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运动的两位北大学生领袖,率队游行高举大旗的总指挥傅斯年和亲笔起草了《五四运动宣言》的罗家伦,在1949年皆选择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那一代"新青年"中,同样选择的人并不少。然而,迁台之后的国民党在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时,自然地想到了青年学生运动对其政权的威胁性,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蒋氏从未放松过对台湾校园和台湾青年思想的钳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大学,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胡适之外,便是殷海光。生于1919年的殷海光先生自称"五四之子",他从不过任何中国传统节日,却只在"5月4日"这天放鞭炮与学生庆祝并纪念。正是他及同代人在国民党钳制下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传导并培育下来的"五四"精神,在台湾经数十年的酝酿,最终于80年代末期生长为改变历史的又一支青年力量。除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外,左翼思想在70、80年代的台湾流传于更隐秘的地下,这一"五四"运动的另一脉络在台湾青年当中,同样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并直接构成了1980年代台湾学运与基层民众紧密关联的另一谱系。经历如上的发酵,涌动的社会思潮和学生运动最终引发了改变台湾历史的"野百合学运",1990年3月和5月,在全球性的民主化浪潮中,发生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广场上的学生大规模静坐抗议行动,改变了台湾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学生爱国运动往往遭遇暴力镇压的宿命。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陈信行先生,生于1960年代,在学生时代便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抗议运动。1990年野百合学运时,他曾任广场总指挥之一,他的口述清晰勾勒出1980年代迄今,独立思考并自主行动的台湾青年学生运动的脉络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