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碗里滋味香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巷村位于上兴镇南段,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腹地,历朝历代都说这里是一块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但是前几年发展的步子总是迈不开,生活的饭碗没有多少好滋味。这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传统的农村吹起了一股生态的新风,老百姓端起了生态碗。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大胆创新发展,生态碗里的“生态饭”越吃越香,成了全镇率先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如何快速地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是余巷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在传统优势上做文章,城里有城里的靓丽,乡村也有乡村的闪光。比如在余巷村,山芋、油桃、茶叶是传统的农作物,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保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鼓励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借助镇里的电子商務站,畅通销售渠道,并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一个简单的山芋,今天已经开发出山芋饮品、山芋甜品、山芋干制品等多个品种,并打算推出山芋衍生出的粗纤维化妆品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以全域旅游推进年为契机,通过招引旅游项目,科学规划,精细实施,发展好乡村旅游。2018年成功签约牛马塘景区开发项目。该项目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和文创活动为纽带,打造集特色农业、田园生活、客家民宿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山村居所。该项目于2019年4月10日正式对外运营,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并且随着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曹山旅游的品质,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利好。
   如何让村庄美起来,这是余巷村的第二张牌。老百姓生活好了,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但几千年的农村养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加之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土菜很好吃,环境实在差”,成了外来旅游者的一句口头禅。为此,他们借力溧阳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契机,村“两委”班子一方面挨家挨户给群众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请环境专家讲环境污染的危害,让干部群众感到坐不住;另一方面,多次到一些发达乡镇参观,学习生态发展的好经验,向干部群众展示优美生态的远景,让他们觉得等不起。一个坐不住,一个等不起,美化乡村的行动就迅速拉开序幕。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水泥道路村村通,区域供水的二三级管网铺设全覆盖。同时,加大对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的集中整治力度,新建垃圾亭20个,聘请保洁员20余名,河塘清淤 6个,新改建公厕16个,新铺污水管网 8公里。实实在在的投入,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自己住在村里觉得舒服了,外面的人来玩也舒服了。一个舒服的环境产生了实在的效益,乡村旅游收入眼见着往上蹿。
   如何让文化活起来,这是余巷村人花心思最多的地方。这里历史文化悠久,但用心保护、流传下来的的却很少,基本上还停留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模式。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留住了文化,土里土气的农家乐才能提档升级,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行稳致远。说干就干,立即组织力量对村里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逐一排查,整理归档,并聘请了专业的团队,挖掘文化内涵。结合曹山花居文旅项目,保护和开发并存,努力打造文化精品。此外,他们还想方设法盘活村级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百姓议事堂、道德讲堂和乡村广播室等载体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提升老百姓的思想道德水平。村里开展了“文明户”“高品质农家示范户”“好邻里”“好人榜”等创建活动,传承尊老爱幼、和睦团结的村风家训。筹建以传统农耕和手工艺技术为特色的村史馆,集中展示余巷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生态碗里的味道,有富裕起来的丰满,有山水秀美环境整洁的惬意,还有代代相传的乡音沁心的那一点点柔软的优雅和欢乐。这样的碗端在手里,那种幸福感是稳稳当当的,踏踏实实的,有滋有味的。
  (责任编辑 姚定范)
其他文献
苏北建湖的长北滩,地处古射阳湖东畔,原为古潟湖遗留下来的一片湖滩,有十里方圆,古称长北滩。   1940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进入盐阜地区后,立即派出一批民运工作队前来长北滩开辟工作。1941年春夏间,驻盐城的新四军军部,为迎战日伪军对苏北发动的第一次“大扫荡”,陈毅代军长即提前到几个开辟较早的地区进行勘察,选择长北滩为以后情况变化时军部机关临时转移地点。这里东、西、北面有塘河环绕,西南是芦苇
