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把十六大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认识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本质内涵,总结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积极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运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报告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考察,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民族生存发展的角度,把文化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十六大提出的这个大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纵向看,寓意深、立意高;横向看,方位全、展延远,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以及党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清醒,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党的文献中,党的十四大在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第一次把搞好企业文化提了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从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提出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在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把“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改革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的稳定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牢牢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虽然着眼于某一个企业的发展,但它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落脚点必须在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原美国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企业文化是通用电气最无法替代的资本。”张瑞敏说,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惟独海尔文化无法复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惠普等,无一例外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获得竞争优势,并取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我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有利于培育职工的管理意识,推进企业民主建设。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优势,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式,必须形成新形势下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必须形成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形成员工热心并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式。这些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企业文明形象,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的过程,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企业以良好的文明形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关系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传入中国后,企业文化建设便伴随着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企业亟需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劲、持久的文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近年来,像海尔、联想、同仁堂等一批知名的品牌企业茁壮成长。2002年,海尔位列中国1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之首,张瑞敏还当选为“国际杰出企业家”,国内外对海尔文化给予了一致认同。张瑞敏等优秀企业家被选入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证明了党和国家对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证明了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密切关系的高度认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的十六大对以往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必将有力地推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目前,从总体上看,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很不平衡,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只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工作来做,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来抓。在一些企业,今天把企业文化建设交给这个部门,明天又交给另一个部门;有的企业由党委抓,有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室或企业文化建设中心等部门抓。总之,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与此不同,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谋求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性,形成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社会创造更大财富联在一起。在这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与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转、企业员工的行为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联。这项事业,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倾注心血,也需要企业外部的专家、学者等其它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经济观察报》2002年11月18日刊登了联想集团刚刚上任的年轻副总裁乔健对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见解,她说:“人力资源开发要成为公司的战略伙伴,必须积极主动地提出变革,并且带着公司的员工和文化一起变革”。她还说:“做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做员工内部的沟通、人力资源政策的沟通、公司发展战略的沟通、文化的沟通”。这就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说明在联想这样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是所有员工共同的事业。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北京金之源服饰有限公司总裁范喜贵。2002年,这位民营企业家把自己经营的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自己闭门谢客,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专著——《无形·有形》。当有人问他,自己专心写书,正在经营的事业怎么办时,他回答说:“撰写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与我经营现在的公司同样重要,都是我的事业。因为目前的民营企业太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了。”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越来越多的人会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 从三个层面把握报告精神,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首先,牢牢把握“三个代表”这一灵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按照这一根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头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先进性”要求,努力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的认识过程。其次,必须把这些认识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规章制度,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员工在实践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的过程。第三,必须让员工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看到企业发展的实绩,并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使员工真正认识到理论对实践强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用实践检验真理并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性的认识过程。总之,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并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应坚持的根本方向。
其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用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充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内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展开,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把握和理解这些新的内容。从十六大报告的整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系统、全面的描绘,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和部署开展工作。二是,围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明确定位,并对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本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新”要求,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贯彻这些根本要求。三是,围绕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围绕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这些基本方针。概括来说,即围绕主题、把握灵魂、贯彻方针。另外,十六大报告字里行间洋溢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等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把这些时代精神融入具体实践中,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员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再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一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并把这些贯彻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十六大报告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和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把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真正把报告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包括: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企业应该如何贯彻这一方针?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企业如何形成这种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如何营造这种氛围?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进而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企业应如何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企业应该怎样调动积极因素?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调动积极因素的机制?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而提出,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企业应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企业应如何改革落后的用人机制?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企业应如何培育员工的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导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那么,国有企业改革应如何创新?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等。
这些方针、政策、原则涉及到企业的创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用人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思想教育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按照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拟定具体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把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和提升现有的企业文化。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洋溢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充满了深刻精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把十六大报告的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把握和理解报告的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把观念变革作为首要问题,通过转换观念促进文化建设。观念转变包括:从封闭保守,对改革持恐惧态度,转变为开放向上,拥护和支持改革;从“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向承认能力差别、以绩效定薪酬的分配观念转变;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向既竞争又合作的协作精神和新型竞争观念转变;从固定专业、单一技能、单一岗位,向多学科、多技能、多岗位的就业观转变;从青春学习向终身学习的知识型社会学习观转变;从坐而论道的虚浮作风向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转变;从消极地对待工作安排,向主动地积极地实现个人价值转变;从讲自由首先讲纪律的约束型自由观向讲自由,强调宽容,强调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强调纪律服务自由、纪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自由观转变;从量的发展、单一或某些方面的发展,向质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观转变,等等。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养成了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新理念、崇尚新理念的积极向上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观念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奇迹。