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责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和人才需求来看,高校已经成为促进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研究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出建立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
关键词 扬州 高校 地方经济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n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CHEN Fang[1], MA Yingshuang[2]
([1] Ji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101;
[2]Yangzhou Commerc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Colleges bea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ersonnel demands, colleg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and facilita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olleges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n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and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Key wordsYangzhou; college; local economy; innovation mechanism
当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以自身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增强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为高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不断提升高校的教科研水平。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省、市级)管理、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包括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专科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指地处市级城市的高校。“服务地方”是指地方高校以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实现高校与地方共生发展的需要,为政府、企业、个人等层面提供服务。“使命与功能”是指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宗旨,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和思想等支撑。在经济区域化和国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共生发展。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理念,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学宗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在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地方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当地智力的开发与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高校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2 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扬州地区高校为地方服务的现状
扬州地区高校正积极开拓思路努力为地方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和合作活动,但目前仍出现“一头热一头冷”、企业缺乏动力的现象。
例如:扬州大学把“立足地方、服务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大力实施“创新服务促进计划”,积极推行与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三个联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扬州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全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以及重点发展“三新”产业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调优专业布局这个中心,全面对接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规划建设商贸物流类、信息服务类、旅游服务类(含三把刀)、农林类、化工医药类、汽车类、机电类、电子电工类、纺织服装类、建筑类等“十大”专业群,切实做到全市重点产业均有专业对接。围绕全市“双创”、“三重”、“三新”和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纺织服装、建筑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五项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百名农民上大学、千名农民出国门、万名农民进工厂、十万农民学技术、百万农民受教育。
虽然政府和学校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高校与地方合作,为地方服务,但目前真正深入合作的项目仍较少,缺少深度合作,合作多局限于理论层面。在深度服务地方建设层面的结合中,缺少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缺少政府部门强有力支持。
2.2 宏观政策迫切要求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2009年4月初,江苏省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校企联盟”行动的先期目标是:组织动员江苏境内120所高校、70家院所的主要学科(方向)及研发团队与省内2000家企业结对合作,引导10000多名科技人员与企业结队,通过学科团队与企业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学科服务农村、院校服务地方(园区)等多种形式,建成2000多个“校企联盟”,引导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
同时,扬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引领,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继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百名院士专家进百企”、“千家企业进百校”活动,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0项,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以上。研究制定与扬州八大产业相关的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计划。加强各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突出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
从以上宏观政策角度可看出,高校与地方合作、高校服务地方已成为大势所趋且在实施过程中应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3 服务地方是扬州地区高校的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为地方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和回报,才能得到公众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高校自身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扬州各高校均明确提出了积极与地方洽谈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使学校不仅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研究基地,而且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基地,同时为地方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又好又快地“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作出贡献。
3 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
3.1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
高校要转变“高校的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的观念,要强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研要立足地方经济主战场,不仅要有科研成果,还要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扬州地区高校应充分依托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具体讲:在专业调整上,应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放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归、扶新”的方式,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在科研合作上,应立足地方科研需求,特别要立足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积极与企业联姻,进行联合攻关,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例如: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本着“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注重与新科技(LED技术)、新产业(光伏产业)以及地方经济(扬州为全国八大光伏基地)结合,和二十多家知名企业(如:扬州华厦电子、扬州川奇光电、扬州晶石集团、扬州万方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既加强了教科研能力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
3.2 企业应树立与高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形式大多是高校部分学科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较少有真正是建立在产学研优势互补基础上、体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角度分析,多数企业由于长期关注市场,对校企合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战略分析,常常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陷入有“合”无“作”的现实状态,使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由于扬州地区的很多企业还处于高速成长期,尚未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科学管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企业逐步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就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科技和人才储备不足现象。因此,企业在发展之初就要树立与高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增强储备科技和人才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和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的信息平台和合作机制
高校人才荟萃,具有学科众多的知识优势,适合为地方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本地区提供技术革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这样,既避免了地方高校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能帮助地方解决问题,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在为地方建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高校也因此获得了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为科研提供了确实可靠的依据。
扬州市政府应积极主动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沟通机制,促进高校充分发挥在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但目前扬州地区高校和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高校难以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伙伴、科研成果的转让率低,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品化、产业化;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因此,政府应主导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例如:定期举行工作会商会议,专门研究所要解决的重要科技项目、人才需求方向和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做到早规划、早研究。目的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效集成三方优势,以提升科技、人才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例如:2010年6月组织的“2010年扬州市产学研合作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扬州40多家企业与扬州大学、环境资源职业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6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应主导建立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因为高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分别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高校应积极寻找并及时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围绕校企利益结合点设立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实施方案.
[2]扬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3]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10).
[4]赵勤.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J].高校论坛,2008(12).
