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现摘取其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活动一:多重感知,体会一个整体。
出示二维图象(从这个角度看是一个老婆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小姑娘),让学生观察,学生的反映很平淡,没有预期设想中那么感兴趣。为了引出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又问:“1加1等于几?”“等于2”学生有气无力地说。“错了,等于1。 比如: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不仅1+1=1,2+3,5+7都可以等于1,你们相信吗?2+3为什么会等于1?” 学生面面相觑,出现了冷场。最后我只好自己来讲。接下来让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回应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活动二:操作引入,体验分数
复习完旧知,老师拿出一个文具盒说,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盒铅笔的1/4,那每个同学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支铅笔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就藏在你们身边,请前后桌四个同学打开发到的信封平均分一分、数一数。(信封里有4个和8个的两种情况)学生回答了每一份有1个和2个的情况。老师又问:盒里有4枝铅笔,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的铅笔还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不能,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说可以,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初次实践后的反思]
课始这一环节中是仿照夏青峰老师《分数的意义》,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备课时以为该很出彩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远非如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不错的环节但在三年级学生中就行不通,这个年段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五年级学生那样敏锐的观察力和从数学的角度去抽象概括的能力,还不能站在整体上把握。
在第二个活动中用的学具是铅笔,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激不起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很是平淡。我在设计时让学生分出每份是多少,这一活动本是要让学生体会出每1份的个数和1/4只是两种表示方式而已,但活动中由于过分的强调每份个数,这让学生更加不能很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以至于学生对1/4理解不好,大部分学生都认为1是每份一个,4是一共有4枝铅笔。每份一个理解不好,那下面每份几个更是不可能理解了。
在和听课老师共同商讨之后,我作了如下改进。活动一:改为与学生课前谈话,用1来说一句话。活动二:首先将学习材料改为小猴分桃子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进行让学生分别动手找一找、画一画不同个数桃的1/4。
[再次实践]
活动一:体会一个整体。
老师请学生用1说一句话。
生1:一本书。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2:一张桌子。
师:能再大一点吗?
生3:一间屋子。
生4:一个学校。
师:这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吗?
学生一下被问住了,课堂气氛马上变的沉闷起来。接下来的谈话几乎可以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活动二:动手实践,体验分数。
老师出示一个盒子问:我们不知道这里究竟有多少只桃子,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可以分到这盒桃子的1/4了。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把一盒桃子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这盒桃子的1/4。
师:(演示一盒是4个桃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1/4。(师在实物投影上完成)
强调:4只桃子在平均分的时候先给它在外面画了一个红圈,就是在提醒大家要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用虚线隔开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学生选择8个桃子、12个桃子的情况自己在材料纸上画一画。
依次让学生看演示说一说:4个桃子的1/4,8个桃子的1/4,12个桃子的1/4 (结合手势)
[再次实践后的反思]
在第一个活动的处理上可以说还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还没有吃透教材,这一内容和在五年级时已发生了改变,在这儿整体的概念不需要用具体语言表述出来,应该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到,它的表述可以是一盒桃、一盘苹果、一些蘑菇等具体的事物。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中强烈的感受到整体的概念,这是一个隐形的一条线,重在让学生意会。
在第二个活动中,上下来还是比较顺的,学生对于1/4的概念理解还是可以的,正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位听课老师在课后问我:“你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动手实践过程是在模仿还是真正理解内化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细细想起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多少有品质的思维在里面吗?没有!有的只是模仿,在老师不断强调下,学生完成了这一过程。而我的本意并非如此!一节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积极探索的课,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节普通课离精品课还相差很远!
[第三次实践]
活动一:将整体的概念融合在具体的事物中让学生感受。
活动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明白每个小猴分到的1份可以用1/4来表示,淡化个数,突出整体。
师:(打开盒子)这一盒有4个桃子要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猴,你会分吗?
我们一起把4只桃画在纸上一起来分一分。
师:在4个桃子外面画一个红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1: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盒桃子,一个整体。
师:接下来怎么分?
生2:平均分成4份。
师:现在每个小猴可以分到多少?
生3:1个(学生说完后,老师不做任何评价)
生4:1/4
追问生4:为什么?
