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荒原崛起绿色奇迹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得主是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时至今日,塞罕坝人聊起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的这一幕,依然激动不已。
  跨越50多年,三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多米、最低气温-43.3℃的高寒荒漠上,成功植树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把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的绿色奇迹,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如今,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艰苦创业,荒原沙地崛起万顷林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众多之地。但从清同治年间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已变成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沙源地。

  塞罕坝条件之艰苦让人难以想象。气象资料显示,塞罕坝最低气温-43.3℃,年平均气温-1.3℃,年均积雪7个月,年大风天数53天,最晚降雪记录是6月10日。
  塞罕坝能不能种树?人们疑虑重重。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坤带领专家,于1961年登上塞罕坝,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发现一颗落叶松迎风屹立。“塞罕坝能种树,能种出大树。”专家们见状欣喜若狂。
  1962年,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国家决定以承德地区塞罕坝、大唤起、阴河3个林场为基础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随后,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127名干部、专家、大学生,加上承德地区原有林场职工、技术人才和大学生共369人。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帷幕,和他们的后人一起,前赴后继在塞罕坝植树造林。
  “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上山造林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个窝棚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回忆起创業之艰难,第一代塞罕坝人总是感慨万千。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们第一年就栽下1000亩树苗。然而,树苗的成活率不足5%。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
  不信东风唤不回。1964年开春,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区接到坝上安了家。他带领职工啃窝头、喝冷水、睡窝棚,在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搞起了造林大会战。经过30多个昼夜鏖战,千亩树苗根植地下。7月,一颗颗幼苗吐出了新绿。10月,造林成活率达95%。
  “马蹄坑大会战”的胜利,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落叶松的先河。从此,塞罕坝造林全面铺开,创造了中国高寒荒漠造林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被击垮,一次次从头再来,用了20年造林96万亩。到1984年,塞罕坝人累计造林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当时全国造林保存之最。
王尚海纪念林

  从“一棵松”到“万顷林”,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宝地。今天,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生动的诠释,都是塞罕坝人执着奋斗鲜活的注脚,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接续奋斗,塞罕坝精神越扎越深


  党旗招展,誓言铮铮。
  在塞罕坝林场马蹄坑营林区,河北省承德军分区的官兵和民兵来到“尚海纪念林”参观学习。这里,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下葬地。
  松涛阵阵。王尚海1米多高的雕像宁静而安详,仿佛在注视林子里的一草一木。长眠于此的他,如一颗深埋的种子,让塞罕坝精神有了“根”。
  在塞罕坝,听到最多的就是“扎根”二字,人在这里扎下根,心也就扎下根了。“扎根”二字,是塞罕坝三代务林人接力的无悔选择,也是撬动塞罕坝绿色奇迹的力量之源。
  石质阳坡进行拓展造林,但因山坡太陡,机械上不去,他们就用钢钎凿树坑,再从别处背土回填。树苗先用拖拉机运到山下,骡子上不去,他们就靠人背着往上爬……数十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在这块土地上接续奋斗着。
  陈彦娴,“六女上坝”故事的主人公之一。1964年,承德二中陈妍娴、甄瑞林、王晓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6名女高中毕业生带着梦想,扎根塞罕坝林场。春天造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窝棚,腰酸腿疼,穿着带泥水的衣服倒头就睡。进入10月份,进行选苗作业,选苗棚里一坐就是1天“。如果重新选择,还是塞罕坝!我的青春我的梦想都在那儿。”年逾70岁的陈妍娴说起这话,态度仍然坚定。
护林员刘军夫妇

  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亮兵台“望火楼”,每年6个月防火期。进入冬季后大雪封山,民兵护林员刘军、齐淑艳夫妇白天每隔15分钟、晚上1个小时瞭望报告1次火情,并认真做好记录,不管有无情况,都要向场部电话报告,简单重复的工作、极度寂寞的环境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然而,两人在此一守望就是13年。13年里,这样的动作,他们重复了30多万次,累积起来的登记册已有1米多高。他们没有节假日,不曾外出旅游,更不能夫妻俩一同下山去看望孩子和家里的老人,包括春节、中秋节这样的日子,也无法回家团圆。
  第三代务林人于士涛是个“80后”,工作成绩突出的他曾获得“河北青年五四奖章”。领奖回来那天,于士涛就把奖章塞到了书柜里,让自己荣誉“归零”。然而一提起林子,于士涛就感情似火。他说:“一棵树需要几十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成材,而毁掉一棵树只需几十秒。作为新一代务林人,我们要用生命守护好这片绿色。”于士涛的话,道出了所有护林人的心声。有人用“拓荒”来形容第一代务林人,用“传承”来形容第二代务林人。那么,哪个词语更适合用来描述第三代务林人呢?记者在林区采访,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攻坚”。
“青年纪念林”

  为了塞罕坝的绿水青山,三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身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建场之初的塞罕坝,没有医院,职工一旦生病,轻的就硬撑着,实在扛不住才送县城。不到100公里的山路,靠马车或牛车要走上两三天,大雪封山只能与世隔绝。早年去世的“老坝上”平均寿命只有52岁。
  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整个塞罕坝能够造林的地方几乎已被开发殆尽。尽管如此,新一代塞罕坝人还在向更干旱区域、更高海拔地区发起挑战,突破了多品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难题,在新征程上继续艰苦创业。
  “绿水青山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几代塞罕坝人干出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一位领导告诉笔者:造林地选择是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完成近8万亩的石质荒山造林,林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

