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领悟生活的舞台。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接、生动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更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氛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感知新授知识的内涵,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视觉及听觉来完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创造了适宜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调动艺术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是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生活的摄影机。这台摄影机所展示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但所用的媒介“文字”却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因此,瞪大两只眼睛面对白纸黑字,时间久了就会有疲倦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恰当利用艺术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马致远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秋天的思绪。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悟作者的情感,拓展思维。再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我结合电视剧版《红楼梦》的观看,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延伸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拓展了思维空间。
(二)整合各种资料,提升阅读容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教科书及几本教辅书等这些有效的资料。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随时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内容,也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知识更加全面。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不仅要自己搜集大量的教学资源,还应引导学生多在网上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量就能得到有效拓展。这样不仅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有帮助,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且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经过多媒体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我们可以调动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如果我们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使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和我交流时多次提到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够大大激发他们课下阅读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在,他们自己也会抽时间拓展自己的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量。
二、整合融入探究,凸显课堂亮点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体悟的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人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如果能做到既“听到”,又“看到”,还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记忆程度将远胜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比单一教师讲授要强很多。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时,我通过播放朗读录音以及展示与之相关的“荷花”图片,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悟,并在荷花图片的展示中体悟到朱自清宁死不吃救济粮的爱国情感。同时,我又布置了一个思考题:“作者将荷塘写得如此美,为何却又说‘心理颇不宁静’‘到底惦记江南’呢?”在我多次启发、引导下,学生结合注释再次去领会作者那片深深的爱国情感。教师应谨记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能把现成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如《淮阴侯列传》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分析和评价韩信的性格特征。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却为何不能‘善终’呢?是什么造就了他悲剧的结局?”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表了观点,得出了结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物投影,可以方便、快速地将内容呈现出来,供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教学效果也更明显。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画面生动、直观、形象,操作简便、灵活,能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可以延伸教学时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显著的作用,也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创设适宜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我们的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情境,从而悟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创设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去理解文章内容。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促进,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在以后阅读文章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课堂教学应该就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其中,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原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深入作品,解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展示出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声声慢》一课时,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在优雅的古琴曲中,画面左边一朵菊花慢慢凋落。之后,画面右边一幅写着课题和作者名的条幅自上而下慢慢展开。随即,屏幕下方出现排成弧形的五个圆形按钮。整个画面清新又淡雅,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味道,再加上所配的典雅的古琴乐曲,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选取优美的音乐、电视电影片段等,可以有效营造出一种感染人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更易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更深刻体悟到作品蕴涵的哲理和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因此,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张翼翔)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氛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感知新授知识的内涵,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视觉及听觉来完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创造了适宜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调动艺术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是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生活的摄影机。这台摄影机所展示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但所用的媒介“文字”却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因此,瞪大两只眼睛面对白纸黑字,时间久了就会有疲倦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恰当利用艺术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马致远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秋天的思绪。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悟作者的情感,拓展思维。再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我结合电视剧版《红楼梦》的观看,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延伸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拓展了思维空间。
(二)整合各种资料,提升阅读容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教科书及几本教辅书等这些有效的资料。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随时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内容,也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知识更加全面。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不仅要自己搜集大量的教学资源,还应引导学生多在网上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量就能得到有效拓展。这样不仅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有帮助,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且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经过多媒体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我们可以调动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如果我们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使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和我交流时多次提到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够大大激发他们课下阅读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在,他们自己也会抽时间拓展自己的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量。
二、整合融入探究,凸显课堂亮点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体悟的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人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如果能做到既“听到”,又“看到”,还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记忆程度将远胜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比单一教师讲授要强很多。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时,我通过播放朗读录音以及展示与之相关的“荷花”图片,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悟,并在荷花图片的展示中体悟到朱自清宁死不吃救济粮的爱国情感。同时,我又布置了一个思考题:“作者将荷塘写得如此美,为何却又说‘心理颇不宁静’‘到底惦记江南’呢?”在我多次启发、引导下,学生结合注释再次去领会作者那片深深的爱国情感。教师应谨记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能把现成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如《淮阴侯列传》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分析和评价韩信的性格特征。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却为何不能‘善终’呢?是什么造就了他悲剧的结局?”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表了观点,得出了结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物投影,可以方便、快速地将内容呈现出来,供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教学效果也更明显。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画面生动、直观、形象,操作简便、灵活,能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可以延伸教学时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显著的作用,也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创设适宜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我们的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情境,从而悟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创设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去理解文章内容。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促进,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在以后阅读文章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课堂教学应该就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其中,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原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深入作品,解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展示出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声声慢》一课时,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在优雅的古琴曲中,画面左边一朵菊花慢慢凋落。之后,画面右边一幅写着课题和作者名的条幅自上而下慢慢展开。随即,屏幕下方出现排成弧形的五个圆形按钮。整个画面清新又淡雅,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味道,再加上所配的典雅的古琴乐曲,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选取优美的音乐、电视电影片段等,可以有效营造出一种感染人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更易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更深刻体悟到作品蕴涵的哲理和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因此,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