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悚插曲
离开旧金山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惊悚插曲。下午订了去洛杉矶的车票,从青年旅社退房后,我拉着行李往灰狗车站走。因为天色已晚,又要经过200米左右的黑人街区,所以我盘起头发,戴上帽子,穿最简单朴素的衣服,打扮得甚为低调。可没想到,还是在路过黑人街区时,被不怀好意的黑人搭讪。我不敢理他,只好加快步伐,谁知他也加快了步伐,紧紧地跟在我身后。心里一紧,我只好拉着行李箱跑到downtown的公车点,见到周围人比较多后,悬着的心也才渐渐放了下来。没想到,上公车后,又被另一个黑人尾随,他跑来坐在我旁边,他一直不下车,我也不敢下车。我怕他跟着我,走到没人的地方抢劫或开枪,要知道,在美国,是可以随身携带枪支的。没办法,我只好向司机求助报警,到最后一站时,车上只剩我们三人,他却没有一点下车的意思,我们就这样僵持着,直到司机强迫他下车。他下车时还死死地盯着我,下车后一直在附近徘徊。我只能留在车上,等待警察。几分钟后,警察终于赶到了,我和公车司机拥抱以示谢意后,警察把我安全地送到了灰狗车站。现在想来还是心有余悸。
除了这个小插曲,在旧金山的几天,它让我无比舒适,没有纽约的缤纷杂沓,不像洛杉矶空旷慵懒,迥异于芝加哥的冷静理性,旧金山的风貌就像她宜人的气候,依山起伏的街道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无论白天黑夜,都极富有诗意。回想清晨刚到的时候,喜欢它那种安静祥和,慢慢悠悠的生活感。漫游其间,看到了更多的建筑,又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看法。它的自由、开放,以及包容尊重不同文化的精神,正是我所向往的。回国后,我时常在想,也许正是因为旧金山具有这样的精神,才能从1906年那场严重的地震中涅槃重生。
这一路上经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想这些都会在我的记忆里好好地保存着,等日后无论什么时候再拿出来都会是独特的回忆。当这个优雅的城市慢慢远离我的视线,再次深深地呼吸,就是这个味道,旧金山就这样轻易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初识旧金山
每到一个城市,如果都是走马观花,一般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每次都寻求不一样的体验,也正是不同的体验,往往能让人兴奋不已。很喜欢的一种是比较体验,你要去感受一下你脑海中想象的样子和你亲眼目睹的样子。因为热爱旅行,所以不会让自己闲下来,去发现一些最独特的视角,最新鲜的事物,最美丽的景色,最纷繁的街头文化,甚至是街头橱窗和居民住宅还有窗前小景都成了不可错过的瞬间。那些精致,那些美丽,对那个城市来说也许是久远的,或者并非稍纵即逝,但对于匆匆的过客来说,那便是一种温馨的记忆。
独自一人在走过美国东部纽约、波士顿、华盛顿,中部芝加哥、克利夫兰等大城市后,来到西部,第一站就是旧金山,旧金山也叫圣弗朗西斯科,或者三藩市。San Francisco,其实是西班牙语,Bob告诉我的。1846年,美国和墨西哥掀起了一场战争,墨西哥打了败仗,于1848年将整块加州都割给了美国。但最早到旧金山的,是西班牙人。所以这里有很多地名,都是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里面,Santa是被经常搬入地名的。其实San和Santa都是名字,通常San代表男性,所以San Francisco是男性名称,像Santa Babara,圣塔芭芭拉,就是女性名称。那为什么会叫旧金山或三藩市呢?三藩市很好解释,这是粤语的音译。至于旧金山,则是因为当年的那一场淘金潮Gold Rush。不是只有美国人才有探险精神,咱们的父辈们也有。当年许多的华人就跑到了加州,发现黄金,于是他们就称这里为金山。可是在不久以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又掀起了另外一场淘金热浪,新的金山出现了,父辈们就把这座原来的金山改了个名字,翻译回来,就变成了旧金山,以此来区别于新的淘金圣地。所以,旧金山、三藩市和圣弗朗西斯科是同一块地方。
