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资源到文化产业:云南影视作品回顾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是公认的影视资源大省,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未从影视产业的发展中获得良好效益。在全球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搭上影视产业发展的快车,将本土资源转化为产业实力,推动云南省影视产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为开端,搜集整理了以1954年之后60年间的上百部影视作品,沿着云南电影作品的拍摄年代、编剧、导演、主演、拍摄制作单位、出品、故事梗概、拍摄地等信息所呈现的脉络,总结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云南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影视资源;文化产业;云南影视
  一、前言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1941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接壤,与此同时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除汉族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聚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云南赢得了“天然摄影棚”的美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少研究和报道将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比喻为影视资源的“富矿”。然而,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趋势,云南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资源面临裹足不前,甚至陷入被日趋同化的困境。从众多的产业经验来看,发展影视产业对振兴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发展云南影视文化产业是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全球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搭上影视产业发展的快车,将本土资源转化为产业实力,推动云南省影视产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为了开展大规模的民族社会调查,影视技术被运用到调查工作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以云南少数民族为记录对象的民族影像,之后云南纪录片发展一直方兴未艾,但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流水线制作,并未参与到影视产业链中,所以不作为本文讨论的对象。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为开端,搜集整理了以1954年之后60年间的上百部影视作品,其中包含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及将云南作为拍摄地的电影作品,通过上述影视作品的整理分析,盘点云南影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情况。
  二、云南影视作品的年代与分期
  (一)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十七年”①
  194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东北局宣传部做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电影用于教育和引导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地位从此明文确立。“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经在整个中国电影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企及的影响。学者饶曙光在论著《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中总结了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史和分期。由于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出于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政治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在云南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以统一中国、解放云南为内容,影片中包含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如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脚印》(1955)、《神秘的旅伴》(1955)、《芦笙恋歌》(1957)、《边寨烽火》(1957)、《两个巡逻兵》(1958)、《锡城的故事》(1959)、《摩雅傣》(1960)、《勐垅沙》(1960)、《景颇姑娘》(1965)等都遵循着边疆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土匪(特务)斗智斗勇,最终获得胜利,边疆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的故事模式。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凸显了音乐语言的重要性,利用音乐语言对故事进行叙事,对故事主人公进行刻画造型,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②这一时期创作的电影插曲意境优美,旋律动听,广为流传,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芦笙恋歌》(1957)中的《婚誓》,《五朵金花》(1959)中的《蝴蝶泉边》,《阿诗玛》③(1964)中的《一朵鲜花鲜又鲜》、《长湖水,清又凉》、《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建国后“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傲然的风姿站立于中国电影百花园中,被学术界成为云南民族电影的“黄金年代”。很多观众是通过电影认识云南,并向往云南旖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当时的云南电影作品对云南的旅游的形象宣传功不可没。
  (二)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
  十年文革期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良好势头受挫,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仅有《景颇姑娘》(1965)等为数不多的几部。
  粉碎“四人帮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也开始复苏。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国家针对电影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国电影行业在改革中经历了反复,最终走上商业发展的轨迹。
