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儿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的新趋势。笔者从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特点、探索路径以及经验与启示三个方面,对兰州市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探索。
  关键词: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儿童主体;探索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2-0092-06
  作者简介:单家天,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指导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全市少年儿童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黄河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资源缺乏、冰川融化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的潜在危机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希望。儿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的新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应运而生。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是中国儿童中心于2009年开始立项实施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而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兰州市从2010年把这项教育活动纳入全市校外教育工作,在中国儿童中心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至今开展已有十余年。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各位校外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不断学习。市少儿活动中心与儿童一起,在探索中顿悟,从实践中成长,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初步建立了一套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一、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特点
  (一)立足本土特色,传承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儿童的生态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市少儿活动中心作为分管全市校外教育工作的机构,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立足兰州实际,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树立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理念,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本土自然文化为特色的研究设计一般有四个关键领域:一是聚焦自然生态领域,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优越性,引导儿童向自然学习。二是聚焦人文生态领域,人文生态指某一地区群体成员共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区域人文状况的反映,需要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相互作用,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以当地人民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出发点,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三是聚焦经济社会领域,从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形成社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四是聚焦儿童熟悉的社会场所,如学校、家庭、社区等领域,开展“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系列活动。[1]
  兰州市在全国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项目大框架确定后,结合本地四面环山、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从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过程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我为兰州添一抹绿”全市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从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黄河生态现状、如何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种植一株花一棵菜等内容入手,通过生态知识学习与宣传、生态环境调研、保护黄河实践等形式展开活动,培养儿童树立牢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理念。
  (二)深化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能力
  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解决实践问题时进行一系列主动的、反思建设型的行动,形成“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实践模式。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涵需要通过教师主动和创造性完成。培训一名教师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教师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长足发展是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2]
  兰州市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两种形式推进教师能力建设工作。一方面,在生态活动启动之初,市少儿活动中心专门聘请各行业的活动指导专家对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加深教师对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掌握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活动中道德目标的提升和对儿童参与能力的培养。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化。每年一次的教师培训,上半年开展广泛的生态道德教育知识的培养,注重“知”的汲取;下半年注重对教师实践的指导,进行教师观摩、体验式教学等,重视学习中教师的“知行合一”,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生态道德思维和生态道德情操,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坚持行动研究的工作模式,针对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提出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径,以及对工作的思考、感悟和经验,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还策划组织编辑了《兰州市校外教育专刊》,促进教师对研究的重视。
  (三)强调儿童主体,促进儿童发展
  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儿童成为行动的主体,成人和儿童角色互换,成人逐渐成为儿童的协助者,儿童与成人共同做决定。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活動内容,从最初的“我爱母亲河”,到近年来的“为兰州添一抹绿”,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儿童从最初的“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根据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阶梯图”,在开展“我爱母亲河”生态活动时,儿童只是象征性参与,参观自来水厂、水电站、污水处理厂以及黄河风情线等,侧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表达;到开展“我为兰州添一抹绿”时,活动由儿童发起,儿童作为主体进行实践。让儿童从“种一粒种子”着手,播种茄子、菠菜、莴笋等蔬菜种子,观察种子变化,用文字、绘画或摄影等形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遇到的困难等,在活动中行动、参与、体验、反思,将生态道德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儿童道德生态品质的养成和提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活动模式,从“知”到“行”转变
  儿童生态道德项目,要体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水平及情感发展需要,设计出丰富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儿童积极参与,推动儿童生态道德意识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初步设计了一套集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模式(见下图)。
  生态道德认知,包括固定的生态道德知识,儿童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自己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对生态环境影响能力的认知情况。生态道德认知是源头,是了解儿童生态道德状况的前提和基础。[3]如在活动过程中,儿童参观黄河风情线,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种植植物前期,儿童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蔬菜的生长习性、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和土壤的要求、成长过程中的管理等知识,都是对儿童生态道德认知的巩固。
  生态道德情感,包括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生态现象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表现在儿童身上时,外化为对美丽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荣誉感,对环境现状的评价和感受。
  生态道德意志,是儿童支配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生态道德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在生态保护过程中,会遇到阻碍或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植物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植物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在面临问题时,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不着急,不慌乱,认真学习,冷静思考,相互交流,逐步解决难题。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挫折,应对挫折,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任何心理过程都会外化成行为表现出来,儿童生态道德行为注重儿童的体验和实践,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要为儿童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儿童走向户外、走向大自然,去体验,去观察。将认识环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习知识成为看得见、可触摸的体验过程。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它重视学生体验的直接感受,通过体验和实践,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价值体系。在生态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思考和實践,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引导儿童动手实践。比如在生态道德实践活动“我为兰州添一抹绿”的“植绿播绿”环节,学生们用全市统一配发的各种蔬菜种子,利用学校、社区房前屋后的空地和家中的阳台开展种植活动。运用生态道德认知过程中汲取的生态知识指导儿童的生态实践行为,反过来又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有的同学在成果小论文中写道:从拿到种子的那一刻起,上网了解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生境、生长习性、繁殖方法等;到种植栽培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但每次都能从难题中汲取经验教训,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到最后看到从土里冒出的小芽,感叹生命力的顽强。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定要珍惜、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儿童描述的这样一个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过程,正是儿童主体性、参与性的重要体现,儿童将实践过程中的生态道德意识逐渐内化,增长其道德知识,培养其道德情感,锻造其道德意志,指导其道德行为。
