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把一节音乐课上好,必须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而音乐课堂中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三个部分的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本文从这三个主要环节各自的特点:开头的导入要新颖,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中间的衔接要自然,展開的形式要多样化;最后的结尾要精彩,课堂气氛要热烈,阐述怎样把握和设计好这几个环节,上好音乐课,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头;中间;结尾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教学的环节的设计就很重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来音乐课堂教学有三个环节是特别重要的,分别是“开头的导入”、“中间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尾”这些环节。这些环节设计得好并且能顺利完成的话,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就会很好,学生会聚精会神地跟着你的思维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在这几个环节里表现得尤为特出。
一、开头的导入要新颖,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俗话说,开头开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音乐课的前五分钟非常重要,如果在这开头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吸引力,那往下继续就会顺畅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用观察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导入。例如在学唱《do re mi》时,教师先把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修女玛利亚如何用音乐教育和引导上校的七个孩子,最后使孩子们都健康成长,学生对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歌曲的了解,再告诉学生这首歌曲在电影里面的重要性,并播放一遍音乐,学生的学唱的兴趣也随之倍增。再如《校园夕歌》,在学习前,教师先让学生看着书里的图片,小男孩穿的衣服是怎样的,歌曲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让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并朗诵歌词,从而引导出学生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人物的着装,和体会到这首学堂歌曲所表达的内涵。然后讲讲歌曲创作的背景。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慢慢被聚集起来。如果开始上课没有导入,或者是随便导入的话,可能就不太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许只有一部分本来喜爱音乐的学生会投入课堂,大部分的学生会觉得索然无趣。音乐课一定要有别于其他记忆性的科目,要达到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情绪愉快的目的。只要在上课的前五分钟教师抓住了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就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
二、中间的衔接要自然,展开的形式要多样化
开好头之后就是中间部分了,由于中间部分占的时间是课堂里最大篇幅,而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十六分音符可先复习八分音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节奏快慢),在学习《岭南春早》这首歌曲里面就有一些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教师可以举例,从旋律里让学生体会节奏快慢的感觉,有对比的话学生就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小附点时,可以用大附点作为对比,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按不同课程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法,最常用的是问答法,师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改进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双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运用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要注意的,最好不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啊?”“好不好啊?”或者是“你们喜欢吗?”“这首歌好听吗?”如果遇到一些喜欢与老师唱反调的学生,会让教师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学进程无法继续,所以提问题时要把握重点,要提一些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渴望春天》这首歌时,在教师教唱一两遍后,提出问题“在你们心中的春天是怎么样子的呢?”这时候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开始展开联想,开始描述他心中的春天,这时,教师可以在一边归纳。还有用得也比较普遍的方法是讨论法,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当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低头不语或互相观望、小声嘀咕时,说明学生对问题把握不准,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可以让相邻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确认自己的想法再当众发言得出正确答案。还有就是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学材料有需要的话,在适当的气氛还可以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一些节奏的游戏,让每组来比赛,看谁打得最好最准确,刚进入初中的他们一定很乐于参与,并且会“玩”得兴高采烈,在玩中学习到知识。这几种形式还可以配合一起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过度到中间部分了,衔接好的中间部分和形式丰富展开的过程会让学生更投入其中,这时,教学目标也完成了大半了。
三、最后的结尾要精彩,课堂气氛要热烈
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首歌曲,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 “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或者是选一首与所教曲目相关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例如在《可爱的家》这首歌里,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在结尾的时候讲讲作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背景,游子思念故乡的意味会更浓重,感染力会更强;《四季歌》就可以采取分组唱,每组唱一段,看哪一组唱得最动听,一有比较性,学生的积极性就马上会提高,每个人都想争取做得最好,不愿落后,或者也可以找到这首歌曲的日文版,让学生听听原版的《四季歌》是怎样的,体会和感受日本歌曲的风格;《爱我中华》里的这一首歌曲就可以采用师生对唱,学生唱开头和结尾,教师唱中间的那段衬词,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一般会表现得更加积极热情。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最后课堂能在大家情绪愉悦饱满中结束,这就是最好的结尾了。
