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全县占地7435平方公里,人口1312851。而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因此劳动力市场主要是指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转向城市工业生产的工人和农业中受雇的雇农。
近代南通在现代城市工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却更加贫困,纷纷破产,成为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雇农,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工厂的工人。
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雇佣工人。不仅仅因为封建剥削使他们不堪重负,一无所有。同时,20世纪初,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重要影响。19世纪末,洋纱就开始从上海传入南通,1899年,大生纱厂的建立,生产的机纱又大量流入农村地区,使得一部分手工纺纱的农民因销路断绝而被迫破产,而对于一个以纺纱织布为生的手工机户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打击。南通地区常有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靠出卖劳动力谋生。鸦片战争后,洋货侵入,南通土布难与竞争,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为工、商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计算表明:到19世纪90年代,进口洋纱洋布所能取代的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的劳动者加在一起,约200多万人。而对于拥有“纺织之乡”的南通来说,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则是更多的农民(包括雇农和失业机户)成为产业后备大军,同时也刺激了工业雇佣劳动的迅速增长。
工人们入厂做工,成为廉价劳动力,超长工时,每班达十二小时,最多的18个小时,没有加班加点工资,有些行业连公休日也没有。大生纱厂运转期间,工人日夜两班生产,工人听工厂汽笛声或看晨星上班,每班工作12小时,分批吃饭不停车,每周最后一个夜班均要延长一个小时,公休日有一个班要上连夜班,工人每周实际要工作6个日班或7个夜班。工厂赢余最多年份(民国7—9年)工时每日最长达16—18个小时。其它纺织厂,班次、工时与大生纱厂相似,有两班制,有单班制,有三班制。此外,早期的民族企业劳动保护及福利很差,大部分单位没有劳保设施,工人生老病死没有保障。
尽管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沉重剥削,但是,近代企业的出现,为破产的农民、有技术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从这种意义来说,资本家又好象是工人们的“衣食父母”。大生资本集团和其它近代企业的出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当然,城市大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机器操作需要熟练工人和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的工人。而农村破产失业者一般出身卑微,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没有文化,不理解也不懂得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尤其是工厂车间的现代化和程序化管理,完全有别于他们从前从事农业生产时没有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的散漫劳动。因此,当一些失业农民走进工厂时,他们感到好奇甚至对工厂的管理不予理解和接受。
但是,大生纱厂毕竟是现代化的大企业,它的机器安装和维修,工作流程的設计,现代化的人事管理,以及收入支出的帐目核算,都需要有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技术人员。因此,为了培养人才,张謇创办了新式文化教育事业。1904年,在张謇的倡议下,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5地新式的教育的机构(包括通州、泰兴、如皋、静海乡、海门厅)。1906年创设“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3年张謇还于公立中学内附设了国文专修科,以培养文书,秘书人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纺织、商业方面的人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为大生集团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一些研究大生纱厂兴衰的学者把大生纱厂的兴衰归因于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而不提或很少提劳动力市场,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固然,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是它的生命线,但是没有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或劳动力价格过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或发展。大生一厂和分厂共雇工7200人,除了少部分是从上海、宁波,或国外引进的技术人员之外,大部分是当地破产的农民。如果没有充分的劳动力来源,大生纱厂也很难发展和壮大。也许学者们忽视劳动力市场,正是考虑到它的充分和价廉。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想办厂就不愁找不到雇工。也许张謇本人是担心纱厂的原料来源和市场销售,从未为雇工的事担心过。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近代南通地区农村过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下。是不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劳动力价格低下呢?我认为这时的南通还未形成现代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上还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工人进入工厂,有的是被迫无奈,因为他一无所有,有的半工半农的工人进入工厂只是想挣取一些农业之外的工资收入,用以交租或改善生活。而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压迫,只要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提供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相同或近似时或略高时,他们就会涌入城里做工。而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19世纪后半期,当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时,中国苦力即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是很便宜的,其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差距不大。大生纱厂也许就是这样,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就可以雇到无数的产业工人,这时的劳动力价格是完全无弹性的。即使当时上海和无锡的工资都高于南通,但是,工人们还是考虑到离家近而选择南通。
近代南通区域市场并不同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由于时代的局限,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具有封建性、保守性的特点。首先,农民给地主或资本家做工是被迫无奈。其次,劳动力价格毫无弹性。因此,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是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一个阶段,它较以前的传统市场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与现代市场相比还需要发展和完善。但是,近代南通地区虽然还未发展为由价格调控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并获得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上城雇工劳动已经不再是新奇或担心害怕的事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区域市场研究(1899—1925)》,课题编号:08SJD7700010〕
