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6日,美国前中情局特工斯诺登在中国香港通过英国《卫报》,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从2007年开始,就实施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网络监控项目,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和文档中全面掌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对国内外信息进行监视,监控的黑手甚至伸向了包括中国、欧盟在内的各国官方机构。卷入该事件的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等9大IT业巨头。
这一消息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禁在疑问:政府权力之手如此隐蔽、又如此肆无忌惮,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呢?
进入大数据时代
其实,“棱镜”项目能够实施,完全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网络上每天都会新产生无数个网络日志、视频、图片等信息。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一本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为37.8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37.1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都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而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除了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以外,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在这浩如烟海的数据洪流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踪迹就暗藏其中,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看似错综无序,但对于数据分析家来说,只要通过跟踪、分析我们的点滴信息,就能把我们变成他们眼皮底下的“透明人”。我们什么时候发邮件,什么时候打电话,什么时候浏览网页,这些都留下了我们的作息规律;我们发出的每封邮件都留下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爱好等生活线索;银行了解我们的支付能力、品味、购买意愿以及购物地点。所有这些数据细节都让数据分析师可以迅速了解我们的生活,知道我们正要跟谁约会,正在跟谁吵架,而且可以预测我们明天的行为。
数据整合的穿透力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小的、独立的信息记录系统,例如图书馆的借阅证。这些系统,就单个而言,并不会对隐私构成威胁,相反它们是很有用的。但一旦将个人所有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它们对隐私的穿透力就不仅仅是“1+1=2”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整合这种“1+1>2”的效果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迪博德是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也是自动提款机的主要发明人。迪博德的客户在某地新安装了一部自动提款机后,发现接下来几周的数据记录非常奇怪:每天午夜12点到2点之间,有大量的现金被取出。于是该银行雇用了侦探进行监控和调查。侦探很快发现,确实有很多人在午夜来取钱。原因在于,这个提款机靠近当地一家色情俱乐部。而人们提取现金的目的正是不想在信用卡上留下“不光彩”的消费记录。很快,一篇新闻报道出现在当地的报纸上:“XX银行知道谁在昨晚光顾了妓女。”
迪博德认为,当一个人在银行取钱的时候,他留下的信息绝不仅仅是一笔银行交易,其实他还告诉了银行某一时刻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些信息,很可能用于解释这个人其他的行为,从而透露其隐私。例如,如果将这个提款记录和这个人当天的通讯、消费、旅行等数据记录整合起来,这个人当天的行踪和行为,恐怕就没有什么秘密了。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从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中预测出很多东西,只要碎片足够多就可以。大数据公司最惊人的能力就在于它可以将个人的数据进行整合,由此生成对这个人精准的预测。数据分析家甚至认为,只要拥有足够的数据,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预测的。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
“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因为大数据的爆发而获益匪浅。如果企业能够从网站得到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分析知道人们最喜欢阅读哪些产品的广告,对哪些旅游胜地最感兴趣。利用这些信息,企业就可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做出更好的决策。而这对于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好处,他们可以凭借企业对其行为模式的了解,得到量身定做的服务。
但是,企业和个人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似乎也受到了“第三只眼”无处不在的监控,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权产生巨大的威胁。网络时代之前,在法治国家,“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就算是政府部门,也不能无理闯进来,更不能非法偷窥或掠取。但是,在网络时代,类似“棱镜”这样的计划,恰恰就是闯进了我们在网络上的“家”(邮箱、云储存、即时通讯记录等),拿走了我们的财产(信用卡账号、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
在真实的世界里,你和一批信任的朋友谈几乎任何话题,都是相对安全的,而且这权利是国家宪法所保护的。但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这一切不但可能被监视,而且可以长期储存,随时挖掘。这就像古代周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监听手段:派人在大街小巷偷听人民谈话,随后,凡经其指认者,即下狱处置。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所有的秘密瑕疵都已被捕捉并储存,而且随时可以调用来冠以罪名,继而随意伤害,我们能不生活在恐惧中吗?
