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突破旧的数学教学模式,作者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1.确定位教师角色,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1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以往的数学教学都是先复习旧知识,进而引入新课,进行讲—练一评—总结等环节,一定程度上虽然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了,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觉得数学的枯燥无味,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一个更高、更明确的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造适当的情景模式”的方式展开,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是教师费了力,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细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交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
1.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
一,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反之,教师如果板着一副生冷的面孔,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去摆布、指使学生,怎能使他们对该门功课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有趣的笑话、数学故事、趣味推理、数学乐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乘方”时,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乐在数学、体验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合作数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2.1教会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8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使他们能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并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有些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听课效果极为不好;第二,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三,预习中不理解有疑问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弄懂自己预习时不明白的知识点;第四,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能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2.3教会学生运用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能真正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之所在。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人新的学习背景中,使他们产生疑问,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诱发创新的意识,激活创新的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三根木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拿出来,三个一组,自由组合,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学生会得到多种答案,这些答案让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构成三角形的三边应满足什么条件?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新知。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可以让学先动手操作,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引导,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彻底让学生走进生活,搜集整理数据,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 单小燕.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1) .
2 印玉娟.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 数理化学习, 2009,(04) .
3 陈建平.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03) .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1.确定位教师角色,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1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以往的数学教学都是先复习旧知识,进而引入新课,进行讲—练一评—总结等环节,一定程度上虽然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了,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觉得数学的枯燥无味,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一个更高、更明确的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造适当的情景模式”的方式展开,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是教师费了力,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难学,产生厌学情绪。细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交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
1.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
一,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反之,教师如果板着一副生冷的面孔,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去摆布、指使学生,怎能使他们对该门功课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有趣的笑话、数学故事、趣味推理、数学乐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乘方”时,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乐在数学、体验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合作数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2.1教会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8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使他们能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并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有些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听课效果极为不好;第二,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三,预习中不理解有疑问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弄懂自己预习时不明白的知识点;第四,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能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2.3教会学生运用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能真正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之所在。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人新的学习背景中,使他们产生疑问,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诱发创新的意识,激活创新的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三根木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拿出来,三个一组,自由组合,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学生会得到多种答案,这些答案让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构成三角形的三边应满足什么条件?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新知。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可以让学先动手操作,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引导,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彻底让学生走进生活,搜集整理数据,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 单小燕.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1) .
2 印玉娟.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 数理化学习, 2009,(04) .
3 陈建平.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