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谣言危害巨大,传播网络化使之无时无处不在,防治谣言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本文研究谣言传播特点及态势,论证“谣言止于智者”,防治谣言的根本途径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关键词】:谣言 危害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谣言,乃“街市无根之语”①,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①不管是蓄意编造还是无意引发,都将对社会造成危害。谣言危害虽大,但在智者面前却不堪一击,如果每一个人都具备一定媒介素养,保持敏锐洞察力,不信谣不传谣,甚至主动辟谣,才能斩断谣言传播链。
一、谣言猛于虎
古语云:“三人成虎”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谣言滋生。谣言或毁人名誉、或害人性命、或破坏社会秩序,或引发危机使国家乱亡。谣言令只会“纸上谈兵”③的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兵败,四十余万大军被坑杀;“陈胜兴、吴广王”的谣言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随着科技的发展,谣言摆脱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其传播范围和危害越来越大。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播出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时,以插入新闻简报的形式报道所谓火星人入侵美国锐不可当的消息,使恐慌席卷美国,据普林斯顿大学事后调查,全美约有170万人相信这个节目是新闻广播……四年后,智利圣地亚哥的一家电台,又用西班牙语重播了这个节目,听众反应如出一辙。
二十一世纪,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全球一村已成为现实。谣言借助微博、BBS、QQ、E-mail等在网络上翱翔,跨语言、超时空传播,呈现数字化、全球性、几何级数扩散的传播态势。谣言一产生,瞬息传遍全球,数亿网民分秒钟内就能收到,从而引发“蝴蝶效应”。网络时代,谣言传播快、覆盖广,危害巨大,如 1995年巨人集团“娃哈哈含有激素”的谣言造成娃哈哈当年销售量同期减少2/3;1999年“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河南省郑州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风波;2010年2月20日,《百度贴吧》上出现《最新山西地震消息》的谣言,仅2个小时就传遍山西,甚至大半个中国,数百万群众凌晨奔走街头“躲避地震”;甚至“周一晚上大月亮将会引发山洪海啸地震物种变异狼人变身丧尸入侵不要关手机啊”、“日军通过基因改造小龙虾处理尸体大家不要吃啊”等谣言被转发分享几万、十几万次。……近几年来,在贵州瓮安事件、“蛆橘事件”、山东的毒花生、艾滋女、军车进京等公共事件中,谣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谣言止于智者
马丁·路德曾比喻说:“谣言就像雪球,滚的时间越长就越大。”防治谣言是全世界共同的课题,如何才能有效禁绝谣言传播呢?这是一个政府、媒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工程,但其核心因素是人。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④1953年克罗斯修订了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的谣言传播公式:R= i(重要度) ×a(模糊度),增加了c(批判能力),即R= i ×a×c。⑤由此可见,谣言传播谣传播程度不仅取决于事件的重要程度、模糊程度,更取决于人的因素。
“谣言止于智者”,并非不切实际的强求每个公众都成为道德高尚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而是指成为具备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能力的社会个体。谣言之所以能无风起浪,不胫而走,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故防治谣言的根本在于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那么,公众的批判能力来自何处?来自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何为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回应能力”⑥。我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⑦。综合各家之言,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是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不过,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延伸。
公众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得益于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中的固有内容,自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甚至还开设有专门的培训学校。随着许多国家政策制定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可,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终于来临了。20世纪70-80年代后,官方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介入,使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
媒介素养对中国而言是个舶来品,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远远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1997年被誉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人”的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教授才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但全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数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全校性的选修课。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上处于浅层次、低水平自发状态。2003年“非典”带来抢购板蓝根风潮,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日本灾民处“震”不惊,而隔海相望的中国却引发了抢盐风潮;2012年的世界末日谣言又引发抢购蜡烛、救生衣的狂潮……中国社会乱象丛生,国人的恐慌暴露出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的严重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的严重不足。
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沃尔特·李普曼说过: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众,面对网络时代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谣言传播,面对加入WTO后将不可避免的境外传媒的渗透入侵,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判断。除了要求政府健全法制,媒体发出理性的声音、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更重要的是发展媒介教育,提高受众媒介素养。这是全社会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有许多先进经验,例如,英国在学校设置媒介素养类课程;美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澳大利亚除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积极投入到儿童在媒介方面的权利;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关注“屏幕教育”,针对电影、电视在生活中的魔幻效应,引导青少年了解大众传播的特性与力量,并在2000年后开设此类课程,注重培养与塑造社会成员媒介素养,小学课本中就有《报纸》这一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还要带着学生参观报社。《读卖新闻》专门有一个版面恳请小孩们编辑,东京广播公司与其他一些媒体也启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一方面媒体工作人员到学校讲课,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媒体工作流程与实习等等。 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媒介素养。