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经典小说《一九八四》中写道:巡警透过窗户监视人民的生活,思想警察四处游荡。“不论睡着还是醒着,工作还是吃饭,室内还是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尽管小说中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发生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实现对人无处不在的监控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了。
在缺少监督的虚拟网络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再加上所谓“国家安全”的名号掩护,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平衡的环境里,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九八四》里,恐怕就追悔莫及了。
这一消息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禁在疑问:政府权力之手如此隐蔽、又如此肆无忌惮,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呢?
进入大数据时代
其实,“棱镜”项目能够实施,完全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网络上每天都会新产生无数个网络日志、视频、图片等信息。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一本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为37.8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37.1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都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而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除了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以外,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在这浩如烟海的数据洪流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踪迹就暗藏其中,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看似错综无序,但对于数据分析家来说,只要通过跟踪、分析我们的点滴信息,就能把我们变成他们眼皮底下的“透明人”。我们什么时候发邮件,什么时候打电话,什么时候浏览网页,这些都留下了我们的作息规律;我们发出的每封邮件都留下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爱好等生活线索;银行了解我们的支付能力、品味、购买意愿以及购物地点。所有这些数据细节都让数据分析师可以迅速了解我们的生活,知道我们正要跟谁约会,正在跟谁吵架,而且可以预测我们明天的行为。
数据整合的穿透力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小的、独立的信息记录系统,例如图书馆的借阅证。这些系统,就单个而言,并不会对隐私构成威胁,相反它们是很有用的。但一旦将个人所有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它们对隐私的穿透力就不仅仅是“1+1=2”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整合这种“1+1>2”的效果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迪博德是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也是自动提款机的主要发明人。迪博德的客户在某地新安装了一部自动提款机后,发现接下来几周的数据记录非常奇怪:每天午夜12点到2点之间,有大量的现金被取出。于是该银行雇用了侦探进行监控和调查。侦探很快发现,确实有很多人在午夜来取钱。原因在于,这个提款机靠近当地一家色情俱乐部。而人们提取现金的目的正是不想在信用卡上留下“不光彩”的消费记录。很快,一篇新闻报道出现在当地的报纸上:“XX银行知道谁在昨晚光顾了妓女。”
迪博德认为,当一个人在银行取钱的时候,他留下的信息绝不仅仅是一笔银行交易,其实他还告诉了银行某一时刻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些信息,很可能用于解释这个人其他的行为,从而透露其隐私。例如,如果将这个提款记录和这个人当天的通讯、消费、旅行等数据记录整合起来,这个人当天的行踪和行为,恐怕就没有什么秘密了。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从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中预测出很多东西,只要碎片足够多就可以。大数据公司最惊人的能力就在于它可以将个人的数据进行整合,由此生成对这个人精准的预测。数据分析家甚至认为,只要拥有足够的数据,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预测的。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
“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因为大数据的爆发而获益匪浅。如果企业能够从网站得到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分析知道人们最喜欢阅读哪些产品的广告,对哪些旅游胜地最感兴趣。利用这些信息,企业就可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做出更好的决策。而这对于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好处,他们可以凭借企业对其行为模式的了解,得到量身定做的服务。
但是,企业和个人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似乎也受到了“第三只眼”无处不在的监控,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权产生巨大的威胁。网络时代之前,在法治国家,“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就算是政府部门,也不能无理闯进来,更不能非法偷窥或掠取。但是,在网络时代,类似“棱镜”这样的计划,恰恰就是闯进了我们在网络上的“家”(邮箱、云储存、即时通讯记录等),拿走了我们的财产(信用卡账号、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
在真实的世界里,你和一批信任的朋友谈几乎任何话题,都是相对安全的,而且这权利是国家宪法所保护的。但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这一切不但可能被监视,而且可以长期储存,随时挖掘。这就像古代周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监听手段:派人在大街小巷偷听人民谈话,随后,凡经其指认者,即下狱处置。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所有的秘密瑕疵都已被捕捉并储存,而且随时可以调用来冠以罪名,继而随意伤害,我们能不生活在恐惧中吗?
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经典小说《一九八四》中写道:巡警透过窗户监视人民的生活,思想警察四处游荡。“不论睡着还是醒着,工作还是吃饭,室内还是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尽管小说中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发生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实现对人无处不在的监控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了。
在缺少监督的虚拟网络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再加上所谓“国家安全”的名号掩护,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平衡的环境里,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九八四》里,恐怕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