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南京,人们的心中不禁会涌出这样的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因此南京有“十朝都会”之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古都南京吸引中外游客的魅力所在。
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流淌,站立桥头,眼前仿佛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向游人悠然倾诉衷肠;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革命纪念地雨花台静静矗立,深深地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镌刻着它不朽的年轮。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与时尚绚烂的现代文明交融在一起,共同向人们诉说着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城”——魅力依旧
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老城是其精华所在,是南京几千年文明的基石。从“三国”时代东吴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代城址相互叠加,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使南京具有了独特的魅力,更是南京创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8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遍布城内,12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区堪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老城内,历史典故、事件、传说数不胜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与山川形胜的古都格局、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是体现南京地域文化、历史演变最生动的教材,更是南京独有的城市亮点。为了将这一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南京首创城市非物质遗存保护,在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破天荒地开辟了《老城历史典故发生地保护名录》,详细开列了南京影响深远的35个重大历史典故、名人故事,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名录中既有记载南京城由来的“吴王夫差冶城铸兵”“楚威王石头山置金陵邑”,也有反映南京卓越科教、文艺、思想成就的“祖冲之水西门试航千里船”“鸡笼山新建观象台”,还有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万国使节通大明”“曾国荃屠城灭天国”等,提纲挈领地展演出古城南京的轨迹,成为人们了解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
古都因“文化”而亮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南京正像其他大城市一样,面临着文化消费快速发展期。要满足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需求,南京就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出特色。需要用“文化”来引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让“古都”与“文化”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目前,南京市政府已经把“文化南京”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希望通过“文化南京”战略的实施、文化的创新,发挥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贡献力。
处于吴楚交会之地的南京,既有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又有钟灵毓秀的南国风物。十朝都城风尚的浸润,使得文质并茂的人文传统与淳朴包容的民风习俗融会和谐,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2002年“文化南京”战略工程启动以来,南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保护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划出钟山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秦淮风光带等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古建筑群、民国总统府、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南捕厅历史街区、颐和路公馆区等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汤山史前遗址区、明代宫城及御道区、六朝陵墓区等13片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范围。
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内涵五大方面,以明城墙、历代城壕、自然山水、水系和近代林阴大道为骨干,在片、区、点之间形成有序结合,以明代四重城郭、三条历史轴线为框架,重点挖掘和展示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凸现了保护南京依山、襟江、抱湖、古都、名城的突出特色。
通过对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南京正在形成以六朝陵墓及石刻、栖霞千佛崖等为主体的“六朝文化圈”;以明故宫遗址、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明城墙等主体的“明文化圈”;以中山东路、中山北路、长江路、颐和路公馆区,中山陵、“总统府”、国民政府外交部等“国保”单位为核心的“民国文化圈”。
南京,正通过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南京正以其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雄浑气魄,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林。
“文化南京”观念进入寻常百姓家
南京人在历史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深知,这座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完整地保护昨天的历史、昨天的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是把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重要途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在重点保护维修秦淮河沿岸河厅、河房、古民居及名胜古迹的同时,逐步开发了以夫子庙为龙头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今天,这里已成为南京传统文化的缩影和全国著名的旅游观光景区,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以明城墙为主体,环城墙风光带连接起众多公园、广场,成为南京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如今打起了传统民居、民间工艺、岁时节令、票友房及老茶馆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牌,成为展示古都风貌、追忆老南京民俗的重要景点之一。
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申遗”成功,带动了明孝陵及周边地区旅游,目前每天20多万游客的接待量是明孝陵开放以来从没有过的。与此同时,南京在重点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正创新整合开发模式,如打出秦淮文化旅游牌、爱国主义教育牌、民俗文化牌、历史名人文化牌等。
无论是打造明城墙风光带,还是整治中山陵园风景区;无论是修复宝船遗址,还是尽显甘熙故居本来面目,无不让我们切实感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南京”正成为每个南京人的自觉行动。
在南京建城史上,古都和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今天的南京,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融合激荡,共同架构起开放开明、诚朴诚信、创业创新的南京城市精神。