也许旧金山就是这样一个让你看到第一眼就喜爱的城市。她太美了,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你可以拥抱它,感受它。马克·吐温的文字让我记忆深刻:“我最寒冷的冬天,是在旧金山的夏天度过的。”
来旧金山的上一站是芝加哥,那是个集聚了各种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它与旧金山的广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美国中部到西部坐了整整六个小时的飞机。我在飞机上听说了一个关于旧金山的故事。“旧金山,请敞开你金色的大门吧!”剧院里的那位女歌手唱道。可还没有唱完,旧金山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地震就发生了。1906年4月18日,大地震动,屋顶突然分裂,高楼大厦轰然坍倒,人们纷纷从屋里逃出,冲上街头。因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漠里发现金矿而成长起来的城市,瞬间瓦解。这场大地震持续了75秒钟,更加可怕的是,地震过后突降的一场大火,使震后的旧金山雪上加霜,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约8平方公里范围万物俱焚。在地震和火灾的双重打击之下,旧金山不堪重负,只能重建。虽然此后旧金山也经历过其他的地震,但发生在上世纪初的这场灾难,却是旧金山人100年来最大的梦魇。
这样一座雾都,在经历过一番劫难以后,会变得怎么样呢?
鲜花四处可见,却不太见高楼,基本都是两层以下的,每家每户的院落和门廊不拘一格,整洁而充满活力。材质很简单,基本为木质结构,搭好木板框架之后再在上面糊上一层结实的泥巴,既防震又不污染。走在旧金山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干净的,呼吸着旧金山每一缕空气都是自由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我感受着这样一种文明,一种不见任何污染和垃圾的文明,一种不去破坏古树的文明,旧金山及周围随处可见参天大树,自然而充满生命力却又能让人感受到年代久远的气息。几乎看不到灾难带给这座城市的疮痍。
旧金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城,坐地铁到市中心之后,就已经体会到了。准备到预定的“阿姆斯特丹”青年旅社放行李,刚走了一段距离就傻眼了,汽车倒是可以在近乎40度的斜坡马路上奔驰,也能在上下坡的红绿灯前缓缓停下,而拖着两个重重行李箱的我,想要前行却是困难重重。满头大汗的我,不知费了多大劲,多长时间,才到了离地铁出口并不远的“阿姆斯特丹青年旅社”。
由于地形的原因,这里最有特点的就是 “九曲花街”。因为向往已久,所以放完行李决定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它。“九曲花街”是世界上最弯曲的街道,是在19世纪20年代初,为了使繁忙的城市交通有一个缓冲而安全的交通环境而设计建造的,如今却成为旧金山最吸引人的一条街。原来街道很长,车流量大,为此,市政部门从人性化和美化城市出发,在街与街之间的一个很短的街区,设置了8个急转弯,同时人工形成了40度的斜坡,且弯曲像“Z”字形,街道上遍植花木,春天的绣球,夏天的玫瑰和秋天的菊花,把它点缀得花团锦簇。还可远眺海湾大桥和科伊特塔。我顺着花街两旁的人行道步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这里无论是从上往下抑或是从下往上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因为这九曲花街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好多游客专门坐着车在这九曲上行走一番,不过这需要足够好的驾车技术,每一次转弯都是一次考验——控制刹车,转动方向。
