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2)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不见山顶,也不知道是否有山顶,然而,人还是要攀登。在这日日夜夜的攀登中,人类走过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走过愚昧黑暗的中世纪,走进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社会。
  当被问及理想社会的特征时,人们都会给出和平、自由、民主……诸如此类的美好字眼,总之,是洋溢着“宽容”精神的一方乐土。
  那么,人类真的能得到这样一方乐土吗?真的能赢得长久的和平与自由吗?不同肤色、种族、文化、地位的人真的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吗?
  纵观历史,难以得出肯定的答案!
  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迫害史。一部中国古代史,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所言:“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外国的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即是宗教的迫害史。先是公元初基督徒被世俗政权及异教迫害,再是基督教合法后,它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基督教会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包括近代的思想和科学。罗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及加尔文的“宗教法庭”就是迫害“异端”的专门机构。诸如希柏提亚、维萨留斯、塞尔维特、布鲁诺、伽利略、拉美特利、狄德罗,这些自罗马到近代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皆饱受基督教会的迫害,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人类的历史又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使36.4亿人丧生。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见诸史籍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300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
  在当代,战争与迫害仍没有停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另外还有恐怖组织的各种恐怖袭击,这些都让人民生活在动荡、恐怖之中。
  事实说明人类不仅未曾得到“宽容”,还总是生活在“不宽容”当中。
  这与“不宽容”的起因有关。美国历史学家房龙说:“所有不宽容都源于恐惧。”
  是的,无论迫害以什么形式出现,它都是由恐惧引起的。那些向火刑堆里扔木柴的人,那些向受刑者吐唾沫的人,那些砸碎机器的工人,那些“焚书坑儒”的官员……其所有的举动,都是出于恐惧。
  一旦新事物或新人物出现,推翻了当事者已有的认知,挑战了当权者的既得权益,他们就会恐惧;一旦有条不紊的生活状态被打乱,一旦按部就班的作息规律被改变,人们就会因失去方向而恐惧。如此,芸芸众生都会转身向那“威胁者”举起“屠刀”。这些不止于品德,还因为人性。
  由此可以理解,暴政刚刚被消灭,推翻暴政者却成了新的暴政者;“孩子”成为了“家长”,他又以“家长”的手段对付“孩子”。那都是因为当事者在新的环境里不适应,从而产生了新的恐惧。不宽容乃人性使然。
  更为残酷的事实是,恐惧对于人类而言不能全部消除,人类离不开恐惧。
  因为恐惧寒冷与黑暗,人类才学会了用火;因为恐惧日复一日的劳作,人类才发明了机器。古希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固然创造了“黄金时代”,却也无法阻止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而斯巴达高压政策却能使其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使相对松散的海洋文明变得集中起来,推动欧洲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不宽容是群体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比如原始部落会惩罚触犯禁忌者。没有恐惧和束缚,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没有探索与变革,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人类注定要与恐惧相伴,这是基于人性的结论。而只要恐惧还与人类相伴,宽容就只能在风中飘荡,无法落地生根。
  但“宽容”又一直是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自由平等的人间梦想,为了建设宽容博爱的人间乐土,一代又一代的先贤,献出了自己的财产、才智、心血,甚至生命。释迦牟尼、耶稣是宗教领域里宽容的典范,而鲍叔牙、梭罗、圣雄甘地、杰弗逊、曼德拉……他们则是人间宽容的践行者与坚行者。
  他们是伟大的智者,他们并非不知人性的局限,但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人类创设了一个不可抵达的崇高目标。唯其崇高,故值得追求;唯其不可,故能支撑人类永远向前。
  而事实上,人类尽管在本质上并未改變不宽容的习性。但这种不宽容的强烈程度已经有所降低。尽管至今依然战火不绝,但毕竟和平已经成为人类政治桌面上最动听的声音,即使是肇事者也须举着“和平”的大旗;尽管至今人们骨子里仍不能削除种族歧视,但种族歧视的言行已经不能在阳光下畅行,种族平等已经占据了人类道德与法律的高地;尽管至今世界依然是弱肉强食,但毕竟剥削与奴役已经包装上了各种“合法”的外衣,显得相对文雅文明。
  房龙在《宽容》的最后一章中说:“宽容的时代就在人类战胜恐惧,取得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胜利之后,这一天终将来临!”
