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由于农村地区居住比较分散,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垃圾容易被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本文以南京市世凹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查阅资料的了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世凹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进行调查,为条件类似的农村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 生活垃圾 处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生产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由于农村地区居住比较分散,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垃圾容易被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因此,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当下垃圾处理的现状,总结和借鉴优秀的处理方式,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垃圾资源化的建议和方法,对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重大。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世凹村地处牛首山风景区西南麓,常驻农户36户,其中农家乐经营户22户。2017年6月底,街道在世凹桃源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至2017年年底,成效显著。日常干垃圾约0.75噸,湿垃圾约0.2吨,经分类回收后送至垃圾焚烧厂约0.5吨,垃圾处理量同比下降到原来的40%。
世凹村主要对生活垃圾采取“二分四处理”的处理模式。“二分”即从农户家的源头先进行“干湿”二分。“四处理”则由社区完成,即将农户分类好的垃圾运到社区垃圾处理点,湿垃圾就地进行有机肥加工;干垃圾则进行再次分拣,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品。社区向每户村民分发3个印有标示垃圾桶,分别装有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每早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并进行记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村中每户生产生活垃圾多集中在10-15斤,部分家庭由于农家乐的兴起,生活垃圾产量要高于一般家庭,生产垃圾超过了20斤。世凹村生活垃圾主要由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构成,干垃圾的产量少于湿垃圾,在大部分的家庭中,湿垃圾的产量占总垃圾产量的一半甚至更多。
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生活垃圾产生。由于多数村民选择开办农家乐,其厨余垃圾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一行为不仅增加了垃圾产量,也增加了村内垃圾处理的压力。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支付意愿
44%的村民表示愿意支付一定的垃圾处理费,他们表示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可以规范部分不自觉垃圾分类处理的居民的行为,只要支付的价格合理,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愿意支付垃圾分类处理费的村民都觉得环境是公共物品,个人不应该承担其维护费用。由此可见,村民个人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限制村民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因此,有关部门在“是否征收垃圾处理费用”的问题上,应该在充分征集民意并有充分理由后再做出决策。
(三)当地村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认知
现阶段,村民对垃圾收集处理收费制度认可度较低,而环保意识和集体行动的参与水平是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的关键。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基本对世凹村当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持满意态度,并且认为村庄内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健全。但当前村庄内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运行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且村民环保意识较低。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农村地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关键是要以为村民提供便利和更加整洁的环境为宗旨,反之,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投入会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效果。
从研究区域的实践情况看,经过广泛的宣传、上门的便民服务,世凹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部分村民基本都可以做到正确分类。根据当地农村的居住形式、生活习惯、经济情况等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宜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
(二)关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建议
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应尝试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分类,世凹村的二分四处理模式实质是“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这种源头减量分类成本低、污染少、可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化利用。对于与世凹村条件类似具有基本镇、村公共经济条件的农村可实行这四级垃圾回收体系,根据垃圾的分类各村可以在交通便利处建立临时垃圾收集站分别收集不同类别的垃圾,每个乡镇务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垃圾分类压缩处理厂,及时将各个村收集来的垃圾分类、集中进行减量化预处理并及时运送到区县的终端处理点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每一环节派专人负责监督是否处理到位,以形成权责明确的四级工作监督管理机制。
因地制宜地根据村民垃圾产生量收取金额不等的垃圾处理费,增强村民的环境意识,激励村民从源头起减少垃圾产生量,同时也分摊部分垃圾处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岳波,张志彬,孙英杰等.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29-134.
【2】朱慧芳,陈永根,周传斌.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处置模式以及发展重点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3):297-300.
【3】赵晶薇,赵蕊,何艳芬等.基于“3R”原则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263-266.
【4】刘永德,何品晶,邵立明,杨光.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03):533-537.
【5】张后虎,胡源,张毅敏等.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认知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06):13-17.
