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学生“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要改变这一现状,要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努力打造精彩动态课堂。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动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153-01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早已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当今中学生“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要改变这一现状,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 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剂良药。“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有理数乘方》一节,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实例:1.某个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个小时,这种细胞由一个分裂成多少个?2.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mm,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mm?这些问题都蕴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规律,课前学生通过预习阅读,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动”起来。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真正体验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 在合作交流中博采众长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操作,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能表述的让学生表述,学生能点评的让学生点评,答案不一致时,学生通过大胆的质疑,辩论,切磋,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如何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不仅发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且还找得了画一次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使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 在探究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一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现象》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探索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拼出了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但从探究结果看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和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学生在学习《探索规律》时,要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通过多角度去思考,去发现规律,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究,相互学习,同时,通过探究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成功体验。
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现自我,定能演绎出精彩动态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的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动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153-01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早已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当今中学生“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要改变这一现状,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 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剂良药。“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有理数乘方》一节,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实例:1.某个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个小时,这种细胞由一个分裂成多少个?2.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mm,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mm?这些问题都蕴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规律,课前学生通过预习阅读,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动”起来。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真正体验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 在合作交流中博采众长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操作,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能表述的让学生表述,学生能点评的让学生点评,答案不一致时,学生通过大胆的质疑,辩论,切磋,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如何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不仅发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且还找得了画一次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使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 在探究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一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现象》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探索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拼出了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但从探究结果看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和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学生在学习《探索规律》时,要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通过多角度去思考,去发现规律,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究,相互学习,同时,通过探究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成功体验。
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现自我,定能演绎出精彩动态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的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