首先,将媒介素养教育作学校教育必备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规定学时的媒介素养课程,做到教学大纲有体现,教材编写组织要到位、教学师资专业化。具体教学过程应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接触媒介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或课堂系统传授相关常识;或组织讨论达成共识;或请相关领域专家、媒介从业人员到学校,向学生介绍不同形态媒介的相关知识,或组织学生到媒体参观,使之了解媒体工作特性及信息产品的生产流程……通过不同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媒介与传播学知识,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类信息,能够分析谁在传播?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从批判地接受信息。并学会如何利用媒体,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媒体防治谣言主阵地的作用,并建立民间谣言粉碎机制。谣言之所以大行其道,人们之所以惶惶不安、应谣而动,一是缺乏相关常识,二是民间专业辟谣组织的缺位。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说,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大众媒介媒体既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也应成为辟谣的主战场,更被视为完成媒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各级各类媒体要积极跟进热点新闻事件,重视信息平衡,深入分析,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还需积极配合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其教育效果。《钱江晚报》2011年尾推出了《真相》栏目,打出“终结网络传言,还原事实真相”的旗号;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用科学的方法关注社会热点,用实验的方式还知识于民;科教频道《原来如此》栏目,在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质疑假设、实验求证的调查手段,给予科学探究。辽宁卫视《说天下》栏目也在每周一推出“谣言粉碎机”板块……
最后,公民应具备媒介常识,培养考证精神。社会公众是谣言传播的土壤,因此,防治谣言的关键是人,防治谣言人人有责。每一个个体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具备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要做到问来源、思立场、并多方核实。既要思考其可信度,又要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多元求证,并在确认其真伪后发出理性的声音。被誉为“谣言粉碎机”的果壳网的火爆,有力地证明科学是谣言的终结点,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工人、农民……,每一个懂得科学常识、具有科学精神而又了解真相的个体都能给谣言当头棒喝,成为谣言的终结者。2011年5月18日 微博网友自发组成的“辟谣联盟”,其目的是:戳穿谣言,为真相服务。这个民间辟谣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说明人们排斥伪信息,禁绝谣言的决心。
总之,谣言经不起分析,理性的个体是不会轻易相信谣言的。在信息碎片化的社会生态下,防治谣言的根本办法是通过重视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使之成为当代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从而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2007年4月全国媒介素养的第一个教师实践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培训基地成立,2010年5月中山市教育局向全市各中小学下发了《关于开展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专项培训的通知》……随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动员一切力量加入粉碎谣言的队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谣言将失去滋生的土壤,丧失传播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杜俊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彭兰等译《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胡钰《大众传播效果》新华出版社
[4]刘建明编《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谣言 危害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谣言,乃“街市无根之语”①,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①不管是蓄意编造还是无意引发,都将对社会造成危害。谣言危害虽大,但在智者面前却不堪一击,如果每一个人都具备一定媒介素养,保持敏锐洞察力,不信谣不传谣,甚至主动辟谣,才能斩断谣言传播链。
一、谣言猛于虎
古语云:“三人成虎”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谣言滋生。谣言或毁人名誉、或害人性命、或破坏社会秩序,或引发危机使国家乱亡。谣言令只会“纸上谈兵”③的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兵败,四十余万大军被坑杀;“陈胜兴、吴广王”的谣言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随着科技的发展,谣言摆脱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其传播范围和危害越来越大。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播出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时,以插入新闻简报的形式报道所谓火星人入侵美国锐不可当的消息,使恐慌席卷美国,据普林斯顿大学事后调查,全美约有170万人相信这个节目是新闻广播……四年后,智利圣地亚哥的一家电台,又用西班牙语重播了这个节目,听众反应如出一辙。
二十一世纪,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全球一村已成为现实。谣言借助微博、BBS、QQ、E-mail等在网络上翱翔,跨语言、超时空传播,呈现数字化、全球性、几何级数扩散的传播态势。谣言一产生,瞬息传遍全球,数亿网民分秒钟内就能收到,从而引发“蝴蝶效应”。网络时代,谣言传播快、覆盖广,危害巨大,如 1995年巨人集团“娃哈哈含有激素”的谣言造成娃哈哈当年销售量同期减少2/3;1999年“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河南省郑州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风波;2010年2月20日,《百度贴吧》上出现《最新山西地震消息》的谣言,仅2个小时就传遍山西,甚至大半个中国,数百万群众凌晨奔走街头“躲避地震”;甚至“周一晚上大月亮将会引发山洪海啸地震物种变异狼人变身丧尸入侵不要关手机啊”、“日军通过基因改造小龙虾处理尸体大家不要吃啊”等谣言被转发分享几万、十几万次。……近几年来,在贵州瓮安事件、“蛆橘事件”、山东的毒花生、艾滋女、军车进京等公共事件中,谣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谣言止于智者
马丁·路德曾比喻说:“谣言就像雪球,滚的时间越长就越大。”防治谣言是全世界共同的课题,如何才能有效禁绝谣言传播呢?这是一个政府、媒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工程,但其核心因素是人。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④1953年克罗斯修订了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的谣言传播公式:R= i(重要度) ×a(模糊度),增加了c(批判能力),即R= i ×a×c。⑤由此可见,谣言传播谣传播程度不仅取决于事件的重要程度、模糊程度,更取决于人的因素。
“谣言止于智者”,并非不切实际的强求每个公众都成为道德高尚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而是指成为具备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能力的社会个体。谣言之所以能无风起浪,不胫而走,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故防治谣言的根本在于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那么,公众的批判能力来自何处?来自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何为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回应能力”⑥。我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⑦。综合各家之言,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是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不过,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延伸。