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头的导入”、“中间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尾”这些环节在课堂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拿到教材后,认真仔细研究课程,每一节课合理安排好和精心设计好这些环节。开头部分要怎样导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中间的部分要怎样衔接好,安排适合的教法和手段,结尾部分要怎样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直到课程完满结束,达到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要好好设计利用好这三个环节,每节音乐课的课堂气氛都会变得轻松愉悦,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头;中间;结尾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教学的环节的设计就很重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来音乐课堂教学有三个环节是特别重要的,分别是“开头的导入”、“中间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尾”这些环节。这些环节设计得好并且能顺利完成的话,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就会很好,学生会聚精会神地跟着你的思维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在这几个环节里表现得尤为特出。
一、开头的导入要新颖,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俗话说,开头开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音乐课的前五分钟非常重要,如果在这开头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吸引力,那往下继续就会顺畅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用观察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导入。例如在学唱《do re mi》时,教师先把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修女玛利亚如何用音乐教育和引导上校的七个孩子,最后使孩子们都健康成长,学生对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歌曲的了解,再告诉学生这首歌曲在电影里面的重要性,并播放一遍音乐,学生的学唱的兴趣也随之倍增。再如《校园夕歌》,在学习前,教师先让学生看着书里的图片,小男孩穿的衣服是怎样的,歌曲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让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并朗诵歌词,从而引导出学生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人物的着装,和体会到这首学堂歌曲所表达的内涵。然后讲讲歌曲创作的背景。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慢慢被聚集起来。如果开始上课没有导入,或者是随便导入的话,可能就不太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许只有一部分本来喜爱音乐的学生会投入课堂,大部分的学生会觉得索然无趣。音乐课一定要有别于其他记忆性的科目,要达到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情绪愉快的目的。只要在上课的前五分钟教师抓住了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就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
二、中间的衔接要自然,展开的形式要多样化
开好头之后就是中间部分了,由于中间部分占的时间是课堂里最大篇幅,而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十六分音符可先复习八分音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节奏快慢),在学习《岭南春早》这首歌曲里面就有一些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教师可以举例,从旋律里让学生体会节奏快慢的感觉,有对比的话学生就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小附点时,可以用大附点作为对比,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按不同课程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法,最常用的是问答法,师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改进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双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运用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要注意的,最好不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啊?”“好不好啊?”或者是“你们喜欢吗?”“这首歌好听吗?”如果遇到一些喜欢与老师唱反调的学生,会让教师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学进程无法继续,所以提问题时要把握重点,要提一些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渴望春天》这首歌时,在教师教唱一两遍后,提出问题“在你们心中的春天是怎么样子的呢?”这时候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开始展开联想,开始描述他心中的春天,这时,教师可以在一边归纳。还有用得也比较普遍的方法是讨论法,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当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低头不语或互相观望、小声嘀咕时,说明学生对问题把握不准,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可以让相邻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确认自己的想法再当众发言得出正确答案。还有就是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学材料有需要的话,在适当的气氛还可以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安排一些节奏的游戏,让每组来比赛,看谁打得最好最准确,刚进入初中的他们一定很乐于参与,并且会“玩”得兴高采烈,在玩中学习到知识。这几种形式还可以配合一起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顺利过度到中间部分了,衔接好的中间部分和形式丰富展开的过程会让学生更投入其中,这时,教学目标也完成了大半了。
三、最后的结尾要精彩,课堂气氛要热烈
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首歌曲,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 “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或者是选一首与所教曲目相关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例如在《可爱的家》这首歌里,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在结尾的时候讲讲作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背景,游子思念故乡的意味会更浓重,感染力会更强;《四季歌》就可以采取分组唱,每组唱一段,看哪一组唱得最动听,一有比较性,学生的积极性就马上会提高,每个人都想争取做得最好,不愿落后,或者也可以找到这首歌曲的日文版,让学生听听原版的《四季歌》是怎样的,体会和感受日本歌曲的风格;《爱我中华》里的这一首歌曲就可以采用师生对唱,学生唱开头和结尾,教师唱中间的那段衬词,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一般会表现得更加积极热情。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最后课堂能在大家情绪愉悦饱满中结束,这就是最好的结尾了。
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头的导入”、“中间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尾”这些环节在课堂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拿到教材后,认真仔细研究课程,每一节课合理安排好和精心设计好这些环节。开头部分要怎样导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中间的部分要怎样衔接好,安排适合的教法和手段,结尾部分要怎样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直到课程完满结束,达到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要好好设计利用好这三个环节,每节音乐课的课堂气氛都会变得轻松愉悦,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