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语言现象:约定俗成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106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习惯的力量很大,正如一個著名的比喻:理智刚从门口把它扔掉,习惯却又把它从窗口送了回来。
  比如过年放鞭炮,明明与驱邪无关,且人人都知道此乃噪音污染与火灾隐患,但人们仍然在放,为什么?就因为自古就有这个过年放鞭炮的习惯。
  其实,这种因为习惯而造成的不近情理或不合事实或不合逻辑的现象,在日常交际的语言中也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
  请注意“约定俗成”这个词的含义,从字面上看,“约定”就是人们在不经意中因习惯而“约定好了的”,“俗成”就是人们在不经意中按风俗确实认可了的。
  它很像不成文的法则,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
  那么,是不是约定好了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规范的呢?不一定。
  有时,因为习惯,人们甚至会公然认可荒谬的,认可错误的。换言之,只因大家都“习惯”了,这才承认了某一个并不合逻辑或者并不合语法的语言现象。
  比如:
  “差一点摔倒”与“差一点没摔到”相比,后一句明明加了一个表示否定的“没”,但二者的语意却完全一样,这就有点不合逻辑。因为按逻辑推论,如果前一句对,那么后一句就肯定不对,但奇怪的是,这两种表达却偏偏一模一样,居然都是对的!
  再如:“四季如春”是人人所共知的成语,但细想想却不当也不妥,试想,四季皆如春,说“冬如春”“夏如春”“秋如春”当然可以,说“春如春”岂不是地道的废话?但既然“约定俗成”了,人们也就不再追究这一荒唐的表达样式了。
  再如:“他妈”与“他母亲”,两种表达在语意上完全一样。可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二者却切切不可互相替代。比如“上山扫他母亲的墓”是一句很正常的话,但“上山扫他妈的墓”却转眼间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因为按照习惯理解,“他妈的”至少是一种不雅!
  怎么样?约定俗成是不很有趣?
  
  B
  
  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变形”。人们之所以认可它,其实也是因为约定俗成。
  比如,从字面上看,“鬼”是恶的,是狰狞的,是面目可憎的,当然是个贬义词,但只要将它变化为“机灵鬼”、“鬼机灵”、“红小鬼”,就能立刻感觉到这些表达都是褒义的。
  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感觉在起作用,这感觉,其实也是来自习惯。
  请看一个极其典型的语言“变形”的事例。
  这就是,为了强调“甜”,人们居然说“甜得要死”,比如为了强调“好看”,人们居然说“好看得要命”,天哪!“要死”与“要命”都有点不妙,分明是“不幸”,分明是“危险”,但这种表达却偏偏意味着最高档次的赞美!
  怪了,为什么人们要欣赏并接受了这个带有“死”字的并不吉利的表达样式呢?
  难道“死”意味着吉祥?不,不是,而是因为约定俗成。
  既然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表达是“甜”的,那它就是甜的!
  至于理论,靠边休息去吧!
  
  C
  
  约定俗成有点强词夺理,你信不信?
  不信请看两个例子。
  其一:“老”这个词,基本含意是很明确的,是指“年岁极大的”或者“年岁最大的”,如老奶奶,老公公,老婆婆,老爷爷,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年纪最小的那个人却也可以叫做“老”,如最小的舅舅叫“老舅”,最小的姨妈叫“老姨”,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老”既是“年长的”又是“年少的”,这的确矛盾之极。不是吗?既然“老”意味着年岁最大的,就不应该又意味着年岁最小的,但因为习惯,因为约定俗成,此种反逻辑的表达方式竟然无一人反对。
  其二,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缺”字与“无”字,从字面上看,“缺”是少了点,“无”是根本没有,如果单从“有没有”这一意义上考察,显然“无”比“缺”更糟糕,可是当我们细细比较“无德”与“缺德”这两个词时,却发现情况正好相反,这就是,“无德”要比“缺德”好得多:“无德”是平庸,并不一定是恶的,“缺德”却是道德败坏,肯定是一种邪恶!天哪!这与原意相背的表达明明不合逻辑,但至今无一人纠正,为什么?就因为按约定俗成的规则,人们都认为“缺德”比“无德”糟得多。
  怎么样?是不是这有点强词夺理?
  但没法子,既然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么看问题的,也就这么以讹传讹,认了!
  
