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年轻时以绰号“忽闪”闻名十里八村,极言其干活速度之快,也足见其体力是“汉子”级别。若有谁家姑娘或媳妇不服气,那就挑稻捆子上垛,比试比试。有一个驻队的四姑,仗着比我母亲年轻几岁,又高我母亲半头,趁我母亲不备,从背后抱住了我母亲的腰,想给她掼倒,结果被母亲用一只手撂倒在稻田里,四仰八叉。从此,四姑尊我母亲为“大哥”。当年以体力争雄的四姑和母亲,如今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对岁月有诸多不服,但是,一个叫做“疾病”的隐形敌人彻底打败了她们,各种疼痛和不适征服了她们的倔强。
连日头晕的母亲,听了大哥的劝,在潢川人民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阮成钧医生一看检查结果——脑梗死,立即建议母亲住院。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一个老牌“22号”刚出院,我母亲这 “22号”新秀就到了,邻床的“23号”新秀随后入住。
刚开始入院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的仪器检查,医生们还没有来得及会诊,母亲坐在病床上输着液吸着氧,心怀各种恐慌:对疾病的恐慌、对设想的肉体即将承受的疼痛恐慌、对未可知的花费恐慌、对给儿女们带来的麻烦恐慌、对病房的安全恐慌、对“家”的无人瞧守恐慌……
伴着恐慌的,还有各种好奇和感叹:暖气真暖!床单被罩真白!真干净!一点儿药味儿没有!奇怪,那氧气咋从墻孔里就出来了?从未住过院的母亲对按小时付费的氧气狠狠研究了一番:她趁医生和护士都不在身边的时候,把本该放在两个鼻孔的氧气插口擦了几擦之后,对着张开的嘴巴,由慢而快地调节氧气阀。那个无形无状无色无味无影无踪的气体便在母亲的口腔里肆意狂奔,发出“咝咝”的响尾蛇一样的声音,冲撞着母亲的上颚和喉咙,让母亲哽了几哽,灌了几口西北风的感觉。母亲自以为像发现了什么秘密,暗自窃笑。
三个病号不约而同地对呼叫铃好奇,明明陪护走出病房就可以见到护士,可他们偏偏想反复地试验呼叫铃的神奇和灵验,于是轮番地按呼叫铃。轮番地有戴着护士帽、戴着口罩、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小护士前来核实、换药水、拔针头、耐心地叮嘱注意事项。看不清她们的脸,分不出她们谁是护士长李发勤,谁是责任护士桂丽聪,谁是其他的小护士,只看清她们清澈的眼睛——宁静祥和,充满友善。
所有的病号脚步都缓慢,所有的探视脚步都匆匆,唯有护士们的脚步不疾不徐,胸有成竹地穿梭在不同的病房之间,停留在不同的病号面前。
年轻的小护士推来超声脑血管治疗仪,有条不紊地给母亲的额头上、手腕上、小腿上一一用松紧布绑好,在仪器上设置好时间、调好超声功率和电强度,然后给仪器插上电源。于是,母亲的手指便开启了震动模式,拇指和食指交错着以均匀的频率震颤,像极了数钞的动作,根本停不下来。
入院的第一个夜晚,病房里的三个病友彼此心怀防范,装有手机和身份证的钱包不知该藏掖在哪里。目光踅摸了好几圈,只好把钱包塞在枕头下面。半夜醒来,首先把手悄悄地伸到枕头底下摸一摸,钱包还在。放心地睁开眼,坐起来,抓着病床的护栏,探身看看自己鞋子的位置,然后取下氧气管,放下护栏,一手扶着床头边的小柜子,一手扶着床沿,慢慢下床,趿拉着鞋,走到门边,顺着门上的一竖条玻璃往外看。她看见工作台前的一个值班小护士戴着洁白的护士帽、穿着洁白的医护服正低头投入地记录着什么,时而又抬头看看面前的电脑,之后又低头记录着什么。母亲站在门边从睡眼矇眬到睡意全无,很有几分钟,但是那个小护士一直没有发现母亲的偷窥。待母亲睡下,另两个病号也先后起床,先后偷窥,先后小解,先后悄悄地睡下。
