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记录:“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养神
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就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养好心神,自然健康。“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就会“精坏神去”,动摇生命的根基。
心态豁达、健康快乐是人生真谛。“气和志达”,心神定了,气运行通畅,一切自然就好了。养神,先要对自己有合理、恰当的评价。当缺乏自信、过分追求完美时,人们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进而更加不自信、更焦虑困惑。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不做无谓的比较。另外,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不要让自己过于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单个事件对心情的影响就会减小,人的情绪也会更稳定。
养气
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极其微小、不断活动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气”有真气、宗气等,气血运行顺畅,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活动。通俗来讲,“气”就是人身上有劲儿没劲儿,乏力不乏力。
由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很多医者都非常重视“养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友渔斋医话》中总结了“养气训”:少思虑养心气,莫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少言语养肺气,节房室养肾气。如若能做好以上五点,“长寿永年无难也”。
要养好一身之气,先要饮食健康。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气”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应规律饮食,吃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另外,呼吸所得的清气也是“气”的主要来源之一,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浊之地,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有益。
养血
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记录:“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不仅如此,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受到血的影响,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也。”所以,古人在精神不济、思维混乱、神志不清时,常用养血方来安神。
注意养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虚、血瘀等问题的出现。养血,首先要不过劳,过劳则伤,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觉得疲乏时,可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精神,闭目调息、听音乐、绘画,均可宁心养神,以防思虑伤血。
养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的功能状态反映出肾的强弱。肾为先天之本,藏有人体先天之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大脑功能等都有重要作用。养骨应先养腎,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中“蛰”为闭藏之意。肾中藏有先天精气,因此不能妄动,《黄帝内经》中有“不妄作劳”的说法,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动,其中“劳”可细分为“劳力”“劳心”“劳房”,也就是说,人们应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过度消耗、过度劳累,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过度思虑,还要谨慎房事,否则会损伤肾精、肾气,进而伤骨。
养肾要顺应时令,秋冬季节,要注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天气转凉,外界阳气收藏,人也应该减少剧烈活动,可做些相对柔和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等,锻炼时尽量放松,在松弛柔和的基础上,把动作做到位。
养筋
附着在骨关节周围的筋,像竹子一样坚韧,能让关节屈伸有力。筋的功能衰退,会导致关节病变,常见如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病、肩周病等一系列问题。养筋,首先要避免过度锻炼。筋就像是橡皮筋,它有弹性的限度,反复抻拉次数过多,就会损伤其弹性。其次,拉扯的时间过长,也会损伤其弹性。因此,古人有“久行伤筋”一说。
因肝主筋,筋的功能变化,与肝气、肝血功能密不可分。养好肝,筋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第一,避免熬夜。夜晚是休息的时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但若强迫肝释放气血能量,支撑自己活动,就会消耗肝的气血,长此以往,伤筋伤骨;第二,注意饮食。养肝气、肝血,要少吃肥甘厚味,可适当吃些动物肝脏,核桃、松子等果仁类食物也有助养肝;第三,调节情志。怒伤肝,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维护肝脏健康。
(编辑赵曼)
养神
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就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养好心神,自然健康。“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就会“精坏神去”,动摇生命的根基。
心态豁达、健康快乐是人生真谛。“气和志达”,心神定了,气运行通畅,一切自然就好了。养神,先要对自己有合理、恰当的评价。当缺乏自信、过分追求完美时,人们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进而更加不自信、更焦虑困惑。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不做无谓的比较。另外,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不要让自己过于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单个事件对心情的影响就会减小,人的情绪也会更稳定。
养气
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极其微小、不断活动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气”有真气、宗气等,气血运行顺畅,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活动。通俗来讲,“气”就是人身上有劲儿没劲儿,乏力不乏力。
由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很多医者都非常重视“养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友渔斋医话》中总结了“养气训”:少思虑养心气,莫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少言语养肺气,节房室养肾气。如若能做好以上五点,“长寿永年无难也”。
要养好一身之气,先要饮食健康。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气”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应规律饮食,吃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另外,呼吸所得的清气也是“气”的主要来源之一,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浊之地,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有益。
养血
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记录:“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不仅如此,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受到血的影响,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也。”所以,古人在精神不济、思维混乱、神志不清时,常用养血方来安神。
注意养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虚、血瘀等问题的出现。养血,首先要不过劳,过劳则伤,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觉得疲乏时,可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精神,闭目调息、听音乐、绘画,均可宁心养神,以防思虑伤血。
养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的功能状态反映出肾的强弱。肾为先天之本,藏有人体先天之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大脑功能等都有重要作用。养骨应先养腎,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中“蛰”为闭藏之意。肾中藏有先天精气,因此不能妄动,《黄帝内经》中有“不妄作劳”的说法,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动,其中“劳”可细分为“劳力”“劳心”“劳房”,也就是说,人们应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过度消耗、过度劳累,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过度思虑,还要谨慎房事,否则会损伤肾精、肾气,进而伤骨。
养肾要顺应时令,秋冬季节,要注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天气转凉,外界阳气收藏,人也应该减少剧烈活动,可做些相对柔和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等,锻炼时尽量放松,在松弛柔和的基础上,把动作做到位。
养筋
附着在骨关节周围的筋,像竹子一样坚韧,能让关节屈伸有力。筋的功能衰退,会导致关节病变,常见如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病、肩周病等一系列问题。养筋,首先要避免过度锻炼。筋就像是橡皮筋,它有弹性的限度,反复抻拉次数过多,就会损伤其弹性。其次,拉扯的时间过长,也会损伤其弹性。因此,古人有“久行伤筋”一说。
因肝主筋,筋的功能变化,与肝气、肝血功能密不可分。养好肝,筋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第一,避免熬夜。夜晚是休息的时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但若强迫肝释放气血能量,支撑自己活动,就会消耗肝的气血,长此以往,伤筋伤骨;第二,注意饮食。养肝气、肝血,要少吃肥甘厚味,可适当吃些动物肝脏,核桃、松子等果仁类食物也有助养肝;第三,调节情志。怒伤肝,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维护肝脏健康。
(编辑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