  这一时期的电影依旧延续了“十七年”电影创作的理念,电影作品依旧“为政治服务”,但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在题材、体裁、风格和样式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代表作有1979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的《黑面人》,1982年云南电影制片厂独立摄制完成的《叶赫娜》,1986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洱海情波》;由省外制片厂拍摄的,记录和展现云南民族生活的《孔雀公主》(1982)、《雾界》(1984)、《相约在凤尾竹下》(1984)、《黑林鼓声》(1985)、《青春祭》(1985)、《姑娘寨》(1987)、《阿星,阿新》(1987)、《台湾情侣的奇遇》(1988)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题材儿童电影如《应声阿哥》(1982)、《红象》(1982)、《走进象群》(1989)等。
  1977至1978年间出产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不少,但优秀影片较少,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才迎来一个新的生产高潮,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时期,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④
  (三)九十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创作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陆续出台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促使中国电影行业产业格局的初步形成。1999年2月,中影集团成立,该集团在影视产业的制片、制作、营销传宣、影院投资、发行放映、电影后产品各环节都做出整体布局,中影集团的成立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政治主题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逐渐退位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作品体现出更多地娱乐性,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影响着电影的发展方向。国外大制作影片引入中国,商业电影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流,为此云南影视创作受到严重的冲击,进入了发展的低谷。云南电影产业发展逐步体现出在市场化竞争中的搏击乏力,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陷入一种有人喝彩但没人观看的尴尬境地。这一时期,除了有讲述傣族故事的《傣女之恋》(1990)、《傣女情恨》(1991),讲述怒族与傈僳族故事的《抗暴生死情》(1992),讲诉白族故事的《彩月和她的情人》(1992),讲述独龙族故事的《独龙纹面女》(1993)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外,云南影视作品中还出现了以发生在云南的故事为题材的商业化影片,如《美人草》(2003)、《玉观音》(2003)、《云的南方》(2004)、《我爱天上人间》(2004)、《千里走单骑》(2005),这一系列影片对云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有一定程度的呈现,但云南影视公司并未参与作品主创,也没有摄制版权,更大程度上充当了该类影片的拍摄地。
  (四)二十一世纪初的云南电影
  二十一世纪,在我国电影被确定为一个可经营的文化产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电影剧本的立项;电影片审制度;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资格的行政文件,助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国务院第342号令,新《电影管理条例》于200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电影制片对民营机构的准入,国有制作机构一统中国电影制作的格局被打破,至此民营机构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
  以2005年为节点,云南影视产业有了新动向。2005年凭借“中国电影百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东风,由中国电影协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共同主办的以“云南民族大观园,天然摄影棚”、“和谐的红河,影视的天堂”为主题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在红河州蒙自拉开帷幕。同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云南省成立了实验区工作领导组合实验区管委会,对全省16个州、市的影视资源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并形成影视资源调查报告。在云南省政府的推动下,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出现了新气象,学术界出现了对“云南现象”的讨论。同时将省内46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及8个影视拍摄基地全部纳入实验区管理。⑤
  红河州政府,组织了以影视优惠支持政策,引来民营影视产业实体,通过推出获奖影视作品和举办重大影视活动,进而打造红河州影视产业的影响力,先后拍摄了《诺玛的十七岁》(2004)、《花腰新娘》(2005)两部电影。2006年12月,云南红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蒙自宣告成立。4月,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电影·友情”文化交流会在香港洲际酒店举行。自2006年开始,云南民族电影产业化雏形初见端倪,奠定了“走出去”战略。
  这一时期除了以云南主创并拥有摄制版权的,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为主体的电影作品有《诺玛的十七岁》(2004)、《好大一对羊》(2004)、《花腰新娘》(2005)、《别姬印象》(2006)、《女神的眼泪》(2007)、《知子罗》(2007)、《俄玛之子》(2008)、《月光下的凤尾竹》(2008)、《背上歌声去远方》(2009)、《红河》(2009)、《我心中的香格里拉》(2009)、《遥远的诺邓》(2009)、《浪漫的心》(2010)、《倮.恋》(2011)、《大山女人》(2011)、《阿仆大的守候》(2011)、《生的狂欢》(2011)等新时期民族电影。还有一批以云南作为拍摄地的影视作品,云南地域性民族资源使得这些影视作品拍摄地倍受导演青睐。
  三、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在影视拍摄方面的独特魅力和“天然大摄影棚”的自然条件使得近年到云南来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数量猛增。相关资料显示,云南每年可以吸引70多个剧组在云南进行影视拍摄活动。⑥据笔者对网络资料的分析,1954年以来,在云南取景的剧组足迹遍布了云南省行政区域划分的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
  云南是影视资源大省,实至名归,无论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在云南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充分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云南并非一个影视资源强省,上述提及的影视资源仅在影视产业链中的创作、拍摄以及后影视旅游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影视产业环节中其他方面未成气候,云南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获得的效益不多,云南本土影视产品无论其质量和票房、影响力都不能超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经典作品。