(曹必文,1964年生,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陈鹏,1976年生,河南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近代南通在现代城市工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却更加贫困,纷纷破产,成为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雇农,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工厂的工人。
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雇佣工人。不仅仅因为封建剥削使他们不堪重负,一无所有。同时,20世纪初,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重要影响。19世纪末,洋纱就开始从上海传入南通,1899年,大生纱厂的建立,生产的机纱又大量流入农村地区,使得一部分手工纺纱的农民因销路断绝而被迫破产,而对于一个以纺纱织布为生的手工机户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打击。南通地区常有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靠出卖劳动力谋生。鸦片战争后,洋货侵入,南通土布难与竞争,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为工、商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计算表明:到19世纪90年代,进口洋纱洋布所能取代的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的劳动者加在一起,约200多万人。而对于拥有“纺织之乡”的南通来说,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则是更多的农民(包括雇农和失业机户)成为产业后备大军,同时也刺激了工业雇佣劳动的迅速增长。
工人们入厂做工,成为廉价劳动力,超长工时,每班达十二小时,最多的18个小时,没有加班加点工资,有些行业连公休日也没有。大生纱厂运转期间,工人日夜两班生产,工人听工厂汽笛声或看晨星上班,每班工作12小时,分批吃饭不停车,每周最后一个夜班均要延长一个小时,公休日有一个班要上连夜班,工人每周实际要工作6个日班或7个夜班。工厂赢余最多年份(民国7—9年)工时每日最长达16—18个小时。其它纺织厂,班次、工时与大生纱厂相似,有两班制,有单班制,有三班制。此外,早期的民族企业劳动保护及福利很差,大部分单位没有劳保设施,工人生老病死没有保障。
尽管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沉重剥削,但是,近代企业的出现,为破产的农民、有技术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从这种意义来说,资本家又好象是工人们的“衣食父母”。大生资本集团和其它近代企业的出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当然,城市大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机器操作需要熟练工人和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的工人。而农村破产失业者一般出身卑微,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没有文化,不理解也不懂得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尤其是工厂车间的现代化和程序化管理,完全有别于他们从前从事农业生产时没有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的散漫劳动。因此,当一些失业农民走进工厂时,他们感到好奇甚至对工厂的管理不予理解和接受。
但是,大生纱厂毕竟是现代化的大企业,它的机器安装和维修,工作流程的設计,现代化的人事管理,以及收入支出的帐目核算,都需要有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技术人员。因此,为了培养人才,张謇创办了新式文化教育事业。1904年,在张謇的倡议下,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5地新式的教育的机构(包括通州、泰兴、如皋、静海乡、海门厅)。1906年创设“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3年张謇还于公立中学内附设了国文专修科,以培养文书,秘书人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纺织、商业方面的人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为大生集团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一些研究大生纱厂兴衰的学者把大生纱厂的兴衰归因于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而不提或很少提劳动力市场,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固然,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是它的生命线,但是没有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或劳动力价格过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或发展。大生一厂和分厂共雇工7200人,除了少部分是从上海、宁波,或国外引进的技术人员之外,大部分是当地破产的农民。如果没有充分的劳动力来源,大生纱厂也很难发展和壮大。也许学者们忽视劳动力市场,正是考虑到它的充分和价廉。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想办厂就不愁找不到雇工。也许张謇本人是担心纱厂的原料来源和市场销售,从未为雇工的事担心过。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近代南通地区农村过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下。是不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劳动力价格低下呢?我认为这时的南通还未形成现代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上还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工人进入工厂,有的是被迫无奈,因为他一无所有,有的半工半农的工人进入工厂只是想挣取一些农业之外的工资收入,用以交租或改善生活。而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压迫,只要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提供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相同或近似时或略高时,他们就会涌入城里做工。而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19世纪后半期,当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时,中国苦力即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是很便宜的,其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差距不大。大生纱厂也许就是这样,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就可以雇到无数的产业工人,这时的劳动力价格是完全无弹性的。即使当时上海和无锡的工资都高于南通,但是,工人们还是考虑到离家近而选择南通。
近代南通区域市场并不同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由于时代的局限,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具有封建性、保守性的特点。首先,农民给地主或资本家做工是被迫无奈。其次,劳动力价格毫无弹性。因此,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是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一个阶段,它较以前的传统市场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与现代市场相比还需要发展和完善。但是,近代南通地区虽然还未发展为由价格调控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并获得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上城雇工劳动已经不再是新奇或担心害怕的事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区域市场研究(1899—1925)》,课题编号:08SJD7700010〕
(曹必文,1964年生,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陈鹏,1976年生,河南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