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试图提出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基本思路,探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理论依据,并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管理;改革
一、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拥有大批专门人才和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应有计划的向社会开放。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国家投入到群众中的体育经费和用于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的费用极为有限。加之目前现有的体育设施(大、中、小学以及众多体育场馆)并未完全对社会开放,因此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对于高效、有序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增加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部分高校体育资源中的体育场地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件、文献资料。
(2)访问调查法:对武汉市范围内的学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保证了论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逻辑分析法: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途径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整体较少,不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近年来,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当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以及规模上的扩招,使得高校的师生人数大幅增加。据2005年1月11日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现有的850080片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片,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如何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对推进我国体育社会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势在必行,可是开放之后最先碰到的就是“如何管理,怎么开放?”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寻求学校场地以何种形式,何种条件开放才能使学校场馆的管理和居民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共存。
1.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改造高校体育场馆。我国对体育场地的投资历来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来完成的,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经费缺口(尤其高校的经费又只能用部分建于体育场馆)。因而向社会和企业筹资无疑是现实而有效的方法,如体育彩票融资、证券市场融资、土地置换融资。而当今出现的体育产业债券融资、基金融资、股权融资及BOT融资等都是有益的融资尝试。此外,国家在举办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和运动会时,为了使场馆在赛后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考虑把部分场馆直接修建在高校里面,增加场馆的数量。另外,在设计上,要体现科学、实惠、有特色、多功能的特点。
2.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例如冠名权和广告位的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普及体育体育知识,带动学生健身的需求,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利用丰富高校场馆资源,人力资源,可以举办各类培训班,夏(冬)令营,校区联赛,各学院体育活动指导,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形式开展各项竞赛。
4.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收费问题,作为体育场馆中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场馆,它的建设、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方便、实用、实惠,以服务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为主,以兼顾周边群众社区体育为辅,以服务全体师生健身为主,以兼顾少数高水平运动队为辅,以提供无偿体育服务为主,以提供有偿体育服务为辅。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提供服务产品也包含着劳动力的投入,比如:对健身者的指导,训练,对场馆进行维护都包含着有效劳动的投入,还有校外和校内人员的使用,同时场馆折旧的提取都涉及到场馆的收费标准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管理部分需要仔细核定的。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尤其是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施承担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师生锻炼尚有富余,教育部允许并鼓励高校将富余的体育设施对公民开放,作为对公众体育锻炼场所的补充。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就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临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李桂林,任保国.《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1).
[2]刘萍.《高校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
[3]王阜存等.《试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学校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
[4]顾渊彦.《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2001,(2).
[5]雷厉.《对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4月.
[6]王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2000年24,(12).
[7]任保国.《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管理;改革
一、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拥有大批专门人才和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应有计划的向社会开放。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国家投入到群众中的体育经费和用于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的费用极为有限。加之目前现有的体育设施(大、中、小学以及众多体育场馆)并未完全对社会开放,因此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对于高效、有序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增加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部分高校体育资源中的体育场地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件、文献资料。
(2)访问调查法:对武汉市范围内的学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保证了论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逻辑分析法: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途径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整体较少,不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近年来,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当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以及规模上的扩招,使得高校的师生人数大幅增加。据2005年1月11日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现有的850080片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片,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如何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对推进我国体育社会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势在必行,可是开放之后最先碰到的就是“如何管理,怎么开放?”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寻求学校场地以何种形式,何种条件开放才能使学校场馆的管理和居民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共存。
1.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改造高校体育场馆。我国对体育场地的投资历来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来完成的,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经费缺口(尤其高校的经费又只能用部分建于体育场馆)。因而向社会和企业筹资无疑是现实而有效的方法,如体育彩票融资、证券市场融资、土地置换融资。而当今出现的体育产业债券融资、基金融资、股权融资及BOT融资等都是有益的融资尝试。此外,国家在举办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和运动会时,为了使场馆在赛后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考虑把部分场馆直接修建在高校里面,增加场馆的数量。另外,在设计上,要体现科学、实惠、有特色、多功能的特点。
2.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例如冠名权和广告位的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普及体育体育知识,带动学生健身的需求,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利用丰富高校场馆资源,人力资源,可以举办各类培训班,夏(冬)令营,校区联赛,各学院体育活动指导,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形式开展各项竞赛。
4.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收费问题,作为体育场馆中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场馆,它的建设、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方便、实用、实惠,以服务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为主,以兼顾周边群众社区体育为辅,以服务全体师生健身为主,以兼顾少数高水平运动队为辅,以提供无偿体育服务为主,以提供有偿体育服务为辅。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提供服务产品也包含着劳动力的投入,比如:对健身者的指导,训练,对场馆进行维护都包含着有效劳动的投入,还有校外和校内人员的使用,同时场馆折旧的提取都涉及到场馆的收费标准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管理部分需要仔细核定的。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尤其是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施承担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师生锻炼尚有富余,教育部允许并鼓励高校将富余的体育设施对公民开放,作为对公众体育锻炼场所的补充。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就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临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李桂林,任保国.《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1).
[2]刘萍.《高校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
[3]王阜存等.《试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学校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
[4]顾渊彦.《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2001,(2).
[5]雷厉.《对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4月.
[6]王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2000年24,(12).
[7]任保国.《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