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我国迈出了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步伐。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历史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17门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一起推出,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至此,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了。
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以人为本
首先,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国家统一课程,地方和学校无权开发课程,这与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以及各地生产力发展迥然不同的实际显然不符,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使历史课程更符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本地人学本地史,更加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对课程控制权的放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其次,本次历史课程改革试图构筑多元合理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除了必修课,还开设选修课(有的专题后附有活动课),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对选择权的尊重充分显示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第三,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大胆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只选择了有关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趋势(核心是民主化和多极化),经济发展趋势(核心是现代化和全球化)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核心是人文化和多元化)的内容。大量的冲突史、英雄史没有了,繁杂细碎的知识点、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大大减少了。所选的内容一般都与现实或人们的生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对人性的解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第四,本次历史课程改革试图将工具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课程发展为以人文主义为统领的课程。而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的社会、非人性化的偏重认知和学问的学校教育的大胆否定。它的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惟智教育的偏失”。这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最能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
2、关注现实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力图将历史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培育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合作型人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所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那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呢?斯宾塞早就说过:“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科学的价值不断被强化,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日益深入艺术、道德和社会科学领域。然而,当科学这把利剑的神威被人们顶礼膜拜时,我们发现世界缺少了什么。培根说过:“无度底求知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与“唯科学主义”哲学同时存在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不否认科学价值的基础上,更强调寻找“意义”、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使命。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境界就是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境界。为此在课程内容上,新课程力图将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相结合,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将数量的发展与质量的发展相结合,将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将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结合,将民族的发展与国际的发展相结合。以模块和专题形式精选能反映历史发展大势、与现实相关的重点内容,体现多元并存、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
3、倡导个性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维护自尊的意识来维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充分而真实地展示自我,在爱和宽容中使个体的创造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新课程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个性化教学,展示创生课程和思维的多向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探索意识,从而建构知识。
4、关注评价
评价是夜行的明灯,评价是海上的航标。新课程关注评价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人才。首先,从产生的角度看,新课程就是对传统历史课程在一定意义上的否定性评价的结果,这种结果反映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变迁。传统历史课程重在传授“客观”知识,培养读写的基本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下的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能记忆一些历史事实的、被动接受外来思想因而思维单一的应试型学生。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历史材料和教师的讲授内容相结合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下的学生是有民主意识的、个性鲜明又不乏合作精神的、更关注历史现实意义的竞争型学生。其次,从实施的过程看,新课程重视对现有和未来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除了以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而如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积极欣赏评价是一种艺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和价值,强化其探求历史奥秘的意识。再次,从实施的效度看,新课程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让历史教研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下学校指导考察和评估,促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同时获得反馈,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
历史课程改革的走向
1、理论不够成熟
目前历史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多是来自国外或其他学科课程,因而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如课程开发权力的分配、如何处理高考与新的教学实践的冲突、培养个性与纪律意识的关系、追求课程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的关系、历史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活动课的实施问题等。因此,必须针对我国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新课程改革。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历史新课程改革说到底要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目前由于以上的理论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屡屡感到困惑;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教师由于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刻意追求活跃的气氛,结果一堂课热热闹闹,只涉及一些肤浅的内容,甚至与课程内容和目标背道而驰;一些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不管提问的内容多么简单,只要答对,就说“你很棒!”,结果一堂课下来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棒”。这种“棒,棒,你很棒”的口号既是对学生的讽刺又是对教师自身的讽刺。同时,新的历史课程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否则很难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住脚。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地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以有效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
3、课程评价体系无力
当前我国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但实际上现有的历史课程评价主要是中高考,家长关注、学生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社会关注,关注的焦点是考试的分数,大大小小的考试沉重地压迫着教育界,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做什么,学习的一切为了考试。60多年前,泰勒就说过考试“无法客观地评定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学生可能因记忆具体信息取得良好的测验成绩而受到奖励”,但却因此丧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更不要说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了。这种状况违背了民主精神,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亟待扭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要看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现有的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达到我们的课程目标。