享受完“九曲花街”的浪漫唯美,肚子突然有点饿了,决定到唐人街吃饭。旧金山唐人街的入口是在布什大街上格兰特街的南端,大门以绿瓦盖顶,几条生动的龙很有中国的味道。当我双脚踏入旧金山的唐人街时,感觉就像来到另一个地方。两街交会口的那座“天下为公”的牌楼,有如一座凝聚着历史的沧桑和沉重的大门,把世界完全隔绝开。19世纪末时,中国移民像“卖猪仔”似的被运来加州修筑太平洋铁路和淘金,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厥伟,但他们却与墨裔移民、黑人、穷白人、水手一块儿被当时的政府视为“次等公民”,并规定他们居住在特定区域内以免“污染”其它地方,他们只好在以都板街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活动。后来这里又迁入了新的移民,发展至今,便成了眼前的“唐人街”,这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也是最干净整洁的一条唐人街,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如今有近11万的华人生活在此。
在这儿生活的华人,几乎都是香港移民。我是北方人,不喜欢吃港式的早茶点心,所以决定寻找湘菜或者川菜的馆子。在这里,总感觉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切都显得很怀旧。街道两旁的商店都比较古老,古董店、参茸店、土特产店、中式餐厅、西式餐馆、电影院、书店都挂着老式的门匾。唐人街上,还有一些会馆、堂所,是华人了解家乡,支援家乡的信息中心。这些年每当祖国遭灾时,旧金山侨胞都会慷慨解囊,那些承载着血浓于水亲情的爱心捐款,从这里穿越千山万水被送往灾区。数百年来,这种同胞间的关爱从未中断。
浪漫叮当车
吃完晚饭,逛完唐人街基本已经是黄昏了,准备坐叮当车前往渔人码头,我想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车。古色古香的木制车厢,一百多年来也未变过的车速,叮叮当当的悦耳铃声使得乘坐叮当车游览旧金山成为了一件浪漫而快乐的事情,直到现在我还特别回味乘坐叮当车的感觉,那是集复古和自由为一体的独特感受。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即使有许多的特点,骨子里也需要那么一点温柔,有了叮当车,旧金山便多出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浪漫韵事。况且叮当车是旧金山的三大发明之一,所以叮当车是一定要坐的。初到旧金山时我就买了3天的city pass,一张可以随意乘坐旧金山公用交通工具的卡。
想要搭乘叮当车,招手示意,迎面而来的叮当车便会慢慢减速后停在你的面前。副驾驶位是开放的,这最佳座位,不仅视野佳,而且叮当车的驾驶员通常还会充当免费导游,一边驾车一边为游客介绍沿途景致。攀站两侧也是不错的,第一次乘坐时便选在这里,脚踩板上,手扒扶手,将身体悬在车身以外,下坡时呼啸而过的风声令我倍感心情舒畅。
因为车子开得很慢,于是当车上坡遇见红灯时,会有乘客跳下车拍个照,然后再跳上来继续乘坐。平时很少能够体验这种乘车方式,自己兴奋了一路。不过司机告诉我,乘坐叮当车要特別注意安全,冬季和晚上不建议选择攀站叮当车两侧,冷风刮面的滋味可不太好受。
晚上回青旅,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开来。其中有位德国的中年男人,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接触后才发现他热情洋溢,是有着一颗童心的大叔。他上一站是拉斯维加斯,在听说我的旅行计划后,就不断地向我介绍和推荐拉斯维加斯。还有一位20岁出头的日本男孩,他父亲在美国做生意,这次来美国是看望父亲,顺便游玩的。
我很享受旅行中的对话,和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以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方式对话,让我轻松愉悦,受益匪浅。可能有时,会有一点语言上的障碍,可通过肢体语言辅助的诠释,使交流平添了几分趣味。夜慢慢深了,互道晚安后,各自休息,第二天各自上路。
触摸金门大桥
第二天到达金门大桥时,已经快下午了。因为上午在市中心逛了很久的商场,所以没能亲眼见到被浓雾包围时的金门大桥。放眼望去,蓝色的海面上荡漾着无数白帆,红色的大桥跨于海面,鲜艳的色彩让我感觉它仿佛随时会脱离海面,升腾而去。