关键词 扬州 高校 地方经济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n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CHEN Fang[1], MA Yingshuang[2]
([1] Ji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101;
[2]Yangzhou Commerc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Colleges bea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ersonnel demands, colleg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and facilita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olleges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n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and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s suppor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District.
Key wordsYangzhou; college; local economy; innovation mechanism
当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以自身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增强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为高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不断提升高校的教科研水平。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省、市级)管理、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包括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专科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指地处市级城市的高校。“服务地方”是指地方高校以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实现高校与地方共生发展的需要,为政府、企业、个人等层面提供服务。“使命与功能”是指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宗旨,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和思想等支撑。在经济区域化和国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共生发展。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理念,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学宗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在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地方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当地智力的开发与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高校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2 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扬州地区高校为地方服务的现状
扬州地区高校正积极开拓思路努力为地方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和合作活动,但目前仍出现“一头热一头冷”、企业缺乏动力的现象。
例如:扬州大学把“立足地方、服务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大力实施“创新服务促进计划”,积极推行与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三个联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扬州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全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以及重点发展“三新”产业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调优专业布局这个中心,全面对接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规划建设商贸物流类、信息服务类、旅游服务类(含三把刀)、农林类、化工医药类、汽车类、机电类、电子电工类、纺织服装类、建筑类等“十大”专业群,切实做到全市重点产业均有专业对接。围绕全市“双创”、“三重”、“三新”和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纤纺织、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纺织服装、建筑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五项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百名农民上大学、千名农民出国门、万名农民进工厂、十万农民学技术、百万农民受教育。
虽然政府和学校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高校与地方合作,为地方服务,但目前真正深入合作的项目仍较少,缺少深度合作,合作多局限于理论层面。在深度服务地方建设层面的结合中,缺少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缺少政府部门强有力支持。
2.2 宏观政策迫切要求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2009年4月初,江苏省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校企联盟”行动的先期目标是:组织动员江苏境内120所高校、70家院所的主要学科(方向)及研发团队与省内2000家企业结对合作,引导10000多名科技人员与企业结队,通过学科团队与企业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学科服务农村、院校服务地方(园区)等多种形式,建成2000多个“校企联盟”,引导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
同时,扬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引领,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继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百名院士专家进百企”、“千家企业进百校”活动,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0项,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以上。研究制定与扬州八大产业相关的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计划。加强各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突出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
从以上宏观政策角度可看出,高校与地方合作、高校服务地方已成为大势所趋且在实施过程中应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3 服务地方是扬州地区高校的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为地方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和回报,才能得到公众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高校自身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扬州各高校均明确提出了积极与地方洽谈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使学校不仅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研究基地,而且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基地,同时为地方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又好又快地“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作出贡献。
3 扬州地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
3.1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
高校要转变“高校的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的观念,要强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研要立足地方经济主战场,不仅要有科研成果,还要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扬州地区高校应充分依托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具体讲:在专业调整上,应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放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归、扶新”的方式,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在科研合作上,应立足地方科研需求,特别要立足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积极与企业联姻,进行联合攻关,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例如: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本着“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注重与新科技(LED技术)、新产业(光伏产业)以及地方经济(扬州为全国八大光伏基地)结合,和二十多家知名企业(如:扬州华厦电子、扬州川奇光电、扬州晶石集团、扬州万方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既加强了教科研能力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
3.2 企业应树立与高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形式大多是高校部分学科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较少有真正是建立在产学研优势互补基础上、体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角度分析,多数企业由于长期关注市场,对校企合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战略分析,常常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陷入有“合”无“作”的现实状态,使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由于扬州地区的很多企业还处于高速成长期,尚未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科学管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企业逐步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就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科技和人才储备不足现象。因此,企业在发展之初就要树立与高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增强储备科技和人才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和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的信息平台和合作机制
高校人才荟萃,具有学科众多的知识优势,适合为地方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本地区提供技术革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这样,既避免了地方高校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能帮助地方解决问题,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在为地方建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高校也因此获得了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为科研提供了确实可靠的依据。
扬州市政府应积极主动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沟通机制,促进高校充分发挥在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但目前扬州地区高校和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高校难以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伙伴、科研成果的转让率低,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品化、产业化;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因此,政府应主导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例如:定期举行工作会商会议,专门研究所要解决的重要科技项目、人才需求方向和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做到早规划、早研究。目的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效集成三方优势,以提升科技、人才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例如:2010年6月组织的“2010年扬州市产学研合作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扬州40多家企业与扬州大学、环境资源职业学院、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6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应主导建立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因为高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分别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高校应积极寻找并及时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围绕校企利益结合点设立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实施方案.
[2]扬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3]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10).
[4]赵勤.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J].高校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