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论述了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激励策略的种类与内涵,然后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激励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并对激励策略的应用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激励策略
  作者简介:卢雪玲(1984-),女,广西玉林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63-02
  
  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入学之初对计算机的接触与应用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足够的自信心,容易出现自卑、失落等不良情绪。如何制订恰当的激励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对他们教育,但效果仍不明显,还会引起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经过访谈与调查得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自我评价低;缺乏学习动机,自我约束能力差;乐于动手,但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外部因素:影响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学习环境、师资水平、教师教法、教材情况等,如表1所示。
  二、激励策略的种类与内涵
  根据激励策略的特点与作用,可将其划分为兴趣激励、目标激励、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竞争激励、平时表现激励六大类。
  1.兴趣激励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教师要善于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方法手段,营造良好、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2.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通过努力和奋斗能够获得的成就或结果,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以起到鞭策、鼓励、促进的作用。合理的目标可以成为学生检验自我成绩的标准。
  3.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又名肯定性评价,通过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行为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前进。激励性评价分为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书面评语评价等。
  4.情感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教师要主动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既要增强相互间的联系,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进行,如QQ、E-mail、博客、BBS等。
  5.竞争激励
  竞争是指为了同一目标与他人争夺胜负,是优胜劣汰的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鼓励与推动学生进行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平时表现激励
  学生学习成绩除了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以外,还应包括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与测试等)。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激励语言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充分展示自我。
  三、案例分析
  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大,影响面广。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熟悉网络信息搜索与电子邮件运用技能,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与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首先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课程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激励策略。
  1.学习者特征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其面向的教学对象具有以下特点:来源不同,对计算机的了解与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弱;迁移能力较差,不善于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引发的启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选择
  为适应信息时代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本课程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程导入—讲授演示—任务驱动—效果评价—总结归纳”为一般教学程序,以情境设置/抛锚/案例导入、启发引导/讲授/演示/互动教学、任务驱动/答疑辅导/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总结归纳为主要教学策略,在教学改革中逐渐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实践”转变为“课堂面授+上机实践+学生利用教材、实训指导书与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QQ群、E-mail促进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激励策略设计
  激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同的激励策略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应用范围,不同的教学环节也对应着不同的方法策略。本课程立足于学习者特征分析,为各教学环节设计了不同的激励策略,如表2所示。
  (1)课程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学习新知,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激励策略有兴趣激励与目标激励。首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新生杯篮球比赛成绩统计”为例(兴趣激励),创设问题情境:要统计出每一个班级篮球比赛各场次的总得分与平均分,小李应该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扮演小李的角色,思考并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掌握利用公式或函数统计数据的方法(目标激励)。(如图1所示)
  (2)讲授演示。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激励策略有兴趣激励、激励性评价与平时表现激励。在讲授演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趣味性、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与展现自我,并对学生的发言与课堂行为进行评价,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中。
  例如,在“公式与函数的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示范如何利用公式统计篮球比赛成绩(兴趣激励),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之后,设疑:利用公式统计数据具有哪些局限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适当总结学生的建议后(激励性评价、平时表现激励),再次引入函数的概念,接着对函数的应用方法进行示范讲解。
  (3)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情境,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任务当中,促使学生以“任务”为主线,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并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完成任务、展示交流、评价任务等环节,①如图2所示。
  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激励策略有目标激励、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竞争激励、平时表现激励。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任务,通过分析任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中自主探索,最终达到目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向着目标不断进步,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例如,在“公式与函数的应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公式与函数的知识,统计出每一个班级篮球比赛各场次的总得分与平均分(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竞争激励),最终完成任务,教师予以评价(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平时表现激励)。
  (4)效果评价。进行效果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经验表明,在一定限度内,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在这一环节,主要运用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平时表现激励等激励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肯定,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例如,在“公式与函数的应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平时表现激励),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5)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所讲授知识加以总结、整理,深化概念、规律,并为下一节课设下伏笔,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这一环节,主要运用激励性评价、情感激励等激励策略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客观地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四、研究结论与问题探讨
  研究表明,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激励策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学激励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存在,不同教学环节下的教学激励内容、形式和方法并不一样,产生的激励效果也不相同。②同一种激励策略、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人,其教育激励作用与效果也可能不同。通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观察、访谈与反思,本研究认为面向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激励策略设计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1.实施激励的及时性问题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能抓准时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事实证明,当学生表现良好时,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在心理上会获得一种满足感,有助于其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2.激励策略的适用性问题
  激励策略具有灵活性、随机性等特点,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征与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宗旨。
  3.激励的公平性问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激励时应注意公正性与公平性原则。激励应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与判断,更应该是学生行为过程的综合体现,切忌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以免起到负面作用。
  
  注释:
  ①徐坛飞.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②周翎.论中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和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参考文献:
  [1]刘德玲,关晓颖.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
  [2]顾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万德年,熊发涯,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18).
  [4]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74.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对不离心与离心尿标本沉渣定量镜检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病人红、白细胞阳性的新鲜尿标本各200例,采用Uric-SCP定量计数板分别进行不离心尿和离心尿沉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定量镜检,作对比分析。结果 红细胞检测结果:离心法为(154.76±234.29) /μl;不离心法为(69.10±107.96)/μl;两方法比较:Y =0.444X +0.463,rs=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