第二天,三个病友便因有了“一夜情缘”变成了患难之交,开始敞开心扉切切察察,叽叽咕咕,开始了对生活琐事的询问挖掘、对疾病的交流、对医生护士的好评、感叹医生护士的辛苦。他们渐渐放下恐慌和戒备,开始进入“病号”角色,死心塌地地安顿下来,不再吵着要回家,同意儿女们送衣物拖鞋等用品,放下对乱七八糟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的惦念,乖乖地听阮成均医生的话,配合仪器治疗,坚持吸氧,按时吃药。
“23”号是个细瘦的老头儿,除了有脑梗塞之外,还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上腰和下臀完全左右错位,呈“S”形,与女性的“S”形呈90度旋转。疼痛就张扬在这个“S”形腰线上。只要下床,这个细瘦的老头儿就掐着自己的“S”型腰线,后面跟着丰乳肥臀的老伴儿。老伴儿丰硕的乳松垮地俯首贴在腹前,像极了两个软体哈密,低调而又招摇地得瑟着走每一步。
“21”号的阿姨,听说来前大小便失禁,是救护车送来的,经过几天的治疗,已经像好人一样能走能行能吃能喝。她的丈夫,左手戴了两个雕花金戒指,腕上戴了一块名牌手表和一串名贵串珠;右手戴了两个刻着“福”字的宽戒指。心里给了他一个偷笑表情包,又暗暗佩服其儿子媳妇的孝顺。
命运对他们这茬人好像非常不公:能吃的时候没有吃的;不缺吃的时候,又不能吃了。疾病,不论城乡不论男女不论身份不论胖瘦地找上门来。也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这些女人们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饥饿年代,可她们偏偏有丰硕的乳和肥硕的臀。“21”号的阿姨一直对乳罩比较排斥,对自己的两只硕乳也是羞涩有加,所以她穿着儿媳妇买的刺绣旗袍时总是不戴乳罩,故意让紧身的旗袍把胸部压得扁扁的,以至于让鼓凸的腹部抢了镜头。
廊间,有两位老人正在学习走路。是的,学习走路。他们一只手半握在怀间,相同一侧的那条腿好像非常沉重,膝盖缓缓抬起,但脚尖依然赖在地上,以不同的弧度拖曳,颤颤巍巍。有着生了八个孩子的辉煌战绩的灰白头发的老人,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打盹,同样灰白头发的大儿子提着钢制的饭桶往病房里赶,没想到在廊上碰见父亲,急停住,与父亲保持着并不合适的距离——太近,但是他并没有往后移动,没有叫醒父亲,也没有坐下来,而是微微地探身仔细端详起这个自己叫“父亲”的男人:岁月的风尘和生活的艰辛在他的脸上撒上了一张叫做沧桑的网,干皱而没有弹性。满脸的白色胡茬,脸上因为没有太多肉而显得骨骼分明。消瘦,但仍然有倔强的痕迹,不知曾经的过往中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而父亲,都紧咬着后槽牙挺了过来;自母亲在十几年前走后,父亲就与孤独成为伴侣,艰辛地度过这漫长的寂寂流年。他们生了最多的子女,照看过最多的孙子辈,可是他们却成为头一批空巢老人。只有自己跳出了“农”门,另外七个弟弟妹妹都到或远或近的城市里觅食。大儿子的目光突然变得悲怆,整个身子僵在那里。老人仿佛收到了什么感应,悠悠地睁开眼。大儿子赶紧晃了晃手中的饭桶。老人从身边拿过自己的多功能拐杖,抽拉成座椅的形状。大儿子就把饭桶放在比巴掌大的座椅上,开始给父亲分盛食物,看父亲咀嚼,劝父亲多吃,和父亲慢悠悠地讲话,轻轻地浅笑。多年父子成兄弟啊,这个只比父亲小十六岁的大儿子,待父亲吃过少量的饭食之后,接过父亲的筷子把剩下的饭菜汤水吃个精光。