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标志。1579年英国探险家Francis Drake发现了连结太平洋和旧金山的一个海峡,这就是后来的金门。尽管这个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门(进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亚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在1872年就讨论过要在金门海峡修建一座大桥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峡上修了一座悬索桥。金门大桥横跨南北,将旧金山市与Marin县连结起来。这座花费四年多时间修建成的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桥梁之一。如今,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却是最著名的。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227米,每根钢索重6412公吨,由27000根钢丝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金门大桥的最初的构想来源于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斯特劳斯在此前设计了400多座内陆的小型桥梁。他花了10多年时间游说北加州的居民。这座桥的其他主要设计者包括决定其艺术造型和颜色的艾尔文·莫罗、合作进行复杂数学推算的工程师查尔斯·埃里斯、桥梁设计师里昂·莫伊塞弗。
金门大桥在桥梁建筑学上是一个创举,如今人们把设计者斯特劳斯的铜像安放在桥畔,纪念他为美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当年为了修建此桥,旧金山地区的居民以自己的住宅、农场和公司为抵押,发行了最初的3500万美元的工程债券。1977年,最后一笔债券被付清,其中3500万美元的本金和3900万美元的利息全来自过桥费的收入。
大桥落成之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来观光,甚至有许多人从它怀抱中跳入大海,结束生命。于是,这座闻名遐迩的大桥又多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名字——死亡之桥。据说自从大桥建成以来的70多年间,从金门大桥上纵身入海的已过千人,或许他们认为,若能永恒地融入这美景中便有了一种无法分割的诗意。美国有位制片人,专门守候在金门大桥,拍了一部名为“金门大桥”的片子,真实记录了轻生之路。据测试,从桥面上跳入水中的速度可以达到12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在刚接触水面时就会被湍急的水流砸死。
凉风习习,游走于金门大桥,难以置信这是曾经憧憬了无数遍的地方,如今我就站在这里,看着辽阔的太平洋和美丽的圣弗朗西斯科海湾,望着海面上的船只和市区高高低低的建筑物,置身梦境和现实之间,久久不愿离去。
离开旧金山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惊悚插曲。下午订了去洛杉矶的车票,从青年旅社退房后,我拉着行李往灰狗车站走。因为天色已晚,又要经过200米左右的黑人街区,所以我盘起头发,戴上帽子,穿最简单朴素的衣服,打扮得甚为低调。可没想到,还是在路过黑人街区时,被不怀好意的黑人搭讪。我不敢理他,只好加快步伐,谁知他也加快了步伐,紧紧地跟在我身后。心里一紧,我只好拉着行李箱跑到downtown的公车点,见到周围人比较多后,悬着的心也才渐渐放了下来。没想到,上公车后,又被另一个黑人尾随,他跑来坐在我旁边,他一直不下车,我也不敢下车。我怕他跟着我,走到没人的地方抢劫或开枪,要知道,在美国,是可以随身携带枪支的。没办法,我只好向司机求助报警,到最后一站时,车上只剩我们三人,他却没有一点下车的意思,我们就这样僵持着,直到司机强迫他下车。他下车时还死死地盯着我,下车后一直在附近徘徊。我只能留在车上,等待警察。几分钟后,警察终于赶到了,我和公车司机拥抱以示谢意后,警察把我安全地送到了灰狗车站。现在想来还是心有余悸。