由此,海尔集团在产品营销方面实现了“先国外后国内”、“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广西柳工集团克服地域的局限,兼并江苏南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利用新的区位优势成功招募短缺的人才;而北汽福田更是“自带嫁妆进京城”,从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企业一跃而成为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尽管不同企业变革观念的做法各有特色,但它们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把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方法作为有效形式,在建立新机制,使用新方法的同时,培育新的文化。新机制、新方法的大量采用,有力地改变了企业的原有文化,形成了强劲的文化力量。譬如,充分利用市场的方法配置人才,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1996-2000年的五年内,北汽福田在全国范围内先后29次公开招聘人才,吸引了全国同类企业中5万多人次的拔尖人才前来应聘,共选聘1700多人,形成了以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强劲的中层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2002年,公司又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有120多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才前来应聘。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淘汰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了高效的用人机制。 又如,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流程进行了再造,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在企业重组再造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再造。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流通业,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和现代流通意识,在短短的两年内成功实现了新老企业的合并重组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山西大齿集团通过引进日本先进的变速箱制造技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现代管理意识,在短短几年内,确立了市场竞争优势;北京的双鹤药业通过导入CIS,积极打造文化链,营造了和谐的双鹤大家庭文化;海尔在实践中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方法;很多企业借鉴和采用了现场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等。新方法的采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企业文化传统的价值,形成了与市场相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的切入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新型的企业文化。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改制改造,企业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绝大多数实现了从单一国有企业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建立起了一整套责、权、利对称的制度,尽管这些制度需要完善,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新型企业文化已具雏形。随着企业中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绩效意识、参与管理意识等等大大提高。企业中曾经存在的制度稀缺现象,已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基于制度管理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和日趋完善。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用这些基本经验指导今后的实践,同时,要积极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经验,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总体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建立新制度、完善新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深入下去,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效果不佳,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总是与企业经营管理“两张皮”。究其原因,缺乏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严重挫伤了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缺乏对实践的研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无的放矢,致使员工因企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对理论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所以,应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十六大精神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十六大精神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企业文化研究工作,要把握好方向,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把对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并以麦肯锡在中国一些不成功案例加以证明。持这种观点的人,采取了不重视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态度。另有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企业文化来自西方,真正管用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于是忙于研究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而对中国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实际上,企业文化研究首先应找准立足点,立足点既不在西方文化,也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文化研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凡是有益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营养,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吸收过来,并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
(2)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属于党的政治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二者是分离的,在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时,采取了以企业文化建设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其实,无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二者都统一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都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3)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要与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西方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总结的结果,对西方理论的研究借鉴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的社会心理。特别是中国企业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及企业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型时期,很多制度和机制性障碍有待排除。这就要求必须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运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报告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考察,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民族生存发展的角度,把文化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十六大提出的这个大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纵向看,寓意深、立意高;横向看,方位全、展延远,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以及党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清醒,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党的文献中,党的十四大在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第一次把搞好企业文化提了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从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提出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在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把“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改革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的稳定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牢牢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虽然着眼于某一个企业的发展,但它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落脚点必须在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原美国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企业文化是通用电气最无法替代的资本。”张瑞敏说,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惟独海尔文化无法复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惠普等,无一例外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获得竞争优势,并取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我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有利于培育职工的管理意识,推进企业民主建设。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优势,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式,必须形成新形势下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必须形成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形成员工热心并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式。这些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企业文明形象,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的过程,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企业以良好的文明形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关系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传入中国后,企业文化建设便伴随着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企业亟需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劲、持久的文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近年来,像海尔、联想、同仁堂等一批知名的品牌企业茁壮成长。2002年,海尔位列中国1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之首,张瑞敏还当选为“国际杰出企业家”,国内外对海尔文化给予了一致认同。张瑞敏等优秀企业家被选入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证明了党和国家对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证明了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密切关系的高度认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的十六大对以往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必将有力地推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目前,从总体上看,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很不平衡,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只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工作来做,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来抓。在一些企业,今天把企业文化建设交给这个部门,明天又交给另一个部门;有的企业由党委抓,有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室或企业文化建设中心等部门抓。总之,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与此不同,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谋求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性,形成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社会创造更大财富联在一起。在这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与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转、企业员工的行为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联。这项事业,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倾注心血,也需要企业外部的专家、学者等其它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经济观察报》2002年11月18日刊登了联想集团刚刚上任的年轻副总裁乔健对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见解,她说:“人力资源开发要成为公司的战略伙伴,必须积极主动地提出变革,并且带着公司的员工和文化一起变革”。她还说:“做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做员工内部的沟通、人力资源政策的沟通、公司发展战略的沟通、文化的沟通”。这就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说明在联想这样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是所有员工共同的事业。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北京金之源服饰有限公司总裁范喜贵。2002年,这位民营企业家把自己经营的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自己闭门谢客,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专著——《无形·有形》。当有人问他,自己专心写书,正在经营的事业怎么办时,他回答说:“撰写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与我经营现在的公司同样重要,都是我的事业。因为目前的民营企业太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了。”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越来越多的人会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 从三个层面把握报告精神,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首先,牢牢把握“三个代表”这一灵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按照这一根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头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先进性”要求,努力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的认识过程。其次,必须把这些认识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规章制度,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员工在实践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的过程。第三,必须让员工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看到企业发展的实绩,并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使员工真正认识到理论对实践强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用实践检验真理并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性的认识过程。总之,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并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应坚持的根本方向。
