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开不是一个极端的父亲,他没有把孩子带回家,完全脱离目前的学校教育。但是,在亲身经历女儿乔乔的读书过程后,他觉得当前的语文教学仿佛三聚氰胺奶粉般暗藏毒性,于是叶开有感而发地写下博文,通过博客的形式道出一个学者在面对小学语文教育时的困惑和批判。
“被遗忘得最厉害”,这是叶开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评价。
最初抨击语文,始于叶开对女儿乔乔的课后作业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凭着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乔乔写下了“孔明和庞统”,结果被语文老师判错,因为答案是“诸葛亮”。
标准答案是“同化”教育的产物
语文考试出题答案的唯一性令叶开不能认同。“这类题目完全可以出成‘你认为三国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并说说理由。’”叶开表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就会有差异化。”
差异化的存在是现行教育最难攻克的壁垒?叶开说,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绝对权威的形象:我灌输给你的,便是唯一“正确”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更有责任心,更有包容度。当老师在出题的时候,宁可少出几个唯一性的选择题,多出一些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题目。”
“或许我们不能苛求已经成型的小学老师来彻底改变教学方法,但我们应该首先取消配套参考书和市面上纯粹是为了折磨孩子而编来赚钱的“课练”书。”叶开表示,“参考书让老师感到自己掌握了秘密,从而产生‘你们没有,高你们一等’的心态,而不能包容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课练书则让教师变得懒惰起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同步学习。这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叶开说。
不提倡使用“好词好句”
与记者聊着聊着,叶开便引申开去。“翻开作文本,不少孩子的作文中都会用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组,但这种描述却非常含糊。”
身为作家的叶开,对孩子使用“好词好句”却十分反感。“只有准确的描述才是最好的。”他认为,好词好句在中小学传授方式中,实际上对语言是进行肢解,“就好像活的动物被肢解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它是死亡的,而世界却是活生生的。”叶开给记者举例,“就好像天目山的红叶、富士山的红叶和北京的红叶是不一样的,有火红的、大红的……细节才是生动的。”
“小学语文中有大量解释词义的作业,这非常糟糕。”叶开以“矜持”一词为例,“曾经女儿的老师让孩子表述什么叫矜持,带回家一起研究后发现,不少词典的词义互相之间是不交叉的。”经过慎重判断,叶开夫妇发现,女儿的老师挑选的“正确答案”恰巧是所有解释中最不合理的一种。“这样的词义解释,意义并不大,因为它并没有结合原文来学习和思考,是僵化的知识。”
像“亲情”这种题目太假了
前几日,女儿乔乔带回来了一篇作业,叶开当即让女儿不要再写了。“当时我一看,写一篇作文,名字叫《亲情》,我就对孩子说,这个我们不做了。”
叶开给乔乔的老师写了留言,大意是这个题目前几天做过了。“我估计老师自己都忙忘了。”
“类似于‘友情’‘亲情’这种题目,其实是很空的。”叶开觉得,这种题目最不值得让尚处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小孩在感受中、在发育中,情感还在培育中,即便和母亲、父亲关系非常好,但要他来歌颂,一方面很肉麻,另外也不真实。”
“这种情感只有在出差、离开、分别之后,孩子切身感受到了缺失,才会发现真正的情感。”对于作文题目中反复出现的“情感类”标题,叶开认为,日常情感中是不会有这么多虚情假意的东西,有也一定是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妈妈车祸了、爸爸生病了的作文出现的原因。”
叶开说:“求真,是人类文明比较重要的结晶之一,真是存在于细节里。这些一味地出现的虚假表达,弄得人心灵蒙尘了。”
叶开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观察阶段,相比虚情假意,保护小孩对事物的敏锐的感受,鼓励他们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并且进行准确的描述,更有益处。“比如有一次家里的土豆发芽了,女儿说,长芽的土豆不能吃。我们就切开,用水养着,慢慢地长出了土豆苗。孩子通过一天天的观察、上网查找资料,,翻看百科全书。这样一来,不仅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文章,还能与生物科学等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学到更加丰富有益的知识。”
“少年班”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
这几年《哈佛伦理学教程》在网络走红,叶开对这套西方课程相当青睐,有时也会和女儿共同探讨其中的伦理观点。对于这部教程,叶开有自己一番理解:“即便是正义这个话题,你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人类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件的态度是不同的。决策者应该持中间的态度。”
所以就牵涉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不能通过反复无休止的考试突出尖子生。尖子生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荣誉,但无疑打压了非尖子。”
小学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精英化模式,但事实上究竟产生多少精英呢?“中国是奥数大国,但数学成就在国际上地位不高。”据他统计,2000-2008年,法国国家数学中心有6位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获菲尔兹奖,我们至今没有,只有一个去了美国的香港人“丘成桐”获得过一次。
叶开表示,我们的精英化可能是“伪精英”,“一些孩子的天分可能已经在萌芽期就被我们的教育模式磨损了。”
“所以不能提倡精英化教育,尤其不能提倡天才教育,比如少年班,这破坏了整个教育资源的平衡。”叶开说。
小学教材编写需要真正的专家
回到这场引起热议的“诸葛亮孔明之争”,叶开无奈地说,并不是他和妻子两个博士不能判断题目答案,而是他们不能认同这样的“标准答案”。
据了解,目前小学教材的编纂者中,主编为大学搞语文教学法的老师,成员则为区教研员、小学语文老师等。“这些人都不是顶级专家!”叶开认为,这些从事多年小学教学的老师用固化的思维继续编写教材,教材改革将会止步不前。“我觉得文学研究专家、心理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才更为合理的,朱自强教授曾举例说,日本的四套著名小学教材,都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做主编,众多大学教授参与编辑的。要有这种编写队伍,在相对有效的课程标准下,重新考量教材编写问题。”
