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公众的惯性思维中,水泥工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不过,现在的浙江水泥工业早已摆脱了昔日的旧面目,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节能降耗的新路子。
浙江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成绩令人振奋!
产业升级,水泥行业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9条新型水泥生产线完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发电规模达19.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约节能40万吨标准煤;通过废气回收余热发电,水泥企业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降低了对环境温室效应的影响;由于粉尘污染严重的水泥机立窑生产工艺的淘汰,全省大气监测中TSP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浙江水泥工业消纳各种废弃物和工业废渣3000万吨以上,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产业,这是其生产特点和产品属性所决定的。水泥生产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与煤炭、电力等产业密切关联,它们为水泥生产提供了煤炭电力的保障。水泥生产也为这些产业消纳了大量工业废渣,如煤矸石、粉煤灰、各种矿渣(炉渣)、铝渣(赤泥)以及化工、轻工等产业的电石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等。
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基本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实现产业自身的循环,还可与多个行业链接,实现产业间的循环,而且还可与社会大系统链接,实现产业和社会的大循环。没有水泥产业的“新陈代谢”,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将是一句空话。水泥行业的产业升级成了浙江节能减排的“牛鼻子”。浙江的各级政府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成功地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局。
如何实现水泥生产的行业升级?浙江作为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一个省份,其市场机制无疑蕴涵着推动经济发展的特性。然而,市场机制发挥效用也有其局限性。浙江的对策是,启动政府鼓励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推动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浙江水泥工业的“旧貌换新颜”显然得益于此。
自199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拨出配套资金,坚决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方式。2000年9月,省经贸委发布《浙江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后,围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全省上下积极支持和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发展。两年后,省经贸委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发展4000吨/日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
在新旧两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对比和市场竞争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一举将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彻底淘汰出局。
到目前为止,全省建设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近84条,年生产能力约1亿吨。全省共拆除水泥机立窑688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6000万吨以上,最后11条水泥机立窑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彻底拆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
新技术、新设备:节能减排的“法宝”
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行业,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水泥行业的节能工作,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事实上,浙江的企业也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作为自觉行为和现实选择。
最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水泥生产中煤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降低煤耗、电耗是水泥工业的一个长期任务。纯低温余热发电可以利用水泥厂的窑尾和窑头排出去的低温废气变废为宝进行发电,在水泥生产线上加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能将水泥生产的综合热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无需消耗燃料,经济效益明显。
目前,利用这项技术,每吨水泥熟料能发电30kWh以上,约占整个水泥厂用电的1/3;电价成本比较低,每度约在0.15元以内,远比从国家电网购买的用电要便宜。
此外,水泥厂窑头、窑尾废气通过余热锅炉温度进一步降低后排放,对环境的热污染程度降低。而相对于燃煤电站,不用燃煤发出10000kWh电,少排放近8t的CO2,这对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电价比较高、用电比较紧张、环保压力比较大的浙江,水泥企业上马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7条,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贡献卓著。
还有不少企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熟料强度比较高,可以达到60Mpa左右,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掺加大量混合材。浙江水泥企业大胆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尾矿等工业废渣,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水泥。产品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同时还消除了工业废渣堆放在野外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按32.5强度等级水泥平均掺加40%混合材,42.5强度等级水泥平均掺加20%混合材计算,每吨水泥的综合煤耗降低约30%,可节省煤炭消耗46.5千克,每1000万吨熟料生产水泥就可节约原煤46.5万吨。
节能降耗成绩单的背后是浙江的水泥企业下的“血本”。纯低温余热发电建设需要数千万元投资,斩波调速电机等节能技术和装备的采用费用也不低。浙江水泥企业采用多轮驱动方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资金宽裕的就自己投入,不宽裕的就合作投入,没有资金的就采取对方投入、共同收益的方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此外,水泥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节能工作做好、做到位,必须“既捡芝麻、又要西瓜”。全省水泥生产企业通过生产设备加强密封工作、防止系统漏风,加强保温工作、防止系统散热,加强进厂原燃材料检验,保证进厂原燃材料质量,加强生产设备维护,保证系统运行稳定等举措,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相关链接:省级领导换届考评节能减排
在日前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受国务院委托,做了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马凯在报告中说,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家将采取10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尽管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前,影响节能减排主要有7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三是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四是激励政策不完善;五是机制不健全;六是监管不到位;七是基础工作薄弱。
马凯介绍说,我国将通过10项措施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第一个措施就是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马凯表示,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点内容,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在下半年开始的省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进一步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公开节能减排信息,为实行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开展社会监督奠定基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此外,马凯表示,国家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污染防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浙江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成绩令人振奋!