其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用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充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内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展开,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把握和理解这些新的内容。从十六大报告的整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系统、全面的描绘,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和部署开展工作。二是,围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明确定位,并对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本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新”要求,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贯彻这些根本要求。三是,围绕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围绕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这些基本方针。概括来说,即围绕主题、把握灵魂、贯彻方针。另外,十六大报告字里行间洋溢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等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把这些时代精神融入具体实践中,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员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再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一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并把这些贯彻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十六大报告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和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把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真正把报告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包括: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企业应该如何贯彻这一方针?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企业如何形成这种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如何营造这种氛围?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进而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企业应如何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企业应该怎样调动积极因素?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调动积极因素的机制?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而提出,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企业应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企业应如何改革落后的用人机制?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企业应如何培育员工的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导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那么,国有企业改革应如何创新?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等。
这些方针、政策、原则涉及到企业的创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用人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思想教育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按照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拟定具体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把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和提升现有的企业文化。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洋溢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充满了深刻精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把十六大报告的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把握和理解报告的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把观念变革作为首要问题,通过转换观念促进文化建设。观念转变包括:从封闭保守,对改革持恐惧态度,转变为开放向上,拥护和支持改革;从“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向承认能力差别、以绩效定薪酬的分配观念转变;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向既竞争又合作的协作精神和新型竞争观念转变;从固定专业、单一技能、单一岗位,向多学科、多技能、多岗位的就业观转变;从青春学习向终身学习的知识型社会学习观转变;从坐而论道的虚浮作风向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转变;从消极地对待工作安排,向主动地积极地实现个人价值转变;从讲自由首先讲纪律的约束型自由观向讲自由,强调宽容,强调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强调纪律服务自由、纪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自由观转变;从量的发展、单一或某些方面的发展,向质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观转变,等等。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养成了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新理念、崇尚新理念的积极向上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观念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奇迹。由此,海尔集团在产品营销方面实现了“先国外后国内”、“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广西柳工集团克服地域的局限,兼并江苏南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利用新的区位优势成功招募短缺的人才;而北汽福田更是“自带嫁妆进京城”,从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企业一跃而成为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尽管不同企业变革观念的做法各有特色,但它们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把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方法作为有效形式,在建立新机制,使用新方法的同时,培育新的文化。新机制、新方法的大量采用,有力地改变了企业的原有文化,形成了强劲的文化力量。譬如,充分利用市场的方法配置人才,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1996-2000年的五年内,北汽福田在全国范围内先后29次公开招聘人才,吸引了全国同类企业中5万多人次的拔尖人才前来应聘,共选聘1700多人,形成了以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强劲的中层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2002年,公司又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有120多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才前来应聘。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淘汰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了高效的用人机制。 又如,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流程进行了再造,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在企业重组再造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再造。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流通业,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和现代流通意识,在短短的两年内成功实现了新老企业的合并重组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山西大齿集团通过引进日本先进的变速箱制造技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现代管理意识,在短短几年内,确立了市场竞争优势;北京的双鹤药业通过导入CIS,积极打造文化链,营造了和谐的双鹤大家庭文化;海尔在实践中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方法;很多企业借鉴和采用了现场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等。新方法的采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企业文化传统的价值,形成了与市场相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的切入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新型的企业文化。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改制改造,企业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绝大多数实现了从单一国有企业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建立起了一整套责、权、利对称的制度,尽管这些制度需要完善,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新型企业文化已具雏形。随着企业中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绩效意识、参与管理意识等等大大提高。企业中曾经存在的制度稀缺现象,已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基于制度管理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和日趋完善。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用这些基本经验指导今后的实践,同时,要积极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经验,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总体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建立新制度、完善新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深入下去,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效果不佳,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总是与企业经营管理“两张皮”。究其原因,缺乏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严重挫伤了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缺乏对实践的研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无的放矢,致使员工因企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对理论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所以,应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十六大精神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十六大精神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企业文化研究工作,要把握好方向,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把对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并以麦肯锡在中国一些不成功案例加以证明。持这种观点的人,采取了不重视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态度。另有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企业文化来自西方,真正管用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于是忙于研究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而对中国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实际上,企业文化研究首先应找准立足点,立足点既不在西方文化,也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文化研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凡是有益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营养,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吸收过来,并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
(2)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属于党的政治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二者是分离的,在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时,采取了以企业文化建设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其实,无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二者都统一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都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3)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要与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西方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总结的结果,对西方理论的研究借鉴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的社会心理。特别是中国企业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及企业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型时期,很多制度和机制性障碍有待排除。这就要求必须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