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家拳五字心法:“敬、紧、径、劲、切”。把“敬”字放在第一位,习太极拳者更须谨守这个敬字。
太极拳前辈大师陈鑫制订《学拳须知》,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他在《太极拳经论》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学太极拳“平素要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学拳敬为先”是无数前辈从实践中总结m来的至理名言。从“敬”人手便可找到学习太极拳的门径。
何为恭?何为敬?恭敬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精神面貌。其表现是肃静而有礼,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恭敬则虚心有至诚之意。
为什么学太极拳必须要有这种恭敬之心呢?我们可以从人静、养气、尊师、修德等几个方面来体悟这个问题,下面分别述之:
一、关于“入静”与“敬”。
太极拳是动静兼修的功夫,人静和放松是太极入门的两大难点,而人静又是放松的前提,所以说人静是学好太极拳的第一难关。太极拳谱中反复强调人静的重要作用。李谱“五字诀”中“心静”为首,又云:“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运动之中其动作始终应该是“动中触动动犹静”,在推手或技击时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可见人“静”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如何才能突破人静关呢?那就是从古到今静功修炼者探索出了很多方法,如佛家之“观想”、道家之“守一”、儒家之“存诚”。方法虽多,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心怀敬意”“由敬而静”。太极拳前贤把这修炼方法吸收到太极修炼之中。陈鑫说:把由敬而静上升为理论指导学子,“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我的恩师王培生先生教拳,要求练拳时要“心怀敬意,恭恭敬敬地做好每个动作,存恭敬之心,便可产生敬意。有了这个‘敬’字,才能达到心静。比如预备式,要面南恭立,由敬而静,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平时走架推手,乃至于临场技击,皆须如此。”可见“心怀敬意”,“由敬而静”是突破太极人静关的要诀,谨遵如此,“持戒必恭”,功夫自会上身。
二、关于“养气”与“敬”。
平时练拳重在养气。通过意守丹田培养真气,使体内精、气、神圆满无亏,久之可中气充足,而达到健身之目的。《拳谱》云:“气以直养而无害”,运动起来,“气遍全身不稍滞”,施于四体而无做不至。有人从医学角度论证说,恭敬谨慎的心态是养气的一个重要条件。祖国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蜇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的心情。《易卦辞》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即指此种心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防止中气外散,加强气的收藏,对于强化肾的蜇藏功能大有好处。可见,恭敬的心态是养气的重要条件。
练太极拳行功走架,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一个“敬”字,要神舒体静,气敛入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其动作形体姿势“迈步如猫行”,心理表现是“如履薄冰”。
王培生老师教拳时,特别强调这种敬慎的心态。如他教三十七势太极拳高探马两掌虚合一动,要求做到毕恭毕敬。由闪通背变高探马,左掌回收撤置于胸前,右掌向前下落到胸前,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掌上下相距约六寸许。同时长腰立身,收左脚成丁虚步。做五个动作要想象手捧着最珍贵的宝贝,或是最危险的物品,收其心谨慎万分,毕恭毕敬,不敢稍有怠慢。其效果则是虚心实腹,腹内气腾然。王培生老师要求行功盘架对每个动作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而达到丝丝入扣,这样才能心意一动气劲便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全身似水流。
三、关于尊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敬老师是习武学艺的最基本的条件,旧时学武要五敬——敬“天、地、君、亲、师”。后来,把五敬改变为三敬——敬天地、敬父母、敬老师。弟子对老师要有孝敬之礼。旧时老一辈太极拳师择徒甚严,因其人才能传艺。在《太极拳谱》中载有选人的原则:“八不传”,“五可授”。其中有尊师孝亲的条款内容具体详细。如:“传重孝知恩者”,“不传不忠不孝之人”,“不传无礼无恩之人”;“传真以为师者”,“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不传得宝忘师者”。
且不说你能不能被名师收到门下,即使你入了门,若无恭敬之心,也学不了武艺。陈鑫大师说得极为清楚:“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学生对老师要尊敬,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这样方能博得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在技艺上才能获得老师倾囊传授。不敬师长就甭想学艺,这是人所共知的最浅显的道理。
四、关于修德。
学太极拳要德艺双修。练武者首先要注重自身的武德修养。习武之人不修武德最易自满,骄气横生,由傲气进而张狂,学艺不成做人也难。有些人学了三拳两脚,便不知天高地厚,遇人蛮横无理,玩世不恭,口狂手也狂。外狂必失于中,见人晃膀子,说话撇大嘴,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老子天下第一。这种人没有不跌跟头的。所谓艺无德不立。
如何修武德?恩师王培生老师教导学生,修武德首先是口德,约束自己,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遇事要多虑勿躁,忍为高,不可轻易出手,即使处于忍无可忍之时,也要做到出手不伤人,点到而已。最后是身德,就是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做事心胸坦白,光明正大。三条俱备,才可言是德艺双修。而要修出这几德,首要的就是学艺有成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生一世谦虚谨慎,活到老,学到老,敬人到老。怀赤诚之心向老师学,向友人学,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向他人学。若存一颗永怀敬意的赤诚之心,便会保佑习武者与时俱进,永无止境。古人云:“敬慎二字通彻天地”,心诚则灵。诚心修德,精神面貌自会大变,古语:“有之于内,必行之于外”,“山有美玉,则草木不凋”。真正的太极拳家,内存f_义之心,外求体态之安详,谦逊和善,一派儒者风度。“德立技艺自会上身”。