除了这个小插曲,在旧金山的几天,它让我无比舒适,没有纽约的缤纷杂沓,不像洛杉矶空旷慵懒,迥异于芝加哥的冷静理性,旧金山的风貌就像她宜人的气候,依山起伏的街道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无论白天黑夜,都极富有诗意。回想清晨刚到的时候,喜欢它那种安静祥和,慢慢悠悠的生活感。漫游其间,看到了更多的建筑,又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看法。它的自由、开放,以及包容尊重不同文化的精神,正是我所向往的。回国后,我时常在想,也许正是因为旧金山具有这样的精神,才能从1906年那场严重的地震中涅槃重生。
这一路上经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想这些都会在我的记忆里好好地保存着,等日后无论什么时候再拿出来都会是独特的回忆。当这个优雅的城市慢慢远离我的视线,再次深深地呼吸,就是这个味道,旧金山就这样轻易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初识旧金山
每到一个城市,如果都是走马观花,一般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每次都寻求不一样的体验,也正是不同的体验,往往能让人兴奋不已。很喜欢的一种是比较体验,你要去感受一下你脑海中想象的样子和你亲眼目睹的样子。因为热爱旅行,所以不会让自己闲下来,去发现一些最独特的视角,最新鲜的事物,最美丽的景色,最纷繁的街头文化,甚至是街头橱窗和居民住宅还有窗前小景都成了不可错过的瞬间。那些精致,那些美丽,对那个城市来说也许是久远的,或者并非稍纵即逝,但对于匆匆的过客来说,那便是一种温馨的记忆。
独自一人在走过美国东部纽约、波士顿、华盛顿,中部芝加哥、克利夫兰等大城市后,来到西部,第一站就是旧金山,旧金山也叫圣弗朗西斯科,或者三藩市。San Francisco,其实是西班牙语,Bob告诉我的。1846年,美国和墨西哥掀起了一场战争,墨西哥打了败仗,于1848年将整块加州都割给了美国。但最早到旧金山的,是西班牙人。所以这里有很多地名,都是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里面,Santa是被经常搬入地名的。其实San和Santa都是名字,通常San代表男性,所以San Francisco是男性名称,像Santa Babara,圣塔芭芭拉,就是女性名称。那为什么会叫旧金山或三藩市呢?三藩市很好解释,这是粤语的音译。至于旧金山,则是因为当年的那一场淘金潮Gold Rush。不是只有美国人才有探险精神,咱们的父辈们也有。当年许多的华人就跑到了加州,发现黄金,于是他们就称这里为金山。可是在不久以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又掀起了另外一场淘金热浪,新的金山出现了,父辈们就把这座原来的金山改了个名字,翻译回来,就变成了旧金山,以此来区别于新的淘金圣地。所以,旧金山、三藩市和圣弗朗西斯科是同一块地方。
也许旧金山就是这样一个让你看到第一眼就喜爱的城市。她太美了,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你可以拥抱它,感受它。马克·吐温的文字让我记忆深刻:“我最寒冷的冬天,是在旧金山的夏天度过的。”
来旧金山的上一站是芝加哥,那是个集聚了各种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它与旧金山的广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美国中部到西部坐了整整六个小时的飞机。我在飞机上听说了一个关于旧金山的故事。“旧金山,请敞开你金色的大门吧!”剧院里的那位女歌手唱道。可还没有唱完,旧金山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地震就发生了。1906年4月18日,大地震动,屋顶突然分裂,高楼大厦轰然坍倒,人们纷纷从屋里逃出,冲上街头。因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漠里发现金矿而成长起来的城市,瞬间瓦解。这场大地震持续了75秒钟,更加可怕的是,地震过后突降的一场大火,使震后的旧金山雪上加霜,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约8平方公里范围万物俱焚。在地震和火灾的双重打击之下,旧金山不堪重负,只能重建。虽然此后旧金山也经历过其他的地震,但发生在上世纪初的这场灾难,却是旧金山人100年来最大的梦魇。
这样一座雾都,在经历过一番劫难以后,会变得怎么样呢?