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坚定地迈出了,然而要彻底地革除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弊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的心,丰富完善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课程理论;同时,也盼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以人为本
首先,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国家统一课程,地方和学校无权开发课程,这与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以及各地生产力发展迥然不同的实际显然不符,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使历史课程更符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本地人学本地史,更加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对课程控制权的放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其次,本次历史课程改革试图构筑多元合理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除了必修课,还开设选修课(有的专题后附有活动课),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对选择权的尊重充分显示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第三,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大胆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只选择了有关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趋势(核心是民主化和多极化),经济发展趋势(核心是现代化和全球化)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核心是人文化和多元化)的内容。大量的冲突史、英雄史没有了,繁杂细碎的知识点、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大大减少了。所选的内容一般都与现实或人们的生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对人性的解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
第四,本次历史课程改革试图将工具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课程发展为以人文主义为统领的课程。而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的社会、非人性化的偏重认知和学问的学校教育的大胆否定。它的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惟智教育的偏失”。这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最能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
2、关注现实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力图将历史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培育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合作型人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所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那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呢?斯宾塞早就说过:“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科学的价值不断被强化,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日益深入艺术、道德和社会科学领域。然而,当科学这把利剑的神威被人们顶礼膜拜时,我们发现世界缺少了什么。培根说过:“无度底求知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与“唯科学主义”哲学同时存在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不否认科学价值的基础上,更强调寻找“意义”、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使命。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而人的自由境界就是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境界。为此在课程内容上,新课程力图将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相结合,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将数量的发展与质量的发展相结合,将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将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结合,将民族的发展与国际的发展相结合。以模块和专题形式精选能反映历史发展大势、与现实相关的重点内容,体现多元并存、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
3、倡导个性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维护自尊的意识来维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充分而真实地展示自我,在爱和宽容中使个体的创造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新课程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个性化教学,展示创生课程和思维的多向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探索意识,从而建构知识。
4、关注评价
评价是夜行的明灯,评价是海上的航标。新课程关注评价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人才。首先,从产生的角度看,新课程就是对传统历史课程在一定意义上的否定性评价的结果,这种结果反映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变迁。传统历史课程重在传授“客观”知识,培养读写的基本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下的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能记忆一些历史事实的、被动接受外来思想因而思维单一的应试型学生。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历史材料和教师的讲授内容相结合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下的学生是有民主意识的、个性鲜明又不乏合作精神的、更关注历史现实意义的竞争型学生。其次,从实施的过程看,新课程重视对现有和未来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除了以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而如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积极欣赏评价是一种艺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和价值,强化其探求历史奥秘的意识。再次,从实施的效度看,新课程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让历史教研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下学校指导考察和评估,促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同时获得反馈,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
历史课程改革的走向
1、理论不够成熟
目前历史课程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多是来自国外或其他学科课程,因而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如课程开发权力的分配、如何处理高考与新的教学实践的冲突、培养个性与纪律意识的关系、追求课程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的关系、历史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活动课的实施问题等。因此,必须针对我国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新课程改革。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历史新课程改革说到底要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目前由于以上的理论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屡屡感到困惑;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教师由于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刻意追求活跃的气氛,结果一堂课热热闹闹,只涉及一些肤浅的内容,甚至与课程内容和目标背道而驰;一些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不管提问的内容多么简单,只要答对,就说“你很棒!”,结果一堂课下来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棒”。这种“棒,棒,你很棒”的口号既是对学生的讽刺又是对教师自身的讽刺。同时,新的历史课程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否则很难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住脚。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地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以有效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
3、课程评价体系无力
当前我国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但实际上现有的历史课程评价主要是中高考,家长关注、学生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社会关注,关注的焦点是考试的分数,大大小小的考试沉重地压迫着教育界,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做什么,学习的一切为了考试。60多年前,泰勒就说过考试“无法客观地评定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学生可能因记忆具体信息取得良好的测验成绩而受到奖励”,但却因此丧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更不要说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了。这种状况违背了民主精神,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亟待扭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要看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现有的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达到我们的课程目标。
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坚定地迈出了,然而要彻底地革除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弊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的心,丰富完善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课程理论;同时,也盼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新世纪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