邵钰岚:厨房里的幸福时光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岁进厨房帮忙,沾着油盐酱醋学汉字;8岁开始参加各种美食比赛;10岁受邀上央视,与“金龟子”一起做美食节目;12岁接受了美国电视广播集团NPR采访……
  本期新新青年,我们要介绍一位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小美食家。
  剥毛豆的童年
  6岁那年,邵钰岚做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饭。“那天,好像是爸妈都还没回家吧,我肚子饿了,就从冰箱找了几个鸡蛋出来……”
  虽然手臂上被溅了好几滴油,那天的鸡蛋据传也炒得相当的“重口味”,不过,邵同学还是吃得非常开心,非常满足。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邵钰岚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对一个小孩儿来说,童年的记忆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比如,某道美味的菜肴啦,校园边上又漂亮又可口的零食啦,跟某个好朋友一起分享的糖果啦……邵钰岚也不例外。“外婆好像总是在厨房里忙活,就看她变戏法一样变出来好多精致的美食。”
  对于厨房,邵钰岚其实一点都不陌生。早在1岁半,邵钰岚就开始坐到了母亲和外婆的身边,有样学样地剥起了毛豆、竹笋;2岁,个头还没水槽高的她,又自告奋勇地干起了洗碗这类高难度工作。“当然,代价也很大,在打碎了好几个碗之后,我妈就开始认真教我洗碗的若干注意事项。”
  其实,倒并不是因为邵钰岚的母亲有多狠心。用邵同学自己的话说,“我妈只是希望能够用一些很生活化的手段,来教我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东西,比如说话啦,识字啦,算术啦,甚至是一些基本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邵钰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回,母亲是如何饱含深意地将一把颇有些锋利的小刀递给她,让她轻轻地触摸刀刃。“她告诉我,既然你这么害怕被割伤,那么,就更不应该用小刀去伤害那些小玩偶、小布娃娃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天性有些顽皮、好动的小钰岚很受用。
  当然,对于一个还没有开始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来说,“好玩”才是第一位的。在厨房呆的次数多了之后,邵钰岚不仅很快习惯了空气里的油烟味,还逐渐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所在:洗菜时,水声哗哗仿佛歌唱,饭蒸熟了,香气又一点点地晕染开来……
  邵钰岚用充满好奇地用大眼睛打量着厨房里的一切——闪亮的厨具,晶莹的碗碟,五颜六色的蔬菜,千奇百怪、有的甚至都叫不上名字来的调味品……所有这些在旁人眼里平常无奇的东西,成了邵钰岚童年时代美妙的记忆。
  镜头前的小厨星
  “今天,我要教大家做一道我新发明的菜——番茄果冻,首先呢,要准备好原材料……”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一个胸前披着围裙,脑袋上带了个米老鼠造型发箍的可爱女孩跳到了屏幕的中央,她,就是邵钰岚。
  “头一次还是很紧张的,不过更多的还是兴奋吧,能把自己的一些烧菜的经验通过电视镜头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邵钰岚笑着回忆说。
  于是,在稍显陌生的摄影棚里,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邵钰岚第一次体验了录电视节目的感觉。让在场的电视台工作人员惊讶的是,这个说话还有些奶声奶气的小姑娘,镜头感觉特别好,不仅毫不怯场,还常常能够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作出机智的调整,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呈现出来。
  “其实在电视台做节目跟在家里自己琢磨还是非常不一样的,你不但需要把该做的步骤都做到位,还要注意摄像机的位置,另外,讲话的节奏啦,动作,神态……”
  那一年,邵钰岚9岁。她是跟着自己同样擅长厨艺的母亲,受邀参加杭州电视台一档美食节目的。让母女俩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找上门来,《家有小厨星》《生活大参考》《成长超动力》……在学校里一向特别低调的邵同学,渐渐拥有了一大堆“粉丝”。
  不过,上电视这件事对于邵钰岚来说,更大的意义是给了她一个展示自己、磨炼自己的舞台。
  “脚本,表演,化妆,熬夜,长途跋涉……只有当你真正参与了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你才会感受到其中的苦与乐。那一次在北京,我们连着录了6集节目,一直录到凌晨,简直叫人终生难忘啊。不过,再辛苦也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要有点责任感,对吗?”
