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如何使学生保持高昂情绪,专心致志地听课。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作为教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主法的编导和执行者,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呢?
一、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
阅读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阅读的效果。因此,在预习阶段,要求全体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课前自学教材。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
1.阅读课本查看节题,阅读节题查看框题,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
2.阅读框题代基本观点,了解基本观点和原理的主要内容;
3.阅读基本观点找阐述论据;
4.记下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识。课前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上课铃一响,老师即抽查一个学生,把他所列的提纲,所发现的问题抄在黑板上。同时,老师对其他学生的预习也进行检查或让同座的互相参考。这样做,一方面起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检查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在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和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样就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组织论据,参与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的做法是: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并且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例如,有一次我在教“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时,教材中说:“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于是,有个同学就提出问题:“我父亲以前是信教的,为什么他入党的时候,要他放弃信教呢?共产党员也是公民,可以信仰宗教吗?”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再次通读教材,理解宗教信仰的含义,然后分组讨论,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思考认识记在笔记本上,做好发言准备。待学生争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说明自己的观点:“共产党应该是无神论者,党组织为了保证自己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规定了党员不得信教,但作为公民,他曾有过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只是在他申请入党的时候,他己作出了不信教的选择”。一席话说得同学们口服心服,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向学生们进行提问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寻找答案。例如:我在讲“残酷的封建剥削”时,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1)什么是货币地租?(2)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初期不用货币地租而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3)改用了貨币地租后的剥削,农民处境是否会好些?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设计与训练
练习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分析题、论述题等,并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以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并将设计得好的,用作全班学生课后作业。这个做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积极参与。这些训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系统把握、理解和记忆。而初中学生一般自制力较弱,一节课进行到最后,教学任务己基本完成,上课的热情己逐渐减弱,注意力也自然地降低。在剩下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考虑如何用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再掀高潮。我的做法是:在老师讲完课后,由学生复述这堂课所讲的知识结构、知识点、重要问题;或小测当堂所讲的重点问题;或让学生进行书面整理,制成知识结构图表,使学生总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体系,结构脉络。
课上一分钟,课下几倍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必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做认真而细微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教与学的结合,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作为教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主法的编导和执行者,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呢?
一、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
阅读是学生自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阅读的效果。因此,在预习阶段,要求全体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课前自学教材。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
1.阅读课本查看节题,阅读节题查看框题,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
2.阅读框题代基本观点,了解基本观点和原理的主要内容;
3.阅读基本观点找阐述论据;
4.记下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识。课前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上课铃一响,老师即抽查一个学生,把他所列的提纲,所发现的问题抄在黑板上。同时,老师对其他学生的预习也进行检查或让同座的互相参考。这样做,一方面起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检查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在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和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样就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组织论据,参与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的做法是: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并且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例如,有一次我在教“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时,教材中说:“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于是,有个同学就提出问题:“我父亲以前是信教的,为什么他入党的时候,要他放弃信教呢?共产党员也是公民,可以信仰宗教吗?”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再次通读教材,理解宗教信仰的含义,然后分组讨论,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思考认识记在笔记本上,做好发言准备。待学生争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说明自己的观点:“共产党应该是无神论者,党组织为了保证自己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规定了党员不得信教,但作为公民,他曾有过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只是在他申请入党的时候,他己作出了不信教的选择”。一席话说得同学们口服心服,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向学生们进行提问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寻找答案。例如:我在讲“残酷的封建剥削”时,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1)什么是货币地租?(2)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初期不用货币地租而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3)改用了貨币地租后的剥削,农民处境是否会好些?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设计与训练
练习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分析题、论述题等,并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以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并将设计得好的,用作全班学生课后作业。这个做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积极参与。这些训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系统把握、理解和记忆。而初中学生一般自制力较弱,一节课进行到最后,教学任务己基本完成,上课的热情己逐渐减弱,注意力也自然地降低。在剩下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考虑如何用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再掀高潮。我的做法是:在老师讲完课后,由学生复述这堂课所讲的知识结构、知识点、重要问题;或小测当堂所讲的重点问题;或让学生进行书面整理,制成知识结构图表,使学生总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体系,结构脉络。
课上一分钟,课下几倍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必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做认真而细微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教与学的结合,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