“被遗忘得最厉害”,这是叶开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评价。
最初抨击语文,始于叶开对女儿乔乔的课后作业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凭着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乔乔写下了“孔明和庞统”,结果被语文老师判错,因为答案是“诸葛亮”。
标准答案是“同化”教育的产物
语文考试出题答案的唯一性令叶开不能认同。“这类题目完全可以出成‘你认为三国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并说说理由。’”叶开表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就会有差异化。”
差异化的存在是现行教育最难攻克的壁垒?叶开说,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绝对权威的形象:我灌输给你的,便是唯一“正确”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更有责任心,更有包容度。当老师在出题的时候,宁可少出几个唯一性的选择题,多出一些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题目。”
“或许我们不能苛求已经成型的小学老师来彻底改变教学方法,但我们应该首先取消配套参考书和市面上纯粹是为了折磨孩子而编来赚钱的“课练”书。”叶开表示,“参考书让老师感到自己掌握了秘密,从而产生‘你们没有,高你们一等’的心态,而不能包容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课练书则让教师变得懒惰起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同步学习。这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叶开说。
不提倡使用“好词好句”
与记者聊着聊着,叶开便引申开去。“翻开作文本,不少孩子的作文中都会用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组,但这种描述却非常含糊。”
身为作家的叶开,对孩子使用“好词好句”却十分反感。“只有准确的描述才是最好的。”他认为,好词好句在中小学传授方式中,实际上对语言是进行肢解,“就好像活的动物被肢解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它是死亡的,而世界却是活生生的。”叶开给记者举例,“就好像天目山的红叶、富士山的红叶和北京的红叶是不一样的,有火红的、大红的……细节才是生动的。”
“小学语文中有大量解释词义的作业,这非常糟糕。”叶开以“矜持”一词为例,“曾经女儿的老师让孩子表述什么叫矜持,带回家一起研究后发现,不少词典的词义互相之间是不交叉的。”经过慎重判断,叶开夫妇发现,女儿的老师挑选的“正确答案”恰巧是所有解释中最不合理的一种。“这样的词义解释,意义并不大,因为它并没有结合原文来学习和思考,是僵化的知识。”
像“亲情”这种题目太假了
前几日,女儿乔乔带回来了一篇作业,叶开当即让女儿不要再写了。“当时我一看,写一篇作文,名字叫《亲情》,我就对孩子说,这个我们不做了。”
叶开给乔乔的老师写了留言,大意是这个题目前几天做过了。“我估计老师自己都忙忘了。”
“类似于‘友情’‘亲情’这种题目,其实是很空的。”叶开觉得,这种题目最不值得让尚处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小孩在感受中、在发育中,情感还在培育中,即便和母亲、父亲关系非常好,但要他来歌颂,一方面很肉麻,另外也不真实。”
“这种情感只有在出差、离开、分别之后,孩子切身感受到了缺失,才会发现真正的情感。”对于作文题目中反复出现的“情感类”标题,叶开认为,日常情感中是不会有这么多虚情假意的东西,有也一定是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妈妈车祸了、爸爸生病了的作文出现的原因。”
叶开说:“求真,是人类文明比较重要的结晶之一,真是存在于细节里。这些一味地出现的虚假表达,弄得人心灵蒙尘了。”
叶开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观察阶段,相比虚情假意,保护小孩对事物的敏锐的感受,鼓励他们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并且进行准确的描述,更有益处。“比如有一次家里的土豆发芽了,女儿说,长芽的土豆不能吃。我们就切开,用水养着,慢慢地长出了土豆苗。孩子通过一天天的观察、上网查找资料,,翻看百科全书。这样一来,不仅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文章,还能与生物科学等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学到更加丰富有益的知识。”
“少年班”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
这几年《哈佛伦理学教程》在网络走红,叶开对这套西方课程相当青睐,有时也会和女儿共同探讨其中的伦理观点。对于这部教程,叶开有自己一番理解:“即便是正义这个话题,你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人类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件的态度是不同的。决策者应该持中间的态度。”
所以就牵涉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不能通过反复无休止的考试突出尖子生。尖子生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荣誉,但无疑打压了非尖子。”
小学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精英化模式,但事实上究竟产生多少精英呢?“中国是奥数大国,但数学成就在国际上地位不高。”据他统计,2000-2008年,法国国家数学中心有6位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获菲尔兹奖,我们至今没有,只有一个去了美国的香港人“丘成桐”获得过一次。
叶开表示,我们的精英化可能是“伪精英”,“一些孩子的天分可能已经在萌芽期就被我们的教育模式磨损了。”
“所以不能提倡精英化教育,尤其不能提倡天才教育,比如少年班,这破坏了整个教育资源的平衡。”叶开说。
小学教材编写需要真正的专家
回到这场引起热议的“诸葛亮孔明之争”,叶开无奈地说,并不是他和妻子两个博士不能判断题目答案,而是他们不能认同这样的“标准答案”。
据了解,目前小学教材的编纂者中,主编为大学搞语文教学法的老师,成员则为区教研员、小学语文老师等。“这些人都不是顶级专家!”叶开认为,这些从事多年小学教学的老师用固化的思维继续编写教材,教材改革将会止步不前。“我觉得文学研究专家、心理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才更为合理的,朱自强教授曾举例说,日本的四套著名小学教材,都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做主编,众多大学教授参与编辑的。要有这种编写队伍,在相对有效的课程标准下,重新考量教材编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