  (一)从创作到拍摄均属于云南的影视作品少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等知名导演在内的影视从业人员,纷纷到云南取景拍摄,催生了《千里走单骑》(2005)、《神话》(2005)、《无极》(2005)、《周渔的火车》(2002)等许多知名的影视作品,但这些名作却只是将故事的拍摄地放在了风光旖旎的云南,故事的本身与云南的文化并没有关系,虽然在过去拍摄的《五朵金花》(1959)、《阿诗玛》(1964)等影视作品以深入人心,但是对于云南本土文化产业作品仍旧停留在马帮、飞虎队、滇西抗战等上个世纪作品中出现无数次的题材。并没有利用好云南多民族的文化产业优势,对云南民族文化题材挖掘不足,缺乏经典作品的上映量。
  (二)“外来导演+外来演员”的拍摄模式,缺乏本土影视人才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云南拍摄的影视作品上映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商业片的冲击,为了在短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不但导演是外来的,就连主角也不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演员,而是花高价请来国内知名演员来撑场面。尽管多年来在云南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但真正让云南演员露脸,土生土长的云南导演执导的却屈指可数。就拿2005年拍摄的《花腰新娘》一片来说,这是一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云南作为拍摄地,由云南人创作,云南人参演,其主演却是非云南籍演员。据统计,云南参与投资和外来剧组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每年有近百部,但是本土演员几乎没有机会出演所谓的大片、大制作电影。有长期活动在昆明影视圈内的艺人、群众演员,但能走红出名的却屈指可数,有的演员一旦小有名气便转入大城市发展。所以,要发展云南影视产业就必须从根本抓起,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三)影视产业基地遍地开花,缺乏规划和管理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为加快云南影视行业的发展,云南先后建立起昆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旅游文化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元谋影视基地、滇西记录片拍摄基地等6大影视产业基地,虽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影视剧组前来拍摄,但这些斥资数亿的影视基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运用,很多大片更喜欢自己搭棚拍摄。云南新生代导演陈明说:许多影片的拍摄并没有把云南宣传出去。如几年前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2006),主要在云南昆明、曲靖、嵩明、西双版纳等地拍摄,但上映后观众们并不知道这是在云南拍摄的。⑦云南“碧沽天池”边的当地居民一年多前热烈欢迎电影《无极》剧组时没有料到,引以为豪的美景在剧组撤离后竟然面目全非——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生活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鹃花海,人造钢架、破败木桥无人撤走成为“残景”。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影视拍摄地环境保护的讨论。《无极》的拍摄虽然将这块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但是对自然风貌的破坏不容小觑,缺乏规划和管理的发展影视拍摄基地并不是可取之策。
  四、云南影视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
  展对策
  (一)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想要发展影视产业就一定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要从电影的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全面入手。云南所具备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民族资源文化上,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停留在初级阶段,要发展云南影视资源必须深挖民族资源文化,打造云南本土编剧。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影视行业制作体系,将云南影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影视产业链不健全,缺乏产业支撑
  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先后阶段主要停留在提供影视资源,靠对影视剧组进行场地出租的单一方式盈利,各影视基地的开发深度不足,与相关文化产业的结合不紧密,分布较散,难以形成规模化。在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兴建影视产业基地,要利用现有资源和剧组优势发展影视产业文化,使得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多样化。
  (三)影视产业市场投入不足、人才不足
  云南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虽然近年来吸引大量的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带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影视产业资金不足的局面。现有的云南影视文化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等旅游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穷山区极为匮乏,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还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对人才提出了质和量的新要求。但是目前云南人才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影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合理使用现有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的机制也不顺畅等几个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施人才提升战略,为云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复合型、高素质影视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全省各地的高校和培训部门,都应该把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来抓。