  二、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路径
  (一)政府牵头多方联动,加强社会资源整合
  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隶属于市政府,是分管全市校外教育工作的公益一类校外教育单位,由政府全额拨款,活动经费有保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校外教育办、市关工委等牵头,由各个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班子,设立各项职能工作组,推进生态道德实践活动高效的开展。市少儿活动中心同时还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防沙治沙研究所、甘肃柴家峡水电站、兰州水务集团、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合作,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为校外活动辅导员进行培训,提升活动的品质和效果。
  其次,对社区产生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社区是儿童“家门口的自然”,利用社区的便利性,让儿童在“家门口”体验参与生态自然学习,亲手种植一草一木,美化社区环境,提升儿童的家园情怀和责任感,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区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社区”等理念。[4]因此,市少儿活动中心通过“文化输出”,培训校外辅导员,深入到社区,对社区生态文化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文化氛围。
  同时,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广泛及时地宣传报道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动态,增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自上而下,政府主导推动,形成联动式的生态道德建设体系。
  (二)构建系统培训体系,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培训上,有团体培训和个案指导两种模式,每年邀请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指导专家对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重视教师的知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和实地情景教学演练展开,加深教师对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使教师掌握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活动中道德目标的提升和对儿童参与能力的培养。其次,与一些儿童教育科研平台做好交流,提供一些科研培训与研讨机会等,提升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三)抓实基层工作,推动活动开展
  每年年初,市少儿活动中心通过各县区校外教育办,组织各辖区内中小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少先队组织和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组织,利用校外活动时间引导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加深未成年人对自身生活、学习环境的了解,增强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意识,推动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和绿色城市建设。各中小学校由少先队大队、团委牵头,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生态道德项目实施计划,积极宣传动员,成立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在“我爱母亲河”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成果征文中,有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有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也有对参加活动的思考、感受等。如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开展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排油烟机中的废油制作肥皂、用果皮制作环保颜料、探索垃圾分类的意义等多项成功课题,使同学们体会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环保社在老师带领下,经过3个多月的徒步考察,行走200多公里,对黄河兰州段排污情况进行了调研,撰写多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从生态道德建设热点问题出发,聚焦经济社会领域,从小处着手,使儿童了解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居民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从人与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角度出发,转化儿童认知观念,让儿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的息息相关。   三、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宣传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整个社会对生态道德意识淡漠,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利用新传媒等手段,使整个社会形成生态道德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产生影响。
  运用家庭学校的榜样力量,社区的便利性以及各类社会机构丰富的资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格局,通过一些特定的环境节日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讲究生态道德的风尚。
  通过这些方式结合的教育,最终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生态道德知识深入人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堂,坚持理论灌输的方式,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多组织儿童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展开:如立足地域的天然优势,让儿童了解甘肃的物种分布、这种环境形态下什么特点的物种更适宜生存;学习小麥的生长环境,如何分辨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等;现场了解马铃薯的繁殖栽培技术,观看马铃薯脱毒栽培过程;了解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生活的危害、防沙治沙的方式、沙生植物的驯化与栽培、当前治沙的成果等,指导儿童用尼龙沙障、麦草沙障开展治沙实践活动;立足实践,从小处着手,给儿童发放植物种子,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三)言传身教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生态道德水平决定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状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生态道德意识与家长的习惯培养和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5]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人在儿童期,其主动感得到发展,注意力开始转向外部世界,正是形成各种意志能力的关键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在儿童期,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以及榜样行为获得。此时,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规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孩子就会树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的意识,最终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儿童通过观察自然、触摸自然、感知自然,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引导儿童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教育行动。自然对人类的意义非凡,健全的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从儿童期开始,转变传统观点,人类不应是利用大自然,而是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形成生命共同体,向自然学习、尊重大自然,无论植物、动物还是我们人类,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未来,我们会从儿童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载体、各方资源整合以及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等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普及提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美荣.以本土资源为特色的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11):12+119.
  [2]霍雨佳.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12):25-27.
  [3]代峰.当前我国儿童生态道德状况分析[J].伦理学研究, 2010(002):49-55.
  [4]汪倩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6-8.
  [5]王婉如.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其他文献
水利工程主要是利用工程建设,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利用,有效控制水害问题,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实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大力度全面推挤质量管理工作,是促进水利工程
随着电动汽车的数量日趋增多,人们对于电动汽车能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电动汽车受到电池性能和容量的约束,同时受到充电桩的位置、数量和充电时间的限制,容易使得驾驶员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施工单位对BIM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和应用,可促进工程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使工程质量得到提高、成
我国社会科技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的运作也离不开智能化技术。且由于智能化相关技术显著优势,该技术在一些电气工程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这一
北京市“十三五”课外、校外规划课题“丰台区少年宫专业教师梯级发展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把丰台区少年宫的专业教师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梯级,并将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连续性、
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亦急剧增加,能源消耗总量连年位于世界前列,经济增长与能源供需、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当前社会能源体系中,煤炭、石油和天然
随着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2021版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 2018的正式实施,市场对乘用车的全正面刚性壁障(Front Rigid Barrier, FRB)、50%移动渐进可变形壁障(Movin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人们的出行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沥青路面的质量则是影响人们出行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使公路工
基于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新架构的汽车远程诊断系统,具有车云之间通讯的优势,使车辆具有灵活的功能选择性。本文旨在提出可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缩减整
研究通过VS 2013对UG NX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车身钣金件定位策略的优化分析和车身零部件的网格自动划分。研究中,利用UG中Nastran程序计算变形,能够通过对重力变形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