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合理建立实验教学合作小组,明确分工;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建立可持续的小组评价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探究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作内容过易或过难
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时,我布置学生分组带相关的材料,研究磁力与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的关系,这儿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同,每个组的实验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跑前跑后,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似乎一点也没空过,学生也经常将我从这个组拉到他们组,要我指导。看这阵势,应该还算认真忙碌的。这节课,我花了十几分钟让小组制订计划,准备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验,可结果是下课铃声响了,实验还没有完成。
(三)部分人的合作
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做实验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一人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其他人则成为“旁人”,或玩耍、或走神……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聆听等候搭车。平时的课堂不用说,即使是公开课、观摩课上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着实让人要好好反思学生的特点及思考方式。
二、针对现状的对策
(一)合理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分工
各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实验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合作过程中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比如测温度,在测量液体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利于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二)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1. 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看实物,并通过大屏幕播放相关歌曲,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一定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学习的情境中。
2. 合作探究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排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要注意留给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变量不要太多。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分组观察,给学生创设充分动手、动口、动眼等观察、操作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将学生进行调节与分组。
分组的科学性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既要有利于形成各小组和谐平衡,又要便于教师的指点辅导。
3. 组内讨论
每位学生在小组里汇报自己观察所见,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记录,形式可以多样,随学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继续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并整理本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做法、结论,以及拟出准备向大组或全班提出,寻求援助和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集体交流
分小组交流独立探索所得的信息、发现、成果、做法、疑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使结论更完善,小组无法解决,可以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指导要适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5. 恰当讲评
在讲评中,对学生多用激励语气,增强他们的探究信心,我们常采用一系列激励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在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和评比时,我们采取了赞赏和鼓励并重的方式。讲评时激励为主,评比为辅,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情景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以及它在科学探究课程中的有效性。
(三)建立可持续的小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鉴于此,应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课程·教材·教法,2007(1).
[2]杨平平. 合作与探究教学的有效性[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
[3]教育部 《新科学课程标准(3—6年)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8.
【关键词】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探究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作内容过易或过难
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时,我布置学生分组带相关的材料,研究磁力与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的关系,这儿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同,每个组的实验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跑前跑后,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似乎一点也没空过,学生也经常将我从这个组拉到他们组,要我指导。看这阵势,应该还算认真忙碌的。这节课,我花了十几分钟让小组制订计划,准备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验,可结果是下课铃声响了,实验还没有完成。
(三)部分人的合作
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做实验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一人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其他人则成为“旁人”,或玩耍、或走神……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聆听等候搭车。平时的课堂不用说,即使是公开课、观摩课上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着实让人要好好反思学生的特点及思考方式。
二、针对现状的对策
(一)合理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分工
各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实验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合作过程中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比如测温度,在测量液体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利于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二)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1. 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看实物,并通过大屏幕播放相关歌曲,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一定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学习的情境中。
2. 合作探究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排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要注意留给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变量不要太多。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分组观察,给学生创设充分动手、动口、动眼等观察、操作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将学生进行调节与分组。
分组的科学性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既要有利于形成各小组和谐平衡,又要便于教师的指点辅导。
3. 组内讨论
每位学生在小组里汇报自己观察所见,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记录,形式可以多样,随学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继续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并整理本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做法、结论,以及拟出准备向大组或全班提出,寻求援助和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集体交流
分小组交流独立探索所得的信息、发现、成果、做法、疑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使结论更完善,小组无法解决,可以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指导要适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5. 恰当讲评
在讲评中,对学生多用激励语气,增强他们的探究信心,我们常采用一系列激励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在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和评比时,我们采取了赞赏和鼓励并重的方式。讲评时激励为主,评比为辅,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情景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以及它在科学探究课程中的有效性。
(三)建立可持续的小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鉴于此,应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课程·教材·教法,2007(1).
[2]杨平平. 合作与探究教学的有效性[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
[3]教育部 《新科学课程标准(3—6年)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