要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影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层次的影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会管理、具有国际眼光的影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批影视文化经纪人及文艺专门人才,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而言之,云南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有赖于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进行调控和引导,有赖于建立健全开放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有赖于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的影视文化产品品牌的示范和影响,有赖于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提供的智力支持,只有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才能使云南影视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年度十大实事之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新型文化礼堂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女性作家所写围绕着乡间绅士淑女的恋爱婚嫁的情节展开的女性小说。本文借助小说中所描述的几起不同类型典型婚姻,并结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背景,同时通过作者对女性婚姻中金钱与社会地位同情感抉择的思考,结合小说人物,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财富观;婚姻观;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最能改变女
期刊
引言:在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下,结合新时期职工文化工作的新特点,结合目前全国工人文化宫生存现状与转型发展,对工人文化宫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进行反思和明确,提出了“三个中心”的目标,以及职工文化建设要走“公益化、市场化、群众化、菜单化、专业化”之路的新构想。  江苏是文化大省,南京是文化大市,近年还荣获了“中国文化城市”的称号。身在文化古都,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更是相对较高,
期刊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军事羸弱。与唐人相比较,宋人整体缺少阳刚与豪迈之气,士人性格相对内敛,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倾向于淡泊与平和,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初世俗文化兴起,出现了能够表达民间生活趣味的文艺作品,如“影戏”、“话本”等,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娱乐场所,如“勾栏”、“瓦肆”等。受世俗文化的影响,宋代士人在追求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理想人格的同时,还有着“及时行乐”的心理,不像晋唐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绘画作为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成为大众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而绘画艺术的造型语言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造型语言的多样化介绍,体现了它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绘画艺术;造型语言;多样化及重要性  在绘画中,造型语言是绘画的整体形式和组合,它的关注点就是造型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技巧。不管我们是在观察事物还是在绘画中
期刊
【摘 要】美术是要求人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其中的一种活动,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积极地表达自我,表现自己的思想,说出自己画中的故事,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不仅仅培养的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更应该让学生能够拥有个性的审美情趣,创作有思想的画。  【关键词】故事;美术作品;想象力  一、美术的涵义  美术,通俗来讲其实就是与美有相的艺术与技术。美术的学习,在于发现美并欣赏美再去创造美的全过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巴里坤一些具有代表性节日习俗的探析,可透视出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后面所反映出的民众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汉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疆文化;巴里坤;节日习俗;非遗保护  优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不朽的根,千姿百态的汉族节日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节庆活动生动地记载了汉族民众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不同历史阶
期刊
【摘 要】《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徒所著,是杂家重要著作之一,对多家思想兼收并蓄,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但对儒、墨、名、法、阴阳等多家均有所吸收。总体而言,其文论及美学观依然以道家思想为根基,其中,对美的根源、美的最高境界的探索,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对文质关系的理解,都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本文着重对美和美感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美感;《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
期刊
【摘 要】清中期闺秀诗人宗婉一生经历诸多战乱,在经受骨肉流离、漂泊异乡、丈夫早亡的悲欢离合中,创作为数不菲的寄赠晚辈诗,皆收入《梦湘楼诗稿》中。此类诗或叙写羁旅思亲的悲切感慨,或抒发爱子怜亲的牵挂哀痛,或传达读书治学的期许勉励,或高歌淡泊宁静的人生气度。  【关键词】宗婉;赠晚辈;诗歌;解读  闺秀诗向来有着自成一路的清丽格调,清代闺秀诗歌亦然,“而闺秀词人精神世界的空灵、雅洁,其生命的远离俗尘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花鸟画为例,结合杰出艺术家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分析研究情感与理性对于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绘画创作过程是情理相容的心理过程的结论,绘画创作过受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影响,从而展现了中国花鸟画情感表达的意趣性。  【关键词】花鸟画;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意趣性  一、中国花鸟画的趣味性中情感的  表达  中国花鸟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画笔的描绘,展现了画家的心灵感悟与内心体验,与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