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育人为本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现状分析 改革对策
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主要由体育理论、技评类和体能类等方面组成,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任课班级直接考评的方法,考试手段不合理,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所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必须在摸索中前进,进行改革,逐步达到合理化。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考试体系所普遍采用的是:每学期进行一次技术+考勤的评定的方法和一些高校采用的“四合一”综合评定的方法,即2~3项所学项目或技术、4~5项规定的运动素质、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状况四个方面内容各占一定比例来计算总成绩。归纳起来看,4~5项运动素质在2年的必修课中需要重复4次,每学期至少测试6项内容。其存在问题有:
(一)考试内容过多或过于单一,不利于身心正常发育,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考试过程中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身心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高密度的考试极易使学生的身心疲劳,危及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同时不利于学生的真正的掌握体育技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过分的强调运动素质或单一技术考试,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学习掌握,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单一的技术考试或过多的运动素质在考试,使学生达不到快乐健身的目的,势必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和考试产生逆反心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降低。
(三)考试内容重生理、轻心理现象极其突出从考试内容来看,生理素质所占比例在70%~80%以上,而心理素质则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高校体育,不仅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中缺少心理素质测试或考试成份,显然是现行考试体系中的一大问题。
(四)考试内容规定模式固定,限制了学生发挥特长,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体育课考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相对固定的考试的项目或技术考试,不允许学生在本学期所学内容中选择自己喜爱或适合自身条件的项目或技术作为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较好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多下功夫,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它还取决于学生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伟大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育人为本已然成为一种外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育人为本,首先应体现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中。普通高校体育課程的教育目标中的“育人为本”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而不是仅以传授多少技术为本.
(二)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育人为本的立体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教育在结构上就是一种大课程观,一种大教育,一种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教育,自身超越课堂,也超越学校。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教育不仅在教室、在课堂、在运动场、在阳光下,一切空间场所都应有以人为本教育的因素。因此,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早操和课余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中
(三)精选体育教学内容,坚持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关系到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的实现。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眼于满足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发展功能
评价体系作为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它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这也是育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因此,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我们不要唯技术为上,应综合考虑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在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考试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应着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并促进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2] 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3] 苟定帮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摘 要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育人为本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现状分析 改革对策
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主要由体育理论、技评类和体能类等方面组成,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任课班级直接考评的方法,考试手段不合理,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所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必须在摸索中前进,进行改革,逐步达到合理化。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考试体系所普遍采用的是:每学期进行一次技术+考勤的评定的方法和一些高校采用的“四合一”综合评定的方法,即2~3项所学项目或技术、4~5项规定的运动素质、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状况四个方面内容各占一定比例来计算总成绩。归纳起来看,4~5项运动素质在2年的必修课中需要重复4次,每学期至少测试6项内容。其存在问题有:
(一)考试内容过多或过于单一,不利于身心正常发育,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考试过程中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身心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高密度的考试极易使学生的身心疲劳,危及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同时不利于学生的真正的掌握体育技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过分的强调运动素质或单一技术考试,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学习掌握,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单一的技术考试或过多的运动素质在考试,使学生达不到快乐健身的目的,势必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和考试产生逆反心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降低。
(三)考试内容重生理、轻心理现象极其突出从考试内容来看,生理素质所占比例在70%~80%以上,而心理素质则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高校体育,不仅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中缺少心理素质测试或考试成份,显然是现行考试体系中的一大问题。
(四)考试内容规定模式固定,限制了学生发挥特长,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体育课考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相对固定的考试的项目或技术考试,不允许学生在本学期所学内容中选择自己喜爱或适合自身条件的项目或技术作为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较好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多下功夫,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它还取决于学生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伟大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育人为本已然成为一种外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育人为本,首先应体现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中。普通高校体育課程的教育目标中的“育人为本”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而不是仅以传授多少技术为本.
(二)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育人为本的立体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教育在结构上就是一种大课程观,一种大教育,一种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教育,自身超越课堂,也超越学校。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教育不仅在教室、在课堂、在运动场、在阳光下,一切空间场所都应有以人为本教育的因素。因此,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早操和课余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中
(三)精选体育教学内容,坚持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关系到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的实现。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眼于满足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发展功能
评价体系作为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它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这也是育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因此,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我们不要唯技术为上,应综合考虑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在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考试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考试应着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并促进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2] 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3] 苟定帮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