鲜花四处可见,却不太见高楼,基本都是两层以下的,每家每户的院落和门廊不拘一格,整洁而充满活力。材质很简单,基本为木质结构,搭好木板框架之后再在上面糊上一层结实的泥巴,既防震又不污染。走在旧金山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干净的,呼吸着旧金山每一缕空气都是自由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我感受着这样一种文明,一种不见任何污染和垃圾的文明,一种不去破坏古树的文明,旧金山及周围随处可见参天大树,自然而充满生命力却又能让人感受到年代久远的气息。几乎看不到灾难带给这座城市的疮痍。
旧金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城,坐地铁到市中心之后,就已经体会到了。准备到预定的“阿姆斯特丹”青年旅社放行李,刚走了一段距离就傻眼了,汽车倒是可以在近乎40度的斜坡马路上奔驰,也能在上下坡的红绿灯前缓缓停下,而拖着两个重重行李箱的我,想要前行却是困难重重。满头大汗的我,不知费了多大劲,多长时间,才到了离地铁出口并不远的“阿姆斯特丹青年旅社”。
由于地形的原因,这里最有特点的就是 “九曲花街”。因为向往已久,所以放完行李决定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它。“九曲花街”是世界上最弯曲的街道,是在19世纪20年代初,为了使繁忙的城市交通有一个缓冲而安全的交通环境而设计建造的,如今却成为旧金山最吸引人的一条街。原来街道很长,车流量大,为此,市政部门从人性化和美化城市出发,在街与街之间的一个很短的街区,设置了8个急转弯,同时人工形成了40度的斜坡,且弯曲像“Z”字形,街道上遍植花木,春天的绣球,夏天的玫瑰和秋天的菊花,把它点缀得花团锦簇。还可远眺海湾大桥和科伊特塔。我顺着花街两旁的人行道步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这里无论是从上往下抑或是从下往上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因为这九曲花街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好多游客专门坐着车在这九曲上行走一番,不过这需要足够好的驾车技术,每一次转弯都是一次考验——控制刹车,转动方向。
享受完“九曲花街”的浪漫唯美,肚子突然有点饿了,决定到唐人街吃饭。旧金山唐人街的入口是在布什大街上格兰特街的南端,大门以绿瓦盖顶,几条生动的龙很有中国的味道。当我双脚踏入旧金山的唐人街时,感觉就像来到另一个地方。两街交会口的那座“天下为公”的牌楼,有如一座凝聚着历史的沧桑和沉重的大门,把世界完全隔绝开。19世纪末时,中国移民像“卖猪仔”似的被运来加州修筑太平洋铁路和淘金,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厥伟,但他们却与墨裔移民、黑人、穷白人、水手一块儿被当时的政府视为“次等公民”,并规定他们居住在特定区域内以免“污染”其它地方,他们只好在以都板街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活动。后来这里又迁入了新的移民,发展至今,便成了眼前的“唐人街”,这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也是最干净整洁的一条唐人街,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如今有近11万的华人生活在此。
在这儿生活的华人,几乎都是香港移民。我是北方人,不喜欢吃港式的早茶点心,所以决定寻找湘菜或者川菜的馆子。在这里,总感觉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切都显得很怀旧。街道两旁的商店都比较古老,古董店、参茸店、土特产店、中式餐厅、西式餐馆、电影院、书店都挂着老式的门匾。唐人街上,还有一些会馆、堂所,是华人了解家乡,支援家乡的信息中心。这些年每当祖国遭灾时,旧金山侨胞都会慷慨解囊,那些承载着血浓于水亲情的爱心捐款,从这里穿越千山万水被送往灾区。数百年来,这种同胞间的关爱从未中断。
浪漫叮当车
吃完晚饭,逛完唐人街基本已经是黄昏了,准备坐叮当车前往渔人码头,我想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车。古色古香的木制车厢,一百多年来也未变过的车速,叮叮当当的悦耳铃声使得乘坐叮当车游览旧金山成为了一件浪漫而快乐的事情,直到现在我还特别回味乘坐叮当车的感觉,那是集复古和自由为一体的独特感受。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即使有许多的特点,骨子里也需要那么一点温柔,有了叮当车,旧金山便多出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浪漫韵事。况且叮当车是旧金山的三大发明之一,所以叮当车是一定要坐的。初到旧金山时我就买了3天的city pass,一张可以随意乘坐旧金山公用交通工具的卡。