太极拳前辈大师陈鑫制订《学拳须知》,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他在《太极拳经论》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学太极拳“平素要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学拳敬为先”是无数前辈从实践中总结m来的至理名言。从“敬”人手便可找到学习太极拳的门径。
何为恭?何为敬?恭敬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精神面貌。其表现是肃静而有礼,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恭敬则虚心有至诚之意。
为什么学太极拳必须要有这种恭敬之心呢?我们可以从人静、养气、尊师、修德等几个方面来体悟这个问题,下面分别述之:
一、关于“入静”与“敬”。
太极拳是动静兼修的功夫,人静和放松是太极入门的两大难点,而人静又是放松的前提,所以说人静是学好太极拳的第一难关。太极拳谱中反复强调人静的重要作用。李谱“五字诀”中“心静”为首,又云:“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运动之中其动作始终应该是“动中触动动犹静”,在推手或技击时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可见人“静”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如何才能突破人静关呢?那就是从古到今静功修炼者探索出了很多方法,如佛家之“观想”、道家之“守一”、儒家之“存诚”。方法虽多,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心怀敬意”“由敬而静”。太极拳前贤把这修炼方法吸收到太极修炼之中。陈鑫说:把由敬而静上升为理论指导学子,“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我的恩师王培生先生教拳,要求练拳时要“心怀敬意,恭恭敬敬地做好每个动作,存恭敬之心,便可产生敬意。有了这个‘敬’字,才能达到心静。比如预备式,要面南恭立,由敬而静,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平时走架推手,乃至于临场技击,皆须如此。”可见“心怀敬意”,“由敬而静”是突破太极人静关的要诀,谨遵如此,“持戒必恭”,功夫自会上身。
二、关于“养气”与“敬”。
平时练拳重在养气。通过意守丹田培养真气,使体内精、气、神圆满无亏,久之可中气充足,而达到健身之目的。《拳谱》云:“气以直养而无害”,运动起来,“气遍全身不稍滞”,施于四体而无做不至。有人从医学角度论证说,恭敬谨慎的心态是养气的一个重要条件。祖国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蜇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的心情。《易卦辞》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即指此种心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防止中气外散,加强气的收藏,对于强化肾的蜇藏功能大有好处。可见,恭敬的心态是养气的重要条件。
练太极拳行功走架,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一个“敬”字,要神舒体静,气敛入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其动作形体姿势“迈步如猫行”,心理表现是“如履薄冰”。
王培生老师教拳时,特别强调这种敬慎的心态。如他教三十七势太极拳高探马两掌虚合一动,要求做到毕恭毕敬。由闪通背变高探马,左掌回收撤置于胸前,右掌向前下落到胸前,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掌上下相距约六寸许。同时长腰立身,收左脚成丁虚步。做五个动作要想象手捧着最珍贵的宝贝,或是最危险的物品,收其心谨慎万分,毕恭毕敬,不敢稍有怠慢。其效果则是虚心实腹,腹内气腾然。王培生老师要求行功盘架对每个动作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而达到丝丝入扣,这样才能心意一动气劲便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全身似水流。
三、关于尊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敬老师是习武学艺的最基本的条件,旧时学武要五敬——敬“天、地、君、亲、师”。后来,把五敬改变为三敬——敬天地、敬父母、敬老师。弟子对老师要有孝敬之礼。旧时老一辈太极拳师择徒甚严,因其人才能传艺。在《太极拳谱》中载有选人的原则:“八不传”,“五可授”。其中有尊师孝亲的条款内容具体详细。如:“传重孝知恩者”,“不传不忠不孝之人”,“不传无礼无恩之人”;“传真以为师者”,“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不传得宝忘师者”。
且不说你能不能被名师收到门下,即使你入了门,若无恭敬之心,也学不了武艺。陈鑫大师说得极为清楚:“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学生对老师要尊敬,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这样方能博得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在技艺上才能获得老师倾囊传授。不敬师长就甭想学艺,这是人所共知的最浅显的道理。
四、关于修德。
学太极拳要德艺双修。练武者首先要注重自身的武德修养。习武之人不修武德最易自满,骄气横生,由傲气进而张狂,学艺不成做人也难。有些人学了三拳两脚,便不知天高地厚,遇人蛮横无理,玩世不恭,口狂手也狂。外狂必失于中,见人晃膀子,说话撇大嘴,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老子天下第一。这种人没有不跌跟头的。所谓艺无德不立。
如何修武德?恩师王培生老师教导学生,修武德首先是口德,约束自己,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遇事要多虑勿躁,忍为高,不可轻易出手,即使处于忍无可忍之时,也要做到出手不伤人,点到而已。最后是身德,就是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做事心胸坦白,光明正大。三条俱备,才可言是德艺双修。而要修出这几德,首要的就是学艺有成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生一世谦虚谨慎,活到老,学到老,敬人到老。怀赤诚之心向老师学,向友人学,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向他人学。若存一颗永怀敬意的赤诚之心,便会保佑习武者与时俱进,永无止境。古人云:“敬慎二字通彻天地”,心诚则灵。诚心修德,精神面貌自会大变,古语:“有之于内,必行之于外”,“山有美玉,则草木不凋”。真正的太极拳家,内存f_义之心,外求体态之安详,谦逊和善,一派儒者风度。“德立技艺自会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