南京文化古迹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流淌,站立桥头,眼前仿佛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向游人悠然倾诉衷肠;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革命纪念地雨花台静静矗立,深深地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镌刻着它不朽的年轮。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与时尚绚烂的现代文明交融在一起,共同向人们诉说着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城”——魅力依旧
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老城是其精华所在,是南京几千年文明的基石。从“三国”时代东吴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代城址相互叠加,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使南京具有了独特的魅力,更是南京创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8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遍布城内,12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区堪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老城内,历史典故、事件、传说数不胜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与山川形胜的古都格局、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是体现南京地域文化、历史演变最生动的教材,更是南京独有的城市亮点。为了将这一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南京首创城市非物质遗存保护,在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破天荒地开辟了《老城历史典故发生地保护名录》,详细开列了南京影响深远的35个重大历史典故、名人故事,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名录中既有记载南京城由来的“吴王夫差冶城铸兵”“楚威王石头山置金陵邑”,也有反映南京卓越科教、文艺、思想成就的“祖冲之水西门试航千里船”“鸡笼山新建观象台”,还有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万国使节通大明”“曾国荃屠城灭天国”等,提纲挈领地展演出古城南京的轨迹,成为人们了解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
古都因“文化”而亮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南京正像其他大城市一样,面临着文化消费快速发展期。要满足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需求,南京就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出特色。需要用“文化”来引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让“古都”与“文化”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目前,南京市政府已经把“文化南京”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希望通过“文化南京”战略的实施、文化的创新,发挥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贡献力。
处于吴楚交会之地的南京,既有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又有钟灵毓秀的南国风物。十朝都城风尚的浸润,使得文质并茂的人文传统与淳朴包容的民风习俗融会和谐,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2002年“文化南京”战略工程启动以来,南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保护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划出钟山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秦淮风光带等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古建筑群、民国总统府、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南捕厅历史街区、颐和路公馆区等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汤山史前遗址区、明代宫城及御道区、六朝陵墓区等13片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范围。
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内涵五大方面,以明城墙、历代城壕、自然山水、水系和近代林阴大道为骨干,在片、区、点之间形成有序结合,以明代四重城郭、三条历史轴线为框架,重点挖掘和展示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凸现了保护南京依山、襟江、抱湖、古都、名城的突出特色。
通过对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南京正在形成以六朝陵墓及石刻、栖霞千佛崖等为主体的“六朝文化圈”;以明故宫遗址、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明城墙等主体的“明文化圈”;以中山东路、中山北路、长江路、颐和路公馆区,中山陵、“总统府”、国民政府外交部等“国保”单位为核心的“民国文化圈”。
南京,正通过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南京正以其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雄浑气魄,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林。
“文化南京”观念进入寻常百姓家
南京人在历史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深知,这座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完整地保护昨天的历史、昨天的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是把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重要途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在重点保护维修秦淮河沿岸河厅、河房、古民居及名胜古迹的同时,逐步开发了以夫子庙为龙头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今天,这里已成为南京传统文化的缩影和全国著名的旅游观光景区,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以明城墙为主体,环城墙风光带连接起众多公园、广场,成为南京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如今打起了传统民居、民间工艺、岁时节令、票友房及老茶馆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牌,成为展示古都风貌、追忆老南京民俗的重要景点之一。
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申遗”成功,带动了明孝陵及周边地区旅游,目前每天20多万游客的接待量是明孝陵开放以来从没有过的。与此同时,南京在重点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正创新整合开发模式,如打出秦淮文化旅游牌、爱国主义教育牌、民俗文化牌、历史名人文化牌等。
无论是打造明城墙风光带,还是整治中山陵园风景区;无论是修复宝船遗址,还是尽显甘熙故居本来面目,无不让我们切实感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南京”正成为每个南京人的自觉行动。
在南京建城史上,古都和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今天的南京,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融合激荡,共同架构起开放开明、诚朴诚信、创业创新的南京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