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教好每一個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教师、学校、家长颇感棘手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只是各人表现有所不同。如果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指导,大部分人都能使八项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有各具特点,不同方向发展的可造就人才。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使教师彻底抛弃以往片面的智能观,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学生,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宽容学困生的不足,正视每一位学困生,对他们要有正确的看待和评价。
1、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但又不存在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智力障碍,又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境的不良。
2、对研究方法的界定。
既然把课题命名为“转化学困生有效方法的研究”,那么,就应该在“转化方法”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稳定学困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学困生的人格缺陷,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学困生的微小进步,使学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首先要悉心了解。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在“转化”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其次要倾心帮助。教师要对学困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与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内心世界,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再次是培养习惯。要从点滴入手,用“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毅力,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对待考试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流利表达的习惯等等。最后要立足进步。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困生都有变化,要用渐进式的变化来培养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能成才。在对待学困生的策略上以表扬为主,多赏识学生的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目标指向,主要是结合学校学情,对大量存在的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课堂教学适合学困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实验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
1、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为依据,全面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通过对 “学困生”调查分析,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类分析,针对不同的“学困”原因提出具体的转化策略,或改变“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改善学生学习的动机,或增强学习的意志和韧性等,通过各种转化机制让他们“会学”“想学”,变“苦中学”为“乐中学”,让他们也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此项研究最小的载体是班级,我们尝试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的管理模式,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进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与和谐,以融入班集体为荣,愿意为班集体的成长出力。
3、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的研究。各科老师在每学期初都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首先找准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倡师生共同写教育随笔,记载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班主任至少每月写出一篇学困生成长个案,记录学困生成长历程,以积累研究资料。每学期末,对照跟踪表,总结每一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以制定下一次的转化方案。
4、进行学困生评价方式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在内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特别是要研究出对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改革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尝试以进步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学生,使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进步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困产生的原因,探索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
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假期集中学习了与学困生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平时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等进行分散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使教师认识到,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学困生与其他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引导得当,教育得当,学困生也可以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深刻地认识到“转变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道理。
(二)实施研究阶段:(2016年9月——2017年2月)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等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建立了学困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困生的姓名、性别、班级、学习状况、性格特点、住址、家长职业、经济状况、联系电话、形成学困生的原因、转化记录表:记录每次教育转化或辅导的具体过程、学困生跟踪对比表:记录学困生各种进步,各种好的表现,增强其自信心,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阶段: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探究如何把学困生转化过来。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
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统一了“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思想。同时,也开展了“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会,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初步探索了班級教育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班级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形成了下几个策略:
1、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2、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在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等,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课外去研究它。老师再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3、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4、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教好每一個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教师、学校、家长颇感棘手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只是各人表现有所不同。如果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指导,大部分人都能使八项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有各具特点,不同方向发展的可造就人才。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使教师彻底抛弃以往片面的智能观,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学生,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宽容学困生的不足,正视每一位学困生,对他们要有正确的看待和评价。
1、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但又不存在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智力障碍,又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境的不良。
2、对研究方法的界定。
既然把课题命名为“转化学困生有效方法的研究”,那么,就应该在“转化方法”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稳定学困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学困生的人格缺陷,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学困生的微小进步,使学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首先要悉心了解。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在“转化”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其次要倾心帮助。教师要对学困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与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内心世界,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再次是培养习惯。要从点滴入手,用“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毅力,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对待考试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流利表达的习惯等等。最后要立足进步。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困生都有变化,要用渐进式的变化来培养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能成才。在对待学困生的策略上以表扬为主,多赏识学生的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目标指向,主要是结合学校学情,对大量存在的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课堂教学适合学困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实验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
1、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为依据,全面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通过对 “学困生”调查分析,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类分析,针对不同的“学困”原因提出具体的转化策略,或改变“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改善学生学习的动机,或增强学习的意志和韧性等,通过各种转化机制让他们“会学”“想学”,变“苦中学”为“乐中学”,让他们也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此项研究最小的载体是班级,我们尝试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的管理模式,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进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与和谐,以融入班集体为荣,愿意为班集体的成长出力。
3、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的研究。各科老师在每学期初都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首先找准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倡师生共同写教育随笔,记载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班主任至少每月写出一篇学困生成长个案,记录学困生成长历程,以积累研究资料。每学期末,对照跟踪表,总结每一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以制定下一次的转化方案。
4、进行学困生评价方式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在内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特别是要研究出对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改革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尝试以进步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学生,使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进步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困产生的原因,探索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
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假期集中学习了与学困生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平时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等进行分散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使教师认识到,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学困生与其他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引导得当,教育得当,学困生也可以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深刻地认识到“转变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道理。
(二)实施研究阶段:(2016年9月——2017年2月)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等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建立了学困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困生的姓名、性别、班级、学习状况、性格特点、住址、家长职业、经济状况、联系电话、形成学困生的原因、转化记录表:记录每次教育转化或辅导的具体过程、学困生跟踪对比表:记录学困生各种进步,各种好的表现,增强其自信心,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阶段: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探究如何把学困生转化过来。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
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统一了“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思想。同时,也开展了“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会,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初步探索了班級教育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班级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形成了下几个策略:
1、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2、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在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等,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课外去研究它。老师再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3、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4、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