生命如风铃,脆响之余也会出现喑哑。疼痛和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哭着也得笑纳。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生命的风铃才能重新摇曳出叮当的乐音。
连日头晕的母亲,听了大哥的劝,在潢川人民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阮成钧医生一看检查结果——脑梗死,立即建议母亲住院。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一个老牌“22号”刚出院,我母亲这 “22号”新秀就到了,邻床的“23号”新秀随后入住。
刚开始入院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的仪器检查,医生们还没有来得及会诊,母亲坐在病床上输着液吸着氧,心怀各种恐慌:对疾病的恐慌、对设想的肉体即将承受的疼痛恐慌、对未可知的花费恐慌、对给儿女们带来的麻烦恐慌、对病房的安全恐慌、对“家”的无人瞧守恐慌……
伴着恐慌的,还有各种好奇和感叹:暖气真暖!床单被罩真白!真干净!一点儿药味儿没有!奇怪,那氧气咋从墻孔里就出来了?从未住过院的母亲对按小时付费的氧气狠狠研究了一番:她趁医生和护士都不在身边的时候,把本该放在两个鼻孔的氧气插口擦了几擦之后,对着张开的嘴巴,由慢而快地调节氧气阀。那个无形无状无色无味无影无踪的气体便在母亲的口腔里肆意狂奔,发出“咝咝”的响尾蛇一样的声音,冲撞着母亲的上颚和喉咙,让母亲哽了几哽,灌了几口西北风的感觉。母亲自以为像发现了什么秘密,暗自窃笑。
三个病号不约而同地对呼叫铃好奇,明明陪护走出病房就可以见到护士,可他们偏偏想反复地试验呼叫铃的神奇和灵验,于是轮番地按呼叫铃。轮番地有戴着护士帽、戴着口罩、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小护士前来核实、换药水、拔针头、耐心地叮嘱注意事项。看不清她们的脸,分不出她们谁是护士长李发勤,谁是责任护士桂丽聪,谁是其他的小护士,只看清她们清澈的眼睛——宁静祥和,充满友善。
所有的病号脚步都缓慢,所有的探视脚步都匆匆,唯有护士们的脚步不疾不徐,胸有成竹地穿梭在不同的病房之间,停留在不同的病号面前。
年轻的小护士推来超声脑血管治疗仪,有条不紊地给母亲的额头上、手腕上、小腿上一一用松紧布绑好,在仪器上设置好时间、调好超声功率和电强度,然后给仪器插上电源。于是,母亲的手指便开启了震动模式,拇指和食指交错着以均匀的频率震颤,像极了数钞的动作,根本停不下来。
入院的第一个夜晚,病房里的三个病友彼此心怀防范,装有手机和身份证的钱包不知该藏掖在哪里。目光踅摸了好几圈,只好把钱包塞在枕头下面。半夜醒来,首先把手悄悄地伸到枕头底下摸一摸,钱包还在。放心地睁开眼,坐起来,抓着病床的护栏,探身看看自己鞋子的位置,然后取下氧气管,放下护栏,一手扶着床头边的小柜子,一手扶着床沿,慢慢下床,趿拉着鞋,走到门边,顺着门上的一竖条玻璃往外看。她看见工作台前的一个值班小护士戴着洁白的护士帽、穿着洁白的医护服正低头投入地记录着什么,时而又抬头看看面前的电脑,之后又低头记录着什么。母亲站在门边从睡眼矇眬到睡意全无,很有几分钟,但是那个小护士一直没有发现母亲的偷窥。待母亲睡下,另两个病号也先后起床,先后偷窥,先后小解,先后悄悄地睡下。
第二天,三个病友便因有了“一夜情缘”变成了患难之交,开始敞开心扉切切察察,叽叽咕咕,开始了对生活琐事的询问挖掘、对疾病的交流、对医生护士的好评、感叹医生护士的辛苦。他们渐渐放下恐慌和戒备,开始进入“病号”角色,死心塌地地安顿下来,不再吵着要回家,同意儿女们送衣物拖鞋等用品,放下对乱七八糟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的惦念,乖乖地听阮成均医生的话,配合仪器治疗,坚持吸氧,按时吃药。