  我说:“宽容这一天,对于人类,永远不会抵达,但能无限接近。”
  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人类的幸运。
  答案在风中飘荡,但我们可以迎风寻找。
  点评
  综观历史,人们都在追求洋溢着“宽容”精神的一方乐土,但这样的理想社会,真的存在吗?在读了《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后,本文作者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作者首先站在历史层面,用事实说话,力证“人类不仅未曾得到‘宽容’,还总是生活在‘不宽容’当中”。紧接着又用翔实的事例进一步挖掘“不宽容”的根源——恐惧,论证精辟而有力,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思考的深度。最后更是将论述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在承认“人类注定要与恐惧相伴”的同时,亦辩证地指出“宽容这一天,对于人类,永远不会抵达,但能无限接近”,给人以希望。全文见解新颖,颇具深度,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难得。
其他文献
6个月大的时候,一宝开始学习爬。因为体重原因,努力了一个月,他始终处于匍匐前进阶段。那时候我们常常把他扔到院子里,在肚子上绑块毛巾,让他去用腹部环游世界。他总是会在环游的路上把肚子停下,充满爱意地从砖缝中抠出一颗陈年鸟屎,细细把玩。  一寶一直用一种感人的态度爱着这个世界。他在地上收集各种鸟屎、果核、雪糕棍、葵花籽壳、别人啃过的牙签,然后倍加珍惜地放入口中。感谢这世界有那么多乱扔垃圾的人,他们令他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2015年年末对北京、山东、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9个省(市)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的实地督导抽查情况。督导检查组发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教育部表示,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我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95%以上都来自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体校的文化教育对运
摘 要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的使用也是越来越普遍。但是,很多农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当中,要想将农产品销售的更好,那就需要结合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构建线上销售模式,让农产品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本文就电子商务时代农产品网络营销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时代 农产品 网络营销 体系构建  随着我们国家的
在刚结束的NBA中国赛中,膝盖修复手术后的韦德只上场活动了一下筋骨。  第一场比赛9投2中,得到5分4个篮板和2次助攻,外加4次抢断。尽管数据不高,考虑到他久疏赛场,当他扣篮不进,现场的中国球迷也只是报以一笑。第二场比赛,韦德仅上场8分钟,砍下7分,外加1个篮板和3次助攻,再次扣篮不中。  由于上场时间太少,现场的球迷高呼他的名字,让韦德惊讶于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当韦德手捧李宁品牌为他特别
民众宣泄完以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产生新的怨恨,这就可怕了    最近,中国发生多起民众泄愤事件,有的甚至演变为骚乱,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这引发了社会的担忧和猜想。为什么会发生民众泄愤事件?民众泄愤事件会不会产生示范效应?信访制度存在哪些缺陷?为什么民众仇富仇官心理越演越烈?地方政府如何化解民愤、防止暴力事件?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最近,中国发生多起民众
MSG(麦迪逊广场花园电视台)的直播信号还开着,镜头对准新闻发布厅,里面簇拥了将近一百家媒体。尽管球馆的工作人员将连接餐厅和新闻发布厅的隔板拆掉,这里依然拥挤。一些记者被迫站在座位旁边的过道上,伸长脖子,勉强透过前面的人头,才看到发言台上的状况,摄像机见空就钻,竖在人与人之间。  此时已经是美国东部时间10点18分,但是没人在意,主教练完成采访已经是10分钟以前的事情了,人们交头接耳的内容全部围绕
之前在本专栏谈过,以国宴的菜色为例,说明政治信息传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除了最传统的演说和辩论、照相、身体语言、衣饰与发型等之外,餐桌也是传递政治信息的重要媒介,高明的政治家,绝不会对此掉以轻心,反而会花尽心思。  近日,看到台湾杂志《今周刊》于2008年9月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题为《一场完整的小笼包文化表演》,曾任外交部次长的杨子葆,回忆自己当官时,如何通过款待外宾吃饭,来进行一场文化表演,展现台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圣经》(罗马书5:3-5)  这是林书豪最喜欢的《圣经》金句,这句话陪伴他熬过惨淡的2011年。2012年2月5日,他从队友费尔德斯的沙发上起来,一飞冲天,连续5场比赛砍下20 、7 ,3次刷新职业生涯得分新高。8天之内,他从捧着
“屋漏偏逢连夜雨”,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继被指责态度恶劣、粗暴对待下属后,近日又被传媒揭发,说他2月13日发表演说为竞选揭开序幕时推出的“a future fair for all”(一个对人人都公平的将来)的大选口号,原来早在2003 年工党大会上已经使用过,是“炒冷饭”之作。  有人评论,大选口号往往是一场选战的灵魂。例如奥巴马便以“Change”(改变)和“Yes We Can”(是的我们可以
在面临巨大的社会抗议后,苹果公司于2月13日在官网上宣布,请求公平劳工协会(FLA)对苹果产品组装厂商进行特殊、志愿的审计,包括富士康位于中国深圳和成都的工厂。  近期,由《纽约时报》发端,包括《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对苹果公司供应链进行了持续报道,“血汗工厂”在报道中被频繁使用,媒体并仿苹果产品命名了“苹果经济”(iEconomy),抨击苹果代工厂长时间加班、工人长期无保护接触有毒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