期刊
1939年冬,寒风呼啸,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纷飞飘落,林家巷的田野、村舍笼罩在一片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村中央的那棵古树根脉遒劲,枝干粗壮,圆形的树冠像一把巨伞擎住了上方的积雪,遮出一方约有五六个簸箕大的稍干一些的地块。   杨保长急促地敲打挂在树上的铜锣。自从日本人打进南京城后,林家巷的村民都是听着杨保长的铜锣声集中疏散,使得日军的“扫荡”回回都扑空。   这回杨保长的表情显得尤为凝重
期刊
那天晚上跟党史办朋友聊天。他问我,你采访了那么多老兵,哪位老兵最难忘?我说,每一位老兵都讓我难忘。他又问,那让你终生难忘的有没有?我说有。那是我跟老兵聊了一个多小时,老兵却“一语未发”。这是我最失败的采访,而这次失败却让我刻骨铭心。   大约在5年前的初夏,有关部门给我的资料显示,有一位老兵曾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任机要译电员。我顿感兴奋,因为这么多年采访老兵,知晓核心机密的人很少。心想,这次总算遇
期刊
在纪念建党百年的日子里,为寻找烈士戴振南与何也的足迹,我们走访了部分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和知情人。   新四军老战士戴词告诉我们,他是受同村战友戴振南的影响参加新四军队伍的。戴振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戴振南80多岁的侄子在他已倒塌的老屋宅基地找到了破碎的烈士证书。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我们对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了整理,还原了戴振南烈士的生平和牺牲情况。   戴振南,安徽省无为市牛埠镇栗
期刊
2020年11月20日,我接到徐有威老师电话: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有个王虹铈老师,想找你了解些当年上海红光厂的情况,希望能够接待。徐老师是上海市上海“小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首席专家,承担着收集、挖掘和抢救上海乃至全国“三线”建设历史的任务。凭徐老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很愉快地答应了。   上海红光材料厂(以下简称红光厂)设址在皖南徽州地区屯溪市屯光公社云村大队(现为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云村),属
期刊
本刊北京讯 2021年8月26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陈毅元帅诞辰 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陈毅元帅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于2021年9月15日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召开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  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
期刊
近日讀史,常为那些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共产党员感动得泪流满面。掩卷自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假如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面对的不是锦绣前程,而是清贫、危险、严刑拷打,甚至死于荒丘古道,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在红色的土地上,在血染山野的无名烈士墓前,在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旁,在瞿秋白微笑坐定从容就义的翠坡,在周文雍、陈铁军举行婚礼的刑场,在被烈焰焚毁的白公馆、渣滓洞前,在雨花台烈士档案记述的往事中……
期刊
在丹辉身上,儿女至今未知父亲肌体留有多少弹片。   丹辉生在洪泽湖畔,1939年投身当地抗日武装常备队,后来加入新四军第四师。曾参加太平庄阻击战、津浦路西战役、陇海路战役、苏北朝阳集攻击战、涟水防御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征战。历任连长、营长、师作训科长等职,1966年转业,离休前任江苏省农水局局长。   丹辉,中国共产党党龄82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后辈们凝望父亲胸前的勋章,立志
期刊
我的父亲袁连云,出生于1925年秋月,属牛。他这一生,性格刚毅,硬汉一个,碰墙不回头,一直向前走,在我家族上下和周围乡村,可是出了名的。   1948年秋的一天,父亲牵着牛在地里耕田,可耕了一会儿,不知是牛饿了没劲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牛拖着犁就是不肯走。看着不肯使劲的牛,父亲找了根树条在牛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下。正在这时,祖父来到田边,看到父亲打牛,顿时心疼起他心爱的牛来。祖父不由分说,狠狠地把父亲
期刊
1949年,继东北的全境解放和济南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决战阶段。   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1月15日天津解放。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刷遍了解放区的城乡。一队队人马、车辆,经过家乡的集镇和村庄,排山倒海般地向南开进。   解放区的新年,总是格外的红火,那年更添了一份喜悦、兴奋与欢腾。至于母亲,满身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