  为了让自己在荧屏上的表现更加出色,邵钰岚找各种饮食节目的视频出来看,并且不停琢磨:优秀的主持人是怎么讲话的,好的创意是怎么来的,现场的布景、灯光、机位又分别有什么讲究……
  美食的意义
  “小孩子往往有着比大人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和好奇心。”邵钰岚告诉我,“而学习制作美食的过程,就是一个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在厨房里度过的有点另类的童年,让邵钰岚对于周遭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新鲜感。一闲下来,她就会认真地检索菜谱,研究下宫保鸡丁的另一种做法,或是一鼓作气买上一堆原料,尝试最近流行的烘焙。传统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这个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二年级的文科女生,正不知不觉成长为“一枚有文化的吃货”。
  每次回校,邵钰岚经常会带上一些自己做的饼干、凤梨酥、蝴蝶酥之类的跟同学分享。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也会很有默契地向她请教一些既好玩又实用的关于吃的经验,时尚的起司蛋糕,老底子的绿豆汤水,现代保健知识,传统饮食禁忌……
  “像我的邻居小弟弟,妈妈的好朋友,还有一些朋友的朋友,都成了我的糕点小徒弟。对了,你知道吗?绿豆汤不能放冰箱,夏天忌生冷……”
  邵钰岚相信,学习、分享美食,不仅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也能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更加乐观、积极。
  这样的生活态度,逐渐感染到了身边的很多人。初中毕业的时候,大家正忙着给老师准备礼物,邵钰岚拎上一大袋新鲜的食材就去了班主任家里。“我跟老师,还有他的儿子一起,忙活了好一会儿,最后做出了一大桌好吃的。我记得班主任那天特开心,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儿子平时是不干家务的。”
  那件事让邵钰岚印象很深。她第一次体会到,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他人,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玩与学习的“平衡之道”
  讲起烧菜来头头是道的邵钰岚,生活中其实是一个特别低调的女孩。在高手云集的杭外,邵钰岚从来不觉得会烧菜、会烘焙有多了不起,她只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日渐繁忙的学业中,仍能拥有一方快乐的天地。
  当然,对一个在一年后即将迎来高考的文科生来说,成绩总归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而烧菜的爱好不仅没有让邵钰岚“玩物丧志”,反而让她多了一些底气。
  “我记得小时候,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疯狂地学习着各种乐器,参加各种学科辅导时,我却穿梭于各个电视台,参加厨艺比赛。”邵同学说,“我父母对我的期望跟很多家庭不一样,他们只希望我这一辈子都能做自己擅长、热爱的事情,能够创造幸福,明白幸福的真谛。”
  或许要归功于母亲从小施行的“厨房教育”,渐渐长大的邵钰岚在学习上,也极少让家人操心。她深切地懂得“认真”两个字的含义,并且总是希望可以把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点完全弄懂。在邵钰岚看来,学习就像烧菜一样,也是一件需要付出百分之一百努力和真诚的事情。
  对很多高中生来说,“玩”和“学习”是一对永远也不可能调和的矛盾。邵钰岚告诉我,她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心态比较好,看得比较开。“要学会用快乐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厨房,一边是必须跟上的学业,邵同学有自己的“平衡之道”。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上课好好听,作业好好做,然后,多看看书,扩大知识面,学完了就烧烧菜,玩玩烘焙,放松一下。”
  在所有调味料的使用过程中,邵钰岚对盐和糖的搭配最感兴趣。“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当盐和糖搭配使用的时候,不同的比例,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味觉体验呢。一个多一点,一个少一点,放早一点,放迟一点,结果都不一样哦。我觉得特别神奇。”
  这当然是烹饪的经验,但是,从邵同学嘴里说出来,感觉更像是生活的经验呢。
  “将来的梦想嘛……其实我挺想成为一个像甄文达(华裔美国人,首位成功地将中国饮食文化介绍给欧美主流社会的电视人,小编注)那样的美食家,传播祖国的饮食文化。”采访最后,邵钰岚略微沉吟了下,“我曾经在母亲开办的培训班里碰到过很多老外,一谈到中国饮食,他们总是会流露出各种不可思议的表情。咱们总说要把中国文化推出国门,其实,饮食就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嘛。”
  多学几门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多看几本书。这是邵钰岚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很想做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原汁原味的关于吃的文化传递出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壹  爷爷的名字中有个“竹”字,不知道是因为竹子才有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名字赋予了他竹子般的人生。爷爷是种竹子的,年轻时便种。那时的生活如同苦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与诗词里那些高雅不沾边的。爷爷不是隐逸的名士贤人,也没有什么值得时时挺直了脊梁骨的高傲,相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常常弯下腰干活的农民,没有空闲也不会吟诗作对。爷爷得挖竹笋,得浇水施肥,还得砍了竹子做些竹器。奶奶总会说起爷爷挖的竹
联考  五一放假。吃完早饭把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照爸爸的话说,“总算看见桌面是什么颜色了”。坐定之后,随手拿起一本辅导书摊在桌上,窗户是敞开的,从窗口望去,对面墙上挂满爬山虎的叶子。墙下是大片的金银花和蔷薇,冒冒失失地拱出它们的枝,密密匝匝的花朵有如香槟酒的泡沫,溅得到处都是。窗前那几棵巨大的白蜡,不知何时竟变得如此茂盛,一阵风刮来,树叶纷纷朝天上飞去。  一整天埋头于单词本、地图册和成堆的试卷,
期刊
翻相册的时候翻到一张你的旧照片,背景是一棵枣树,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星星点点的红,扎着麻花辫的你站在那里,手紧紧地贴在裤子上,显得有一点点呆板,略微羞涩地看着镜头,眼睛像一汪平静的湖水。听说这是你18岁生日时拍的,还听说我们家老陈就是看到这张照片后,才发誓要把你追到手。以前我总以为青春是与老师同学相伴的,此刻不断涌现的这些回忆让我明白:还有你,一直都有你。  那碗最好吃的米线  小学四年级以前一直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