这一过程在学生相互补充中完成,明确:把这一盒桃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这盒桃的1/4。
师:如果这个神秘的盒子里有8个桃子、12个桃子,还是平均分给这4只小猴,你会分吗?拿出老师发给你的材料纸,自己任选一种情况分一分。
学生操作后交流。
出示这三幅集合图,对比讨论。
闭眼想象更多桃的情况,由具体到抽象。
以上认识过程中学生将真实的思维暴露出来,教师不是一个权威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学生积极的探究和争辩中完成的,学生学得主动,体验深刻。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现摘取其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活动一:多重感知,体会一个整体。
出示二维图象(从这个角度看是一个老婆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小姑娘),让学生观察,学生的反映很平淡,没有预期设想中那么感兴趣。为了引出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又问:“1加1等于几?”“等于2”学生有气无力地说。“错了,等于1。 比如: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不仅1+1=1,2+3,5+7都可以等于1,你们相信吗?2+3为什么会等于1?” 学生面面相觑,出现了冷场。最后我只好自己来讲。接下来让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回应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活动二:操作引入,体验分数
复习完旧知,老师拿出一个文具盒说,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盒铅笔的1/4,那每个同学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支铅笔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就藏在你们身边,请前后桌四个同学打开发到的信封平均分一分、数一数。(信封里有4个和8个的两种情况)学生回答了每一份有1个和2个的情况。老师又问:盒里有4枝铅笔,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的铅笔还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不能,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说可以,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初次实践后的反思]
课始这一环节中是仿照夏青峰老师《分数的意义》,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备课时以为该很出彩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远非如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不错的环节但在三年级学生中就行不通,这个年段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五年级学生那样敏锐的观察力和从数学的角度去抽象概括的能力,还不能站在整体上把握。
在第二个活动中用的学具是铅笔,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激不起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很是平淡。我在设计时让学生分出每份是多少,这一活动本是要让学生体会出每1份的个数和1/4只是两种表示方式而已,但活动中由于过分的强调每份个数,这让学生更加不能很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以至于学生对1/4理解不好,大部分学生都认为1是每份一个,4是一共有4枝铅笔。每份一个理解不好,那下面每份几个更是不可能理解了。
在和听课老师共同商讨之后,我作了如下改进。活动一:改为与学生课前谈话,用1来说一句话。活动二:首先将学习材料改为小猴分桃子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进行让学生分别动手找一找、画一画不同个数桃的1/4。
[再次实践]
活动一:体会一个整体。
老师请学生用1说一句话。
生1:一本书。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2:一张桌子。
师:能再大一点吗?
生3:一间屋子。
生4:一个学校。
师:这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吗?
学生一下被问住了,课堂气氛马上变的沉闷起来。接下来的谈话几乎可以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活动二:动手实践,体验分数。
老师出示一个盒子问:我们不知道这里究竟有多少只桃子,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可以分到这盒桃子的1/4了。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把一盒桃子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这盒桃子的1/4。
师:(演示一盒是4个桃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1/4。(师在实物投影上完成)
强调:4只桃子在平均分的时候先给它在外面画了一个红圈,就是在提醒大家要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用虚线隔开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学生选择8个桃子、12个桃子的情况自己在材料纸上画一画。
依次让学生看演示说一说:4个桃子的1/4,8个桃子的1/4,12个桃子的1/4 (结合手势)
[再次实践后的反思]
在第一个活动的处理上可以说还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还没有吃透教材,这一内容和在五年级时已发生了改变,在这儿整体的概念不需要用具体语言表述出来,应该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到,它的表述可以是一盒桃、一盘苹果、一些蘑菇等具体的事物。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中强烈的感受到整体的概念,这是一个隐形的一条线,重在让学生意会。
在第二个活动中,上下来还是比较顺的,学生对于1/4的概念理解还是可以的,正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位听课老师在课后问我:“你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动手实践过程是在模仿还是真正理解内化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细细想起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多少有品质的思维在里面吗?没有!有的只是模仿,在老师不断强调下,学生完成了这一过程。而我的本意并非如此!一节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积极探索的课,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节普通课离精品课还相差很远!
[第三次实践]
活动一:将整体的概念融合在具体的事物中让学生感受。
活动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明白每个小猴分到的1份可以用1/4来表示,淡化个数,突出整体。
师:(打开盒子)这一盒有4个桃子要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猴,你会分吗?
我们一起把4只桃画在纸上一起来分一分。
师:在4个桃子外面画一个红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1: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盒桃子,一个整体。
师:接下来怎么分?
生2:平均分成4份。
师:现在每个小猴可以分到多少?
生3:1个(学生说完后,老师不做任何评价)
生4:1/4
追问生4:为什么?
这一过程在学生相互补充中完成,明确:把这一盒桃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这盒桃的1/4。
师:如果这个神秘的盒子里有8个桃子、12个桃子,还是平均分给这4只小猴,你会分吗?拿出老师发给你的材料纸,自己任选一种情况分一分。
学生操作后交流。
出示这三幅集合图,对比讨论。
闭眼想象更多桃的情况,由具体到抽象。
以上认识过程中学生将真实的思维暴露出来,教师不是一个权威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学生积极的探究和争辩中完成的,学生学得主动,体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