产业升级,水泥行业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9条新型水泥生产线完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发电规模达19.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约节能40万吨标准煤;通过废气回收余热发电,水泥企业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降低了对环境温室效应的影响;由于粉尘污染严重的水泥机立窑生产工艺的淘汰,全省大气监测中TSP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浙江水泥工业消纳各种废弃物和工业废渣3000万吨以上,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产业,这是其生产特点和产品属性所决定的。水泥生产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与煤炭、电力等产业密切关联,它们为水泥生产提供了煤炭电力的保障。水泥生产也为这些产业消纳了大量工业废渣,如煤矸石、粉煤灰、各种矿渣(炉渣)、铝渣(赤泥)以及化工、轻工等产业的电石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等。
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基本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实现产业自身的循环,还可与多个行业链接,实现产业间的循环,而且还可与社会大系统链接,实现产业和社会的大循环。没有水泥产业的“新陈代谢”,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将是一句空话。水泥行业的产业升级成了浙江节能减排的“牛鼻子”。浙江的各级政府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成功地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局。
如何实现水泥生产的行业升级?浙江作为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一个省份,其市场机制无疑蕴涵着推动经济发展的特性。然而,市场机制发挥效用也有其局限性。浙江的对策是,启动政府鼓励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推动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浙江水泥工业的“旧貌换新颜”显然得益于此。
自199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拨出配套资金,坚决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方式。2000年9月,省经贸委发布《浙江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后,围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全省上下积极支持和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发展。两年后,省经贸委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发展4000吨/日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
在新旧两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对比和市场竞争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一举将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彻底淘汰出局。
到目前为止,全省建设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近84条,年生产能力约1亿吨。全省共拆除水泥机立窑688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6000万吨以上,最后11条水泥机立窑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彻底拆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
新技术、新设备:节能减排的“法宝”
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行业,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水泥行业的节能工作,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事实上,浙江的企业也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作为自觉行为和现实选择。
最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水泥生产中煤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降低煤耗、电耗是水泥工业的一个长期任务。纯低温余热发电可以利用水泥厂的窑尾和窑头排出去的低温废气变废为宝进行发电,在水泥生产线上加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能将水泥生产的综合热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无需消耗燃料,经济效益明显。
目前,利用这项技术,每吨水泥熟料能发电30kWh以上,约占整个水泥厂用电的1/3;电价成本比较低,每度约在0.15元以内,远比从国家电网购买的用电要便宜。
此外,水泥厂窑头、窑尾废气通过余热锅炉温度进一步降低后排放,对环境的热污染程度降低。而相对于燃煤电站,不用燃煤发出10000kWh电,少排放近8t的CO2,这对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电价比较高、用电比较紧张、环保压力比较大的浙江,水泥企业上马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7条,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贡献卓著。
还有不少企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熟料强度比较高,可以达到60Mpa左右,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掺加大量混合材。浙江水泥企业大胆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尾矿等工业废渣,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水泥。产品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同时还消除了工业废渣堆放在野外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按32.5强度等级水泥平均掺加40%混合材,42.5强度等级水泥平均掺加20%混合材计算,每吨水泥的综合煤耗降低约30%,可节省煤炭消耗46.5千克,每1000万吨熟料生产水泥就可节约原煤46.5万吨。
节能降耗成绩单的背后是浙江的水泥企业下的“血本”。纯低温余热发电建设需要数千万元投资,斩波调速电机等节能技术和装备的采用费用也不低。浙江水泥企业采用多轮驱动方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资金宽裕的就自己投入,不宽裕的就合作投入,没有资金的就采取对方投入、共同收益的方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此外,水泥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节能工作做好、做到位,必须“既捡芝麻、又要西瓜”。全省水泥生产企业通过生产设备加强密封工作、防止系统漏风,加强保温工作、防止系统散热,加强进厂原燃材料检验,保证进厂原燃材料质量,加强生产设备维护,保证系统运行稳定等举措,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相关链接:省级领导换届考评节能减排
在日前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受国务院委托,做了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马凯在报告中说,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家将采取10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尽管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前,影响节能减排主要有7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三是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四是激励政策不完善;五是机制不健全;六是监管不到位;七是基础工作薄弱。
马凯介绍说,我国将通过10项措施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第一个措施就是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马凯表示,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点内容,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在下半年开始的省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进一步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公开节能减排信息,为实行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开展社会监督奠定基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此外,马凯表示,国家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污染防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