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心理反应相联系。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接触沟通、相互作用,学生对教师只存在畏惧或者敌意的情况下,必然会阴奉阳违或者当面抗拒,这样教与学的活动就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从此方面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师生关系 问题表象和归因 和谐师生关系策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那就是想尽可能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但又在担心这样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自觉的情况下沿袭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滔滔不绝的授课。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课堂中,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的单一。在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大部分精力放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上,想尽办法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看法。这样的课堂中,往往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的。尽管想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效果却可能南辕北辙的。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并非对这样的课感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一﹑紧张师生关系的问题表象和归因
课堂教学中,紧张的师生关系有诸多的表现,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交流的缺乏,教师为达到教学功效,不惜放弃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单向呈现课堂,学生主体“不在场”,主体参与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强迫式的课堂教学预设,显著特征就是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备课预设中,活动为了表现课程过程的完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教师的配角,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其余的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也便没有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可言。
表面上看,教师是为了学生,想让学生能在宝贵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似乎是正确的,但从长远来看加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是教育观念上的陈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价值观的狭窄化、短期化
教师把教学单纯的理解成为学校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标准。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的优劣直接和技能水平相挂钩。其实,教育是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提供学术平台,其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把持传统课程观框束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更深刻课程资源,教学没有有效地结合学生既有的人生经验,即使在形式上与学生产生了互动,表面上学生在配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上课堂根本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单向互动。
(二)受传统教育压制的学生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没有关注到学生潜在的状态和内在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的对话紧紧围绕教师的引导不敢逾矩。学生认为课堂活动与己无关,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交流更无从谈起。总的看来,诸多原因导致了紧张的师生关系。
二﹑建构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关系的课堂策略
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改变传统建构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和教师的交流中,不少一线教师抱怨自己一心为学生着想学生却还讨厌他。其实,教师和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是在课堂上,学生有抵触心理,教师就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进而改变课堂策略。
(一)适时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前提首先是教师的非权势性。因此适时调整角色,创设轻松、和谐的快乐课堂氛围,学生喜欢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他不仅会期待下一次课程,还会用十二分的热情回馈给教师。
(二)多鼓励,慎批评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批判方式和行为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埋怨和羞辱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苦心反而严重地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外在的权威内化为内在权威,把批评委婉的表达出来,启发学生自己找不足等等,在无形中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此同样是期盼学生成功换种表达方式也许结果就不同了。
(三)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倾听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用心倾听学生的看法,从学生发言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可以寻觅到新的资源,可以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品质还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营造预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的设计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教学方法,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学习的苦行僧角色中解放出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融洽的师生活动中,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沉重的负担,求知欲望也会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有效展开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能从情感上帮助学生人格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黎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崔允漷. 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师生关系 问题表象和归因 和谐师生关系策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那就是想尽可能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但又在担心这样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自觉的情况下沿袭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滔滔不绝的授课。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课堂中,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的单一。在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大部分精力放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上,想尽办法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看法。这样的课堂中,往往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的。尽管想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效果却可能南辕北辙的。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并非对这样的课感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一﹑紧张师生关系的问题表象和归因
课堂教学中,紧张的师生关系有诸多的表现,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交流的缺乏,教师为达到教学功效,不惜放弃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单向呈现课堂,学生主体“不在场”,主体参与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强迫式的课堂教学预设,显著特征就是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备课预设中,活动为了表现课程过程的完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教师的配角,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其余的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也便没有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可言。
表面上看,教师是为了学生,想让学生能在宝贵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似乎是正确的,但从长远来看加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是教育观念上的陈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价值观的狭窄化、短期化
教师把教学单纯的理解成为学校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标准。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的优劣直接和技能水平相挂钩。其实,教育是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提供学术平台,其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把持传统课程观框束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更深刻课程资源,教学没有有效地结合学生既有的人生经验,即使在形式上与学生产生了互动,表面上学生在配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上课堂根本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单向互动。
(二)受传统教育压制的学生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没有关注到学生潜在的状态和内在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的对话紧紧围绕教师的引导不敢逾矩。学生认为课堂活动与己无关,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交流更无从谈起。总的看来,诸多原因导致了紧张的师生关系。
二﹑建构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关系的课堂策略
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改变传统建构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和教师的交流中,不少一线教师抱怨自己一心为学生着想学生却还讨厌他。其实,教师和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是在课堂上,学生有抵触心理,教师就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进而改变课堂策略。
(一)适时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前提首先是教师的非权势性。因此适时调整角色,创设轻松、和谐的快乐课堂氛围,学生喜欢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他不仅会期待下一次课程,还会用十二分的热情回馈给教师。
(二)多鼓励,慎批评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批判方式和行为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埋怨和羞辱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苦心反而严重地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外在的权威内化为内在权威,把批评委婉的表达出来,启发学生自己找不足等等,在无形中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此同样是期盼学生成功换种表达方式也许结果就不同了。
(三)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倾听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用心倾听学生的看法,从学生发言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可以寻觅到新的资源,可以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品质还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营造预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的设计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教学方法,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学习的苦行僧角色中解放出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融洽的师生活动中,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沉重的负担,求知欲望也会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有效展开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能从情感上帮助学生人格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黎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崔允漷. 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