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论述,鲜明揭示了我国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助力河南教育强省战略、中原更加出彩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显性”和“隐性”相统一,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协同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其作用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时候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牢牢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要坚持“内容为王”,以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任务驱动,坚决防止教学偏离主题、以“讲段子”代替“讲政治”,防止机械照本宣科、将“讲政治”的根本原则混同为“政治说教”的抽象形式;要坚持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根本教学原则,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要梳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特定教学设计赋予专业课以思政意蕴,推动其由纯粹的专业课转化为“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定位,既做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又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建构以“思政课程”为主导、以“课程思政”为有益补充的同向运行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政治方向、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性,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各有侧重又辩证统一,实现步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育人”和“育才”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学校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促使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其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抓好综合素质提升这个重点。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搭建“课堂+实践+俱乐部”的综合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要通过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设定刚性学分,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搭建多元化俱乐部教学平台,有效整合部门职能,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齐抓共管体育教育局面。在美育教育方面,学校充分发掘各学科内在的审美因素,利用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文化成果,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推进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间优秀文化等走近学生,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劳动教育资源,制定劳育教学目标和计划,推动劳动实践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坚持“强基础”和“抓根本”相结合,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坚持“四个统一”,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任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学校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计划,使青年业务骨干教师成为后备学术带头人;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岗前教育培训,使新入职教师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业务,站好讲台;通过健全“轮训轮休”、项目申报、学历学位提升等鼓励激励制度,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學研究搭建广阔舞台;通过拓宽国际化培养渠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不断提升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综合水平;重点加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支持力度,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精彩一课”、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探索教学科研考核新模式,激发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统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郑州轻工业大学立足学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思政课改革方面。学校成立了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校级线上重点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开展“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网上交流”混合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针对性;落实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制度,校领导带头上讲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启动智慧教室建设,施行小班化编班,为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实施翻转课堂、灵活开展教学提供条件保障;按照不低于师生1:350的要求逐年引进思政专业博士,提高思政课博士教师待遇,在项目申报、教育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不断提升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全方位育人方面。坚持以“以本为本”、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和专业课程改革,加强校园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一些亮点品牌。早在2003年,学校在省内高校率先实施“德育学分制”,将德育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德育过程和结果成绩化,实现德育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育人效果。艺术设计学院近年实施的“民间美育坊”项目,以“来自民间、传播大美,弘扬文化、塑造心灵”为主题,以传统民间艺术美育教育为内容,着力提升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充分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更名大学、博士单位建设等重点工作,确定了“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加强培养、提升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工程、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体系。目前,学校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有效助推了学校建设高水平轻工业大学进程。
(供稿: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
责编:思 源
坚持“显性”和“隐性”相统一,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协同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其作用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时候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牢牢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要坚持“内容为王”,以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任务驱动,坚决防止教学偏离主题、以“讲段子”代替“讲政治”,防止机械照本宣科、将“讲政治”的根本原则混同为“政治说教”的抽象形式;要坚持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根本教学原则,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要梳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特定教学设计赋予专业课以思政意蕴,推动其由纯粹的专业课转化为“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定位,既做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又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建构以“思政课程”为主导、以“课程思政”为有益补充的同向运行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政治方向、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性,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各有侧重又辩证统一,实现步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育人”和“育才”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学校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促使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其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抓好综合素质提升这个重点。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搭建“课堂+实践+俱乐部”的综合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要通过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设定刚性学分,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搭建多元化俱乐部教学平台,有效整合部门职能,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齐抓共管体育教育局面。在美育教育方面,学校充分发掘各学科内在的审美因素,利用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文化成果,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推进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间优秀文化等走近学生,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劳动教育资源,制定劳育教学目标和计划,推动劳动实践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坚持“强基础”和“抓根本”相结合,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坚持“四个统一”,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任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学校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计划,使青年业务骨干教师成为后备学术带头人;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岗前教育培训,使新入职教师尽快转变角色,熟悉业务,站好讲台;通过健全“轮训轮休”、项目申报、学历学位提升等鼓励激励制度,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學研究搭建广阔舞台;通过拓宽国际化培养渠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不断提升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综合水平;重点加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支持力度,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精彩一课”、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探索教学科研考核新模式,激发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统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郑州轻工业大学立足学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思政课改革方面。学校成立了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校级线上重点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开展“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网上交流”混合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针对性;落实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制度,校领导带头上讲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启动智慧教室建设,施行小班化编班,为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实施翻转课堂、灵活开展教学提供条件保障;按照不低于师生1:350的要求逐年引进思政专业博士,提高思政课博士教师待遇,在项目申报、教育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不断提升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全方位育人方面。坚持以“以本为本”、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和专业课程改革,加强校园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了一些亮点品牌。早在2003年,学校在省内高校率先实施“德育学分制”,将德育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德育过程和结果成绩化,实现德育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育人效果。艺术设计学院近年实施的“民间美育坊”项目,以“来自民间、传播大美,弘扬文化、塑造心灵”为主题,以传统民间艺术美育教育为内容,着力提升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充分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更名大学、博士单位建设等重点工作,确定了“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加强培养、提升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工程、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体系。目前,学校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有效助推了学校建设高水平轻工业大学进程。
(供稿: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