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此后,随着内镜技术和器械的改进与发明,EMR技术得到不断改进与创新透明帽法(EMRC)、套扎器法(EMRL),黏膜下注射法、粘膜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内镜下手术方法和手段相继问世。但EMR切除的病变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促使人们去思考更新的技术去剥离更大、更完整组织。
1994年Takekoshi等发明了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它使医生对更大的胃肠道粘膜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 T等首先报道了使用IT刀进行病变的完整切除,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随后不断有新的器械进入ESD治疗的行列,本文就EMR, ESD技术的适应证的演变、操作技术方法的改变和治疗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