“23”号是个细瘦的老头儿,除了有脑梗塞之外,还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上腰和下臀完全左右错位,呈“S”形,与女性的“S”形呈90度旋转。疼痛就张扬在这个“S”形腰线上。只要下床,这个细瘦的老头儿就掐着自己的“S”型腰线,后面跟着丰乳肥臀的老伴儿。老伴儿丰硕的乳松垮地俯首贴在腹前,像极了两个软体哈密,低调而又招摇地得瑟着走每一步。
“21”号的阿姨,听说来前大小便失禁,是救护车送来的,经过几天的治疗,已经像好人一样能走能行能吃能喝。她的丈夫,左手戴了两个雕花金戒指,腕上戴了一块名牌手表和一串名贵串珠;右手戴了两个刻着“福”字的宽戒指。心里给了他一个偷笑表情包,又暗暗佩服其儿子媳妇的孝顺。
命运对他们这茬人好像非常不公:能吃的时候没有吃的;不缺吃的时候,又不能吃了。疾病,不论城乡不论男女不论身份不论胖瘦地找上门来。也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这些女人们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饥饿年代,可她们偏偏有丰硕的乳和肥硕的臀。“21”号的阿姨一直对乳罩比较排斥,对自己的两只硕乳也是羞涩有加,所以她穿着儿媳妇买的刺绣旗袍时总是不戴乳罩,故意让紧身的旗袍把胸部压得扁扁的,以至于让鼓凸的腹部抢了镜头。
廊间,有两位老人正在学习走路。是的,学习走路。他们一只手半握在怀间,相同一侧的那条腿好像非常沉重,膝盖缓缓抬起,但脚尖依然赖在地上,以不同的弧度拖曳,颤颤巍巍。有着生了八个孩子的辉煌战绩的灰白头发的老人,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打盹,同样灰白头发的大儿子提着钢制的饭桶往病房里赶,没想到在廊上碰见父亲,急停住,与父亲保持着并不合适的距离——太近,但是他并没有往后移动,没有叫醒父亲,也没有坐下来,而是微微地探身仔细端详起这个自己叫“父亲”的男人:岁月的风尘和生活的艰辛在他的脸上撒上了一张叫做沧桑的网,干皱而没有弹性。满脸的白色胡茬,脸上因为没有太多肉而显得骨骼分明。消瘦,但仍然有倔强的痕迹,不知曾经的过往中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而父亲,都紧咬着后槽牙挺了过来;自母亲在十几年前走后,父亲就与孤独成为伴侣,艰辛地度过这漫长的寂寂流年。他们生了最多的子女,照看过最多的孙子辈,可是他们却成为头一批空巢老人。只有自己跳出了“农”门,另外七个弟弟妹妹都到或远或近的城市里觅食。大儿子的目光突然变得悲怆,整个身子僵在那里。老人仿佛收到了什么感应,悠悠地睁开眼。大儿子赶紧晃了晃手中的饭桶。老人从身边拿过自己的多功能拐杖,抽拉成座椅的形状。大儿子就把饭桶放在比巴掌大的座椅上,开始给父亲分盛食物,看父亲咀嚼,劝父亲多吃,和父亲慢悠悠地讲话,轻轻地浅笑。多年父子成兄弟啊,这个只比父亲小十六岁的大儿子,待父亲吃过少量的饭食之后,接过父亲的筷子把剩下的饭菜汤水吃个精光。
生命如风铃,脆响之余也会出现喑哑。疼痛和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哭着也得笑纳。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生命的风铃才能重新摇曳出叮当的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