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紧密相关.
兴趣提高了,学习就有了动力,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得到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就会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仅就初中物理如何利用兴趣教学,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实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实验.
例如,在“蒸发”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酒精,请一个学生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上“蒸发”两字,并让全班同学观察现象(“蒸发”两字很快消失);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手上涂些酒精,谈谈有何感觉(感到凉爽).通过观察现象和亲身实验体会,学生对蒸发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又如,在“摩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可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个学生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然后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巧妙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化
解物理知识的难点
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翱翔的空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增强感性认识,丰富大脑的表象,促进学生把外界生活实际和感知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例如,在“电流和电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完成教材实验“想想做做”.完成本实验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本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化解教学难点的关键.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2)实验中的电路可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都具有针对性,分别对应本节的知识点“电流”、“电路的组成”、“开路”;同时要反复警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在一起,为讲解“短路”打下基础.
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1)、(2)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电流,突破电流这个难点,并得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对于“通路”、“开路”、“短路”的教学仍然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回顾交流:(1)你在连接电路中遇到哪些问题?(比如灯泡不亮)是怎样解决的?(2)什么情况下灯泡发光?(3)为什么不能把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学生有实验探究的亲身经历,很容易回答:接线柱接触不好;开关没闭合灯泡不亮——开路;闭合开关,处处连通时灯泡亮——通路;把电源两极直接连在一起,会烧坏电源——短路.
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灯泡亮了,电动机转了),围绕实验展开讨论获得本节知识.
2.设计实验,化解物理知识的难点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难点,在讲“力”时,教师可先请甲、乙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两边,相距约2m,各穿上旱冰鞋,用绳子的一端系住甲的腰带,乙握绳子的另一端.问:若乙用力拉甲,将出现什么情况?若交换情况后,甲用力拉又将如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到一定程度,请穿旱冰鞋的两人表演,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逐步引入: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有效化解“力”概念的难点.
三、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加深对物理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他们自然会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会提出更多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的欲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用两个大小相差不多的牙膏盒做小孔成像实验.学生在娱乐中,既提高了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小孔成像相关知识的理解.
兴趣提高了,学习就有了动力,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得到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就会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仅就初中物理如何利用兴趣教学,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实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实验.
例如,在“蒸发”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酒精,请一个学生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上“蒸发”两字,并让全班同学观察现象(“蒸发”两字很快消失);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手上涂些酒精,谈谈有何感觉(感到凉爽).通过观察现象和亲身实验体会,学生对蒸发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又如,在“摩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可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个学生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然后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巧妙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化
解物理知识的难点
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翱翔的空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增强感性认识,丰富大脑的表象,促进学生把外界生活实际和感知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例如,在“电流和电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完成教材实验“想想做做”.完成本实验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本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化解教学难点的关键.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2)实验中的电路可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都具有针对性,分别对应本节的知识点“电流”、“电路的组成”、“开路”;同时要反复警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在一起,为讲解“短路”打下基础.
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1)、(2)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电流,突破电流这个难点,并得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对于“通路”、“开路”、“短路”的教学仍然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回顾交流:(1)你在连接电路中遇到哪些问题?(比如灯泡不亮)是怎样解决的?(2)什么情况下灯泡发光?(3)为什么不能把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学生有实验探究的亲身经历,很容易回答:接线柱接触不好;开关没闭合灯泡不亮——开路;闭合开关,处处连通时灯泡亮——通路;把电源两极直接连在一起,会烧坏电源——短路.
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灯泡亮了,电动机转了),围绕实验展开讨论获得本节知识.
2.设计实验,化解物理知识的难点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难点,在讲“力”时,教师可先请甲、乙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两边,相距约2m,各穿上旱冰鞋,用绳子的一端系住甲的腰带,乙握绳子的另一端.问:若乙用力拉甲,将出现什么情况?若交换情况后,甲用力拉又将如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到一定程度,请穿旱冰鞋的两人表演,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逐步引入: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有效化解“力”概念的难点.
三、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加深对物理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他们自然会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会提出更多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的欲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用两个大小相差不多的牙膏盒做小孔成像实验.学生在娱乐中,既提高了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小孔成像相关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