公众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得益于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中的固有内容,自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甚至还开设有专门的培训学校。随着许多国家政策制定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可,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终于来临了。20世纪70-80年代后,官方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介入,使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
媒介素养对中国而言是个舶来品,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远远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1997年被誉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人”的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教授才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但全民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数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全校性的选修课。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上处于浅层次、低水平自发状态。2003年“非典”带来抢购板蓝根风潮,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日本灾民处“震”不惊,而隔海相望的中国却引发了抢盐风潮;2012年的世界末日谣言又引发抢购蜡烛、救生衣的狂潮……中国社会乱象丛生,国人的恐慌暴露出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的严重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的严重不足。
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沃尔特·李普曼说过: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众,面对网络时代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谣言传播,面对加入WTO后将不可避免的境外传媒的渗透入侵,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判断。除了要求政府健全法制,媒体发出理性的声音、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更重要的是发展媒介教育,提高受众媒介素养。这是全社会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有许多先进经验,例如,英国在学校设置媒介素养类课程;美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澳大利亚除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积极投入到儿童在媒介方面的权利;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关注“屏幕教育”,针对电影、电视在生活中的魔幻效应,引导青少年了解大众传播的特性与力量,并在2000年后开设此类课程,注重培养与塑造社会成员媒介素养,小学课本中就有《报纸》这一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还要带着学生参观报社。《读卖新闻》专门有一个版面恳请小孩们编辑,东京广播公司与其他一些媒体也启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一方面媒体工作人员到学校讲课,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媒体工作流程与实习等等。 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媒介素养。
首先,将媒介素养教育作学校教育必备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规定学时的媒介素养课程,做到教学大纲有体现,教材编写组织要到位、教学师资专业化。具体教学过程应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接触媒介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或课堂系统传授相关常识;或组织讨论达成共识;或请相关领域专家、媒介从业人员到学校,向学生介绍不同形态媒介的相关知识,或组织学生到媒体参观,使之了解媒体工作特性及信息产品的生产流程……通过不同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媒介与传播学知识,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类信息,能够分析谁在传播?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从批判地接受信息。并学会如何利用媒体,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媒体防治谣言主阵地的作用,并建立民间谣言粉碎机制。谣言之所以大行其道,人们之所以惶惶不安、应谣而动,一是缺乏相关常识,二是民间专业辟谣组织的缺位。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说,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大众媒介媒体既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也应成为辟谣的主战场,更被视为完成媒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各级各类媒体要积极跟进热点新闻事件,重视信息平衡,深入分析,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还需积极配合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其教育效果。《钱江晚报》2011年尾推出了《真相》栏目,打出“终结网络传言,还原事实真相”的旗号;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用科学的方法关注社会热点,用实验的方式还知识于民;科教频道《原来如此》栏目,在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质疑假设、实验求证的调查手段,给予科学探究。辽宁卫视《说天下》栏目也在每周一推出“谣言粉碎机”板块……
最后,公民应具备媒介常识,培养考证精神。社会公众是谣言传播的土壤,因此,防治谣言的关键是人,防治谣言人人有责。每一个个体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具备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要做到问来源、思立场、并多方核实。既要思考其可信度,又要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多元求证,并在确认其真伪后发出理性的声音。被誉为“谣言粉碎机”的果壳网的火爆,有力地证明科学是谣言的终结点,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工人、农民……,每一个懂得科学常识、具有科学精神而又了解真相的个体都能给谣言当头棒喝,成为谣言的终结者。2011年5月18日 微博网友自发组成的“辟谣联盟”,其目的是:戳穿谣言,为真相服务。这个民间辟谣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说明人们排斥伪信息,禁绝谣言的决心。
总之,谣言经不起分析,理性的个体是不会轻易相信谣言的。在信息碎片化的社会生态下,防治谣言的根本办法是通过重视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使之成为当代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从而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2007年4月全国媒介素养的第一个教师实践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培训基地成立,2010年5月中山市教育局向全市各中小学下发了《关于开展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专项培训的通知》……随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动员一切力量加入粉碎谣言的队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谣言将失去滋生的土壤,丧失传播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杜俊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彭兰等译《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胡钰《大众传播效果》新华出版社
[4]刘建明编《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