【6】林丽梅,刘振滨,黄森慰等.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户认知与行为响应:以治理情境为调节变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02):127-134.
【关键词】:农村 生活垃圾 处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生产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由于农村地区居住比较分散,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垃圾容易被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因此,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当下垃圾处理的现状,总结和借鉴优秀的处理方式,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垃圾资源化的建议和方法,对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重大。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世凹村地处牛首山风景区西南麓,常驻农户36户,其中农家乐经营户22户。2017年6月底,街道在世凹桃源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至2017年年底,成效显著。日常干垃圾约0.75噸,湿垃圾约0.2吨,经分类回收后送至垃圾焚烧厂约0.5吨,垃圾处理量同比下降到原来的40%。
世凹村主要对生活垃圾采取“二分四处理”的处理模式。“二分”即从农户家的源头先进行“干湿”二分。“四处理”则由社区完成,即将农户分类好的垃圾运到社区垃圾处理点,湿垃圾就地进行有机肥加工;干垃圾则进行再次分拣,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品。社区向每户村民分发3个印有标示垃圾桶,分别装有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每早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并进行记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村中每户生产生活垃圾多集中在10-15斤,部分家庭由于农家乐的兴起,生活垃圾产量要高于一般家庭,生产垃圾超过了20斤。世凹村生活垃圾主要由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构成,干垃圾的产量少于湿垃圾,在大部分的家庭中,湿垃圾的产量占总垃圾产量的一半甚至更多。
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生活垃圾产生。由于多数村民选择开办农家乐,其厨余垃圾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一行为不仅增加了垃圾产量,也增加了村内垃圾处理的压力。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支付意愿
44%的村民表示愿意支付一定的垃圾处理费,他们表示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可以规范部分不自觉垃圾分类处理的居民的行为,只要支付的价格合理,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愿意支付垃圾分类处理费的村民都觉得环境是公共物品,个人不应该承担其维护费用。由此可见,村民个人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限制村民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因此,有关部门在“是否征收垃圾处理费用”的问题上,应该在充分征集民意并有充分理由后再做出决策。
(三)当地村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认知
现阶段,村民对垃圾收集处理收费制度认可度较低,而环保意识和集体行动的参与水平是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的关键。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基本对世凹村当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持满意态度,并且认为村庄内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健全。但当前村庄内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运行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且村民环保意识较低。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农村地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关键是要以为村民提供便利和更加整洁的环境为宗旨,反之,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投入会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效果。
从研究区域的实践情况看,经过广泛的宣传、上门的便民服务,世凹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部分村民基本都可以做到正确分类。根据当地农村的居住形式、生活习惯、经济情况等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宜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
(二)关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建议
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应尝试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分类,世凹村的二分四处理模式实质是“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这种源头减量分类成本低、污染少、可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化利用。对于与世凹村条件类似具有基本镇、村公共经济条件的农村可实行这四级垃圾回收体系,根据垃圾的分类各村可以在交通便利处建立临时垃圾收集站分别收集不同类别的垃圾,每个乡镇务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垃圾分类压缩处理厂,及时将各个村收集来的垃圾分类、集中进行减量化预处理并及时运送到区县的终端处理点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每一环节派专人负责监督是否处理到位,以形成权责明确的四级工作监督管理机制。
因地制宜地根据村民垃圾产生量收取金额不等的垃圾处理费,增强村民的环境意识,激励村民从源头起减少垃圾产生量,同时也分摊部分垃圾处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岳波,张志彬,孙英杰等.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29-134.
【2】朱慧芳,陈永根,周传斌.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处置模式以及发展重点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3):297-300.
【3】赵晶薇,赵蕊,何艳芬等.基于“3R”原则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263-266.
【4】刘永德,何品晶,邵立明,杨光.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03):533-537.
【5】张后虎,胡源,张毅敏等.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认知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06):13-17.
【6】林丽梅,刘振滨,黄森慰等.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户认知与行为响应:以治理情境为调节变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02):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