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应该僵化而孤独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haijun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性格、兴趣、观念上的相似而彼此吸引、集聚,在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群体凝聚力,在兴趣和观点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群体集聚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群组、关注,主动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上被算法的自动化推荐被动“投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这样的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在不知不觉间却为我们自己建起了一座“信息茧房”。
  久而久之,人们会沉浸在自己關注的人和事上,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只听自己想听到的声音。这样的认知也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偏向性强的新闻往往传播更快,更能获得公众的关注;在对事件的报道中,人们也往往坚信自己了解到的一个部分,而事实的澄清往往石沉大海;在社交网络上遇到不同声音时的“零容忍”,导致谩骂、举报甚至“人肉”,压制了观点的自由表达……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既为我们插上翅膀,赋予我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的自由,又让我们的认知被媒介所操纵,为自己套上一道信息的枷锁。
  或许我们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因友情而为朋友点赞,因亲情而为家人转发,因崇拜而为偶像加油打气,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在庞杂的信息中匆匆掠过,不假思索地点赞、转发、分享,看似让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实则是流于表面的“相应”“相求”,并让我们陷入惯性思维,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是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是管鲍之交的知人善任……尽管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在当代知音依然难觅。知音并不意味着兴趣、观点的绝对相似,而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的相遇,两个深邃的思想的碰撞,这是网络时代的齐声附和所无法取代的。身处“信息茧房”中的人,看似找到了自己的“同类”,灵魂却僵化而孤独。
  在人类逐渐被机器取代的时代,人类因不盲从、不趋同的思想而散发着独特而夺目的光芒。科技在“异类”的灵光乍现中不断发展,文明在观点交锋中不断进步,世界在求同存异中走向联结。与其缩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作茧自缚,不如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看看缤纷多彩的世界,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感受生活的五味杂陈,拥抱形形色色的有趣灵魂。
  信息时代塑造着我们,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这个信息时代。破“茧”成蝶,拥有没有边界的思想,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首先,我向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一个诚恳的请求:请发明一个和“独处”同义的,更像名词,并且更好听的词!翻译的时候,我发现本诗题目中的“Solitude”在汉语里能够对应的只有“孤独”“孤寂”“独居”“独处”这几个词,前两个从理解意义上讲,有点儿贬义的味道,“独居”肯定更不对,于是只剩下“独处”是对的。但是能把题目翻译成《致独处》吗?听起来像主人公受了宫刑……所以我作为特立独行的翻译者,自作主张地把题目
期刊
[知趣]  问:影视剧里,皇帝所享用的食物叫御膳,吃的都是珍馐美味,真的那么奢华吗?宫廷御膳到底好不好吃呢?  答: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皇帝拥有豪华富贵的生活,吃的全是山珍海味。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的菜谱,每顿饭120道菜,一张桌子都摆不下,远处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挥太监们拿过来。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的皇帝有时候并不能好好吃饭。  御膳,更多的是附带着传奇色彩,有时并不那么美味。比如御膳之一“珍珠
期刊
哈尔滨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吃。  锅包肉久负盛名,事实证明,“见面不如闻名”。我一直怀疑,有可能是我俩没找对地方,或者是期待太高,总而言之,肉太硬,酸太呛,糖太腻。  豆豉鲮鱼油麦菜,这道菜,把豆豉、鲮鱼、油麦菜分开,三个都是好样的,但是当它们仨凑到一起,鲮鱼稳稳地压住了油麦菜的清香,油麦菜略带挑逗地勾引出了鲮鱼的腥,豆豉冷静地问它俩:“你俩是不是不够咸?”于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吸取了之前的
期刊
曾经以为,我一生最爱的季节是秋天,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以至于我每逢秋季,总有满心的诗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满腹惆怅,遇秋感伤,总觉得秋季太过悲凉,太过萧索。身处秋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涯浪子,孤独地望着夕阳。秋风吹拂脸颊,仿佛世界除了落寞,再无其他内容了。  秋天
期刊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
期刊
人类总是向往着未知,总想去探索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探索未知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是家喻户晓?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葡萄牙的船队第一次航海,他们对自己将前往的地方,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如此这般的情景,总是那么动人,似乎就是为最美的诗词而生。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牛顿,亦是如此。
期刊
雪花肆意,寒风吹冷了微弱的灯光,吹散了一个完整的梦。  我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很难抉择,有很多事是不得已。我没资格去怨什么,因为时间确确实实缝合了我的伤口。可我没办法,赤裸裸的伤痕就在这儿,我没办法忘掉。  那天,母亲带着懵懂的我离开了家。坐在公交车上,我扭头望向窗外,看见父亲僵硬地笑着冲我挥手,满头白雪。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突然就流了下来。直到我们消失,父亲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影子格外孤单,格外无
期刊
我怎么可能错  很多人总喜欢犯错,但我不会。从小到大,从小事到大事,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如果你觉得我吹牛皮了,那么我想用事实说话。  小时候,我趁爸妈上班,把家里的录音机给拆了。我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刚装好,便問:“少没少零件啊?”我说:“没少,还多出来好几个呢。”我妈一副极其复杂的表情,说:“你要是敢动电视机我就把你屁股打成四瓣。”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说:“难的可以先不做。”过
期刊
[知趣]  问:假期在家睡个懒觉真的好难啊,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要挟起床。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我睡懒觉。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奇怪呢?  答:不是你的父母奇怪,而是全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即便你有一千个睡懒觉的理由,他们也能用一万种方式喊你起床。睡懒觉就是原罪,这是全国父母的信仰。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轻人每天都很困,难得有假期能补个觉,仍然免不了被父母叫起床。起初,父母会连哄带骗叫你起床。比如,夸张
期刊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一项调查显示: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建立新习惯或打破旧习惯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难。疫情之下,大敌当前,一系列卫生防疫行为的重复能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