  有趣的结论
  
  如何理解上述种种怪异的约定俗成现象呢?
  歌德的名言就是答案,这句名言就是:“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的。”
  细细推敲这句话吧!它分明在提醒着我们,语言理论是严格的,是一丝不苟的,但语言现象却也是万花筒,迷人的现象多着呢!
  既然如此,评价一句话究竟对还是不对,就千万不能仅仅看理论,还要同样关注一下它是否体现着“约定俗成”的传统规则?
  如果理论上不对,但它却符合“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就来个一分为二吧!
  既要看到它的“不合法”之处——这个“法”是指语法或逻辑,还要承认它的“合理”之点——这个“理”就是人们的风俗习惯等久远的文化积淀。
  自然,也只有这样看问题,才不致于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其他文献
由于每个人哭泣的原因和时机都不相同,所以,从一个人的流泪态度及反应,可以深入观察其不为人知的内在个性。    动不动就哭得很激烈的人    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激动落泪的人,不是心思特别敏感,就是个性歇斯底里,习惯藉哭泣来达到目的,满足需求。  曾经目睹一个备受宠爱的小女孩,只要碰到不合她意的状况,便尖声哭喊,激动跺脚,甚至边嚎啕边捶打旁人,直到父母被迫妥协满足她的需求,才肯停止哭闹。  别以为只有
期刊
转眼又到了年底,有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在为“至今还没和工作单位签约而被划入失业大军”而焦头烂额,可另一方面,又有明明手里握着OFFER最后放人家鸽子的“强人”。特别是那些原本应该乖乖呆在IT行业,编程、测试、搞软件项目的“未来精英们”,为何要放弃这块在外人看来收入和发展都不菲的香饽饽呢?    【个案一】  再干下去头发都要掉光了  David    专业:某师范大学计算机、中文双学位  拿到OF
期刊
【善尽职守的好同志】    大学毕业后,何小蔓已经在公司服务满两年,职位一直是总务办公室文秘。  从部门目前的情况来看,何小蔓得到晋升的希望微乎其微。部门里在她之上的就是总务主管了,一个剑眉星目的男生,虽然只比她早来公司一年,但凭着无比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长袖善舞的应酬天赋,不到半年就从普通员工提升为主管。这个行事尚算光明磊落的男生曾经暗示何小蔓:在这个以计算机软件、金融为主导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里,作
期刊
一部票房大热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让我感受到了丛林的诱惑,也由此对这个位于非洲东南的世界第四大岛充满了向往。不过,认识了在马达加斯加生活多年的Mike,我却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对于我的另一个诱惑。  马达加斯加被称为“牛的王国”,牛被视为财富的标志。但这个“财神”却是可以吃的,在葬礼上它就是最好的祭拜品。说到葬礼,不得不提该国赫赫有名的民俗节日——“翻尸节”。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绝对让我瞠目结
期刊
办公室恋情确实比普通的恋情处理起来更麻烦:同事好奇的目光,上司怀疑的眼神,公司里“不许谈恋爱”的潜规则……但是,如果你们真的相爱了,也不必违背自己的心意,辜负了那难得的缘分。  怎样小心呵护一段办公室恋情的成长,直到最终修成正果?六个步骤就能帮你到达甜蜜的结局。    【STEP 1:保密是最好的选择】    即便恋爱的感觉就要让你发疯,你急切地想让全世界都来分享你的幸福,也还是先不要告诉你在公司
期刊
“恭喜你,总算入团啦!”哪天朋友在MSN上冲你来这么一句,千万别脑筋搭牢,恍惚间琢磨着自己15年前就加入共青团了呀,怎么这会儿才来恭喜我?原因很简单,你昨天参加“团购”了,跟着大堆人马一窝蜂撞进二手名牌店,“团”回了一个LV包包,于是,恭喜你,你也成了“团结”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已经很晚了。  哈韩哈日已经out了,“粉”我们自己的明星才是hot,那就快快加入粉丝团喽;在小指上套枚戒指以示单身,
期刊
说服是艰难的,因为人习惯于坚持自己,对于那些自信、自负的人,对于那些冥顽不化的人,更是如此。但是说服又是必须的,而且要做到让人心悦诚服,于是在说服对方时要寻求技巧,讲故事不约而同受到钟爱。  美国的《独立宣言》脍炙人口,它与独立战争一样,永载史册,它字字珠玑,广为流传,对推动美国的革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篇文章出于才华横溢的杰弗逊之手,杰弗逊对自己的文笔颇为自负,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无可挑剔,往往
期刊
如果将演讲者比作一名厨师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这样来表述他们在演讲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将菜——演讲材料烹炒得更有味道?在这方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出生于1947年的易中天系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调至厦门大学任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因于2005年在央视“百家
期刊
工作一定是乏味、厌倦的代名词吗?而OFFICE时段一定只能充满复印机、电话以及碎纸机的枯燥乏味?  不一定只有超浓咖啡才能拯救我们的办公心情哦!  ——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每年中最忙碌也最需要快乐的日子,被倡导成为大家的“快乐工作日”!上海大众、爱立信、星巴克等著名公司以及诸多知名IT企业都在策划自己的“快乐工作日”主题活动呢!    小调查(参调人数223人)  你认为你的工作状态快乐吗?
期刊
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问句,不仅可以唤起听众的兴趣与热情,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还能调节气氛,使演讲呈现出强烈的语言艺术魅力。    设问篇    设问用于开头,让听众领会演讲主旨。如在新加坡全国演讲比赛决赛中,最后冠军获得者所作演讲《宜将寸草报春晖》的开头:  当我走上演讲台时,朋友们,你们猜我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我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我慈祥的妈妈的眼睛。此刻她正坐在台下,向我投来了温存、信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