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突破教学难点、高效完成练习的优势,并提出计算机教育技术是知识传输的有效载体,是更新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机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I Guo-hua
(Ming-Gong Road Primary School,Henan Zhengzhou 450000)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computer technology;use
计算机教育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经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课堂与生活毕竟有着一定的差距。巧借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原型”,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迎合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游玩人民公园带入数学课堂。利用录像的形式,首先屏幕显示人民公园的大门及进园的时间9:00,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整点时刻,学习整点时刻的读、写法。然后学生跟着录像一起进园游玩,分别在“海盗船”、“旋转木马”、“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等游玩地点静止画面,同时附上相应的时刻,让学生在玩的情境中认识不同的时刻,学会它们的读、写法。整堂课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3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增强信息强度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计算机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同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计算机教育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再出示一把刀子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两份完全重合的过程,然后得出“平均分”;随后再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这一结论。通过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高效完成练习
计算机教育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还具有在单位时间内传播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训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既缩短了时间,又强化了练习效果;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练习题用Authorware制作成交互式的多媒体课件,分为不同难度的A、B、C三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相应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练习方式,激发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6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教育技术是知识传输的有效载体,是更新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机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I Guo-hua
(Ming-Gong Road Primary School,Henan Zhengzhou 450000)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computer technology;use
计算机教育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经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课堂与生活毕竟有着一定的差距。巧借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原型”,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迎合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游玩人民公园带入数学课堂。利用录像的形式,首先屏幕显示人民公园的大门及进园的时间9:00,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整点时刻,学习整点时刻的读、写法。然后学生跟着录像一起进园游玩,分别在“海盗船”、“旋转木马”、“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等游玩地点静止画面,同时附上相应的时刻,让学生在玩的情境中认识不同的时刻,学会它们的读、写法。整堂课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3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增强信息强度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计算机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同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计算机教育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再出示一把刀子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两份完全重合的过程,然后得出“平均分”;随后再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这一结论。通过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运用计算机教育技术,高效完成练习
计算机教育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还具有在单位时间内传播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训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既缩短了时间,又强化了练习效果;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练习题用Authorware制作成交互式的多媒体课件,分为不同难度的A、B、C三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相应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练习方式,激发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6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教育技术是知识传输的有效载体,是更新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