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密不可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直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对价值观有了新的诠释。因此需要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和途径加以完善。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在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不可过于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科学的价值观。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以下特征。
1 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个性是受排斥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是整齐划一的,突出表现在理想追求的一致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性,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统一性。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他们往往在生活上千篇一律,思想上人云亦云,行动上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在包容性越来越大的宽松环境下追求生活的多样化,追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因此,他们从价值取向到行为选择、从文化兴趣到成才目标、从婚姻恋爱观念到政治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从调查结果可知,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往往是赞同、反对、折衷的观点并存,其中持折衷观点的学生日趋增多。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发展之路时,或考研究生专攻学业,或考托福向外谋求发展,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等。在奉献与索取这个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上,存在着多奉献少索取、少奉献多索取、不奉献不索取、只奉献不索取、不奉献只索取等多种认识。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造成积极的与消极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价值观并存,倘若长期找不到一个与社会价值导向相统一协调的价值目标,势必使正确的价值导向受到冲击,甚至会在多元化的口号下用错误的价值取向取代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价值迷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价值观变化中出现的多元趋势,认清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2 价值标准双重化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过他们现实中的表现和理论上的回答有时表现得并不一致,从而表现出双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理论和认识上赞同主流,但在具体的价值选择和涉及自身利益的处理时更偏重于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而存在。比如,一些大学生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等等。这种标准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大学生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在价值标准上出现双重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在求学路上受到学校里的正面教育,认为应该发奋图强,为实现人生价值作充分的准备,认为自己应该为社会负责,以崇高的理想武装自己;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对贪污腐败等社会不公现象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形成双重化。
价值标准的双重化导致现实中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价值肯定的事物不去追求和实施,对价值否定的行为不去抵制和放弃,知行不统一,认知和行为脱节。这些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价值观念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付诸于行动。
3 价值主体自我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开始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以“自我”为主题的人生价值观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体意识的增强从总体上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由于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大学生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认识得还不够深入,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增强有时会导致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大学生过于偏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在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缺乏团体意识与集体协作精神,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重自我轻他人,重个体轻集体的错误倾向。也有的大学生非常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宽容,却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是敌对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完成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单个自我”融入到“集体自我”之中。
4 价值目标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崇义贬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很多事情都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他们行为和追求上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越来越明显。
在学习目的上,当前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忽视乃至放弃基础学科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都热衷于计算机、法律、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于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历史等不感兴趣。而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也确实就业率较低。高校招生时,包括名牌大学的文史哲专业备受冷落,而计算机、外语、经贸等专业由于报酬高、待遇好而大受欢迎。在调查中,对于“除了专业课,你目前最想学习的知识”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科技知识、计算机知识、股票金融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的有66%,选择人文知识的有13%,选择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只有3%,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实用技术知识的重视。在择业方面,不少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更重视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以往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是“老三到”,即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是“新三到”,即到国外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市场经济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价值规律,推崇的是等价交换,这样就使一些人的价值目标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泥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没有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目标,片面地追求功利化,那么,对于国家现在及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找到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具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对调查问卷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仰困惑
有没有信仰和有什么样的信仰,其作用是不同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信仰的巨大社会力量:“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了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处于不自觉地萌芽状态……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在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不可过于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科学的价值观。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以下特征。
1 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个性是受排斥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是整齐划一的,突出表现在理想追求的一致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性,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统一性。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他们往往在生活上千篇一律,思想上人云亦云,行动上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在包容性越来越大的宽松环境下追求生活的多样化,追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因此,他们从价值取向到行为选择、从文化兴趣到成才目标、从婚姻恋爱观念到政治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从调查结果可知,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往往是赞同、反对、折衷的观点并存,其中持折衷观点的学生日趋增多。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发展之路时,或考研究生专攻学业,或考托福向外谋求发展,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等。在奉献与索取这个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上,存在着多奉献少索取、少奉献多索取、不奉献不索取、只奉献不索取、不奉献只索取等多种认识。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造成积极的与消极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价值观并存,倘若长期找不到一个与社会价值导向相统一协调的价值目标,势必使正确的价值导向受到冲击,甚至会在多元化的口号下用错误的价值取向取代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价值迷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价值观变化中出现的多元趋势,认清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2 价值标准双重化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过他们现实中的表现和理论上的回答有时表现得并不一致,从而表现出双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理论和认识上赞同主流,但在具体的价值选择和涉及自身利益的处理时更偏重于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而存在。比如,一些大学生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等等。这种标准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大学生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在价值标准上出现双重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在求学路上受到学校里的正面教育,认为应该发奋图强,为实现人生价值作充分的准备,认为自己应该为社会负责,以崇高的理想武装自己;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对贪污腐败等社会不公现象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形成双重化。
价值标准的双重化导致现实中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价值肯定的事物不去追求和实施,对价值否定的行为不去抵制和放弃,知行不统一,认知和行为脱节。这些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价值观念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付诸于行动。
3 价值主体自我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开始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以“自我”为主题的人生价值观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体意识的增强从总体上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由于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大学生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认识得还不够深入,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增强有时会导致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大学生过于偏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在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缺乏团体意识与集体协作精神,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重自我轻他人,重个体轻集体的错误倾向。也有的大学生非常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宽容,却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是敌对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完成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单个自我”融入到“集体自我”之中。
4 价值目标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崇义贬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很多事情都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他们行为和追求上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越来越明显。
在学习目的上,当前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忽视乃至放弃基础学科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都热衷于计算机、法律、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于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历史等不感兴趣。而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也确实就业率较低。高校招生时,包括名牌大学的文史哲专业备受冷落,而计算机、外语、经贸等专业由于报酬高、待遇好而大受欢迎。在调查中,对于“除了专业课,你目前最想学习的知识”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科技知识、计算机知识、股票金融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的有66%,选择人文知识的有13%,选择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只有3%,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实用技术知识的重视。在择业方面,不少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更重视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以往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是“老三到”,即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是“新三到”,即到国外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市场经济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价值规律,推崇的是等价交换,这样就使一些人的价值目标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泥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没有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目标,片面地追求功利化,那么,对于国家现在及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找到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具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对调查问卷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仰困惑
有没有信仰和有什么样的信仰,其作用是不同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信仰的巨大社会力量:“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了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处于不自觉地萌芽状态……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