想要搭乘叮当车,招手示意,迎面而来的叮当车便会慢慢减速后停在你的面前。副驾驶位是开放的,这最佳座位,不仅视野佳,而且叮当车的驾驶员通常还会充当免费导游,一边驾车一边为游客介绍沿途景致。攀站两侧也是不错的,第一次乘坐时便选在这里,脚踩板上,手扒扶手,将身体悬在车身以外,下坡时呼啸而过的风声令我倍感心情舒畅。
因为车子开得很慢,于是当车上坡遇见红灯时,会有乘客跳下车拍个照,然后再跳上来继续乘坐。平时很少能够体验这种乘车方式,自己兴奋了一路。不过司机告诉我,乘坐叮当车要特別注意安全,冬季和晚上不建议选择攀站叮当车两侧,冷风刮面的滋味可不太好受。
晚上回青旅,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开来。其中有位德国的中年男人,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接触后才发现他热情洋溢,是有着一颗童心的大叔。他上一站是拉斯维加斯,在听说我的旅行计划后,就不断地向我介绍和推荐拉斯维加斯。还有一位20岁出头的日本男孩,他父亲在美国做生意,这次来美国是看望父亲,顺便游玩的。
我很享受旅行中的对话,和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以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方式对话,让我轻松愉悦,受益匪浅。可能有时,会有一点语言上的障碍,可通过肢体语言辅助的诠释,使交流平添了几分趣味。夜慢慢深了,互道晚安后,各自休息,第二天各自上路。
触摸金门大桥
第二天到达金门大桥时,已经快下午了。因为上午在市中心逛了很久的商场,所以没能亲眼见到被浓雾包围时的金门大桥。放眼望去,蓝色的海面上荡漾着无数白帆,红色的大桥跨于海面,鲜艳的色彩让我感觉它仿佛随时会脱离海面,升腾而去。
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标志。1579年英国探险家Francis Drake发现了连结太平洋和旧金山的一个海峡,这就是后来的金门。尽管这个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门(进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亚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在1872年就讨论过要在金门海峡修建一座大桥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峡上修了一座悬索桥。金门大桥横跨南北,将旧金山市与Marin县连结起来。这座花费四年多时间修建成的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桥梁之一。如今,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却是最著名的。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227米,每根钢索重6412公吨,由27000根钢丝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金门大桥的最初的构想来源于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斯特劳斯在此前设计了400多座内陆的小型桥梁。他花了10多年时间游说北加州的居民。这座桥的其他主要设计者包括决定其艺术造型和颜色的艾尔文·莫罗、合作进行复杂数学推算的工程师查尔斯·埃里斯、桥梁设计师里昂·莫伊塞弗。
金门大桥在桥梁建筑学上是一个创举,如今人们把设计者斯特劳斯的铜像安放在桥畔,纪念他为美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当年为了修建此桥,旧金山地区的居民以自己的住宅、农场和公司为抵押,发行了最初的3500万美元的工程债券。1977年,最后一笔债券被付清,其中3500万美元的本金和3900万美元的利息全来自过桥费的收入。
大桥落成之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来观光,甚至有许多人从它怀抱中跳入大海,结束生命。于是,这座闻名遐迩的大桥又多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名字——死亡之桥。据说自从大桥建成以来的70多年间,从金门大桥上纵身入海的已过千人,或许他们认为,若能永恒地融入这美景中便有了一种无法分割的诗意。美国有位制片人,专门守候在金门大桥,拍了一部名为“金门大桥”的片子,真实记录了轻生之路。据测试,从桥面上跳入水中的速度可以达到12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在刚接触水面时就会被湍急的水流砸死。
凉风习习,游走于金门大桥,难以置信这是曾经憧憬了无数遍的地方,如今我就站在这里,看着辽阔的太平洋和美丽的圣弗朗西斯科海湾,望着海面上的船只和市区高高低低的建筑物,置身梦境和现实之间,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