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j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病例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结果所有36例无一例因再出血或血液循环不良而进行子宫切除,无一例产妇出血超过2000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子宫复旧、月经恢复时间无异常。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显着,能有效减少出血,避免切除子宫,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为抢救孕产妇生命,一般会采取子宫切除,但这可能会造成以后无法生育,因此如何在不切除子宫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成为妇产科医生一直追求的目的。我院在解决剖宫产产后出血中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共计治疗37例患者,临床效果显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2月共分娩产妇6867例,其中剖宫产2624例,患者年龄18-44岁,孕周37+3-42+5周,14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从子宫下段横切口进行手术实施剖宫产,剖宫产病例包括双胎妊娠9例、子痫前期9例、巨大儿8例、剖宫产史3例、产程异常7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700-5000g,术中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即发生出血多,继而子宫不收缩,宫体较软。
  1.2治疗方法
  1.2.1术中采用按摩子宫、药物常规治疗、子宫切口缝合后,在子宫仍然较软,立即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体托出腹腔,用盐水方巾包裹宫体,助手用两手挤压宫体,手术者一边连续缝合子宫切口,一边观察出血情况,手术中如果观察到出血量减少,则手术又成功的可能性,即可通过子宫背带式缝合进行止血。可选择子宫下缘左侧中外1/3处切口,在切口下2cm处用1号可吸收线进针,透过下段子宫全层,对应切口上出针;用吸引线拉向子宫底部左侧中外1/3处,然后向右侧折返至骶骨韧带上;于子宫下段切口处,水平自右向左对子宫全层进行贯穿,出针位置为右侧水平位置,以相同的方式缝合对侧,逐渐拉紧缝合线后打结,使子宫体纵向缩小呈压缩状态,后把子宫送回腹腔后观察,确认子宫收缩变硬,阴道流血渐止,才可关腹,术中配合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术后肛门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mg。
  2结果
  37例因宫缩乏力出血的产妇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治疗,出血均停止,术后无一例产妇出现不良反应,无一例产妇因再次出血而行手术或子宫切除,生命体征平稳,未见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本病例术中一旦发生宫缩乏力性出血后,经按摩子宫、药物常规治疗无效时,应快速实施该术,术中出血量500-1000ml输血8例(21.6%),输血400ml,术后24小时内平均出血量约100ml,术后随访25例患者,产后42天复查B超子宫基本恢复正常,产后2-10月,月经恢复正常,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尚未发现子宫坏死病例。
  3讨论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而子宫收缩乏力又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出现产后出血时常常采用按摩子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还采用宫腔填塞纱布、结扎子宫动脉、髂内动脉等,当这些方法无效时,继续出血者,则必须切除子宫来挽救产妇生命。但切除子宫,使育龄妇女永久地丧失生育功能,因此保留子宫对于生育期妇女尤为重要。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1]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合方法,主要适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经一般治疗无效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避免了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方法[2]。我院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由助手挤压子宫,手术者先将子宫切口缝合好,同时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如果出血不多,但子宫仍软,就立即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特别是双胎、产程异常、巨大儿进行手术时,如果子宫在胎盘分娩出后出现收缩乏力症状,可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同时,可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来减少出血量,该手术可使子宫纵向压缩,使肌纤维间血管因被挤压关闭,出血可止,该方法止血效果可靠、持久,简单易掌握,而且安全性高,术中配合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术后肛门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mg,继续巩固疗效,该手术、有效不影响生育,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安全,不良反应小,恢复快,还能保留子宫,减少出血及输血,年轻医生容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常规方法处理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并且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子宫切除等,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一大进步,是目前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3]。我院的手术医生都掌握了此项技术,我院应用此术治疗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7例,无一例产妇出血量超过2000ml,无一例产妇切除子宫,手术成功率为100%,明显提高了产科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Wax JR,Chawell JC,Nandersloot JA.Packing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new approach to an old technique[J].Int J Gynecol Obstet,1993,(43):197-198.
  [2]蒋红清,刘亚杰,刘海艳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1):689-691.
  [3]骆亚平,李国选,户瑞丽改良B-Lynch缝线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9):559-56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于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3年收治的44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实施不同部位的固定技术,将这44例患者分为4个组别,主要是体表画线、体表纹身、热塑体膜还有真空垫这4种不同体位固定术。通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让患者的左足、头足还有前后这3个不同的方向,进行重复的摆位,对其误差进行测量计算。结果4种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
【摘 要】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对 45例临床确诊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7 %的SCD患者有贫血;42.5% 患者血清VitB12水平降低;21% 患者脊髓MRI检查可见脊髓后索存在特异性异常信号;84.4 %患者肌电图有异常改变;体感诱发电位检查阳性率100%。经VitB12治疗91.1% 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进行静脉穿刺时,不同的进针角度病人的疼痛感也不一样,通过对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研究,认为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以进针时与皮肤成45°~60°角为宜,既不影响穿刺成功率,又可使病人疼痛感明显减轻。  【关键词】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93-02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以及整体护理观念的深入,国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