蓄积底气,绿色发展路越走越宽


  播下的是绿色,收獲的是美丽。今天的塞罕坝,是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盛夏避暑的天堂,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
  2014年早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张承地区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这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承德提出的功能定位。
  承德的决策者下了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擎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大胆实践,开创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的大幕。在未来的发展蓝图上,强化生态经营意识,推进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全力打造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由黑到绿的产业发展新路。
  浩瀚如海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碧草如茵的御道口牧场……进入夏季以来,河北承德坝上地区进入旅游旺季。去年暑期,当地借助塞罕坝生态品牌打造了全长180公里的“一号风景大道”,涵盖森林、草原、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一改承德旅游“山庄独秀”的局面。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坝有林地112万亩,如果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可绕赤道12圈。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8.6%,苗木、旅游等每年带动当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森林资源总价值达200多亿元……换句话说,塞罕坝的建设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承德与北京合作开展了国内首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已完成碳汇交易13笔,交易量6.9万吨,收益254.1万元,成为全国首家开展跨区域碳汇项目的城市。同时,当地还积极探索跨区域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已完成排污权交易158笔,收益2390万元。
  实践证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塞罕坝的绿色还在加快向周边辐射延伸,在首都北方形成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职工改善生活、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塞罕坝旅游业发展。而在塞罕坝决策者看来,这反而成了“成名后的烦恼”。
  “旅游业看似无污染,但森林承载力是有限度的。”林场一位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是科学分析林场承载力,在保护的同时通过提档升级景点、改造森林小镇等工程,提升塞罕坝的品位与形象。
承德军分区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塞罕坝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建成了美不胜收的绿色生态旅游地。目前,年平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万人次、收入4000多万元。“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陈智卿说。
  未来的塞罕坝去向何处?塞罕坝人给出的答案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释放更大生态效益,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态产品。去年8月,林场完成首笔3.68万吨造林碳汇交易,完成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次有效尝试。
其他文献
日前, 2019年第6期 “三江人文大讲坛· 弘扬雷锋精神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讲座在宜宾市委党校江南会堂开讲。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和解放军报社原高级编辑ト金宝受邀作专题报告。  卜金宝以《信仰与人生》为题拉开讲座的序幕。他讲道,每一位革命老前辈,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什么是理想?什么是有所作为的人生?从这些老前辈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信仰”。具体说,就是五个关键词:
期刊
陈国辅事迹报告会现场  2019年8月28日,“陈国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宜宾市委党校江南会堂举行,来自宜宾市直机关、翠屏区、叙州区、临港经开区的干部职工代表及群众代表共5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卜金宝出席报告会。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个耄耋质朴老人、一个本色厚重的共产党员触动灵魂的感人故事……”主持报告会的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敏的开场白,一下子将
期刊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习近平总书记8月下旬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70年砥砺奋进,70载沧桑巨变。新中国史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原乡,是新一代中国人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面对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新中国,我们都要深深体悟她的来之不易,都要学她的伟大
期刊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期刊
2019年9月29日,沈阳电视台,一位87岁的老人声情并茂地表演了快板《说兵》,一连串用“铁道兵、工程兵、水兵、伞兵、航空兵……”等几十个“兵”,艺术再现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就是一辈子以手中快板为武器,歌唱英雄、歌唱人民军队的著名曲艺家、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离休干部朱光斗。  1月13日,记者在位于北京的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见到了在这里住院治疗
期刊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7编84章1260条,“从摇篮到坟墓”,人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未成年人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法典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守护未成年人的各个阶段  胎儿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
期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青岛西海岸丁家河社区居民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自由地唱歌、跳舞、嬉戏、聊天,尽情地享受着文明祥和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人群中,一个小姑娘指着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一尊铜质塑像天真地问她妈妈:“这个戴红领巾的叔叔是谁呀?”  妈妈告诉女儿:“这个叔叔叫雷锋,雷锋叔叔是好人。”  女儿又问:“他怎么到咱这儿来了?”  妈妈说:“这儿是咱的家,也是雷锋叔叔的
期刊
说话幽默风趣、爽朗健谈,待人和蔼可亲、富于爱心……这就是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英语教师任文英。除此之外,她还有另外的身份——张家港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副团长、城管志愿者协会梁丰生态园团队负责人、暨阳湖实验学校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至今,任文英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4390小时,获得了张家港市终身成就志愿星级奖。其实,在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之前,她就常常资助贫困学生,为身边的朋
期刊
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座谈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入选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范例,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推介他们的做法……山东省肥城市,这座位于齐鲁大地、泰山西麓的县级市,近年来一系列文明创建的耀眼成果,不仅散发着自身的魅力,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肥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条件并不优越的鲁西地区,为何做得如此出众、引来上下一片叫好、呈现出“样
期刊
镇“老兵之家”外景镇党委书记李卫国(右一)看望老退役军人  9月11日,从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党委书记李卫国从省委书记刘家义手中接过“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集体”这一光荣金牌,以表彰该镇“老兵之家”。李卫国作为这次会议的基层代表首先登台作了《传承老兵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的发言。  莒县洛河镇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现辖46个村4.3万人,其中有970名退役军人,涌现出邓小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