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诗文阅读鉴赏答题三要领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考试中所占分值最高的作文题,或许还有少数考生颇有自信;但对于阅读鉴赏题,则可能是所有考生都感到头疼的,恐怕没有一个会说自己有绝对把握答对。通过考察,考生在解答阅读鉴赏题时导致失分的最常见的三个问题是:读不懂,审不清,不会答。第一属于能力问题,第二属于人为因素,第三则属于技巧问题。能力问题需要长期训练,但也绝非没有办法;至于人为原因和技巧问题,则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和提高。下面试以2011年高考江苏卷《捧与挖》为例说明解答阅读鉴赏题的三个要领。
  第一个要领是“读懂”,就是指读懂文本,有效的办法是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实质是先将文本化整为零,这样也便读懂了文本。
  《捧与挖》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对考生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文章先说中国人“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时有两种习惯的做法:“压”和“捧”,引出下文,重点谈“捧”。在谈“捧”时,先分析了人们“捧”的动机是“谋利”和“免害”,又重点抓住为“免害”而进行的“捧”,明确指出“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那么“捧”的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然后列举三例给予佐证,证明“捧”的危害。最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做法,收束全文。理清了这样的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便读懂了:作者通过三个例子证明对会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人不要“捧”而要“挖”,即不要讨好奉承而要打击批评。
  理清思路不仅是读懂文本的有效途径,而且高考中还经常直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实质是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如《捧与挖》后的第一道题就是: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1点1分,共4分)
  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可以抓住理清思路这一方法,而要读懂文章的局部,有时会显得更难一点。如文末提出的“挖”到底是何意,很多考生可能是受上文黄河河道一段写到的“不去增堤,却去挖底”的影响,大谈要“挖底”;又有很多考生可能受文末“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中“惰性”的影响,大谈不能懒惰而要勤劳。读不懂“挖”和“捧”是相对立的两种做法,是造成第17题得分很低的重要原因。
  《捧与挖》后的第三道题是: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1)“挖”是“自求多福”之道。(2)“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3)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1点2分,共6分)
  我认为阅卷组提供的这份参考答案欠妥。首先,前两点似乎是回答“提出的‘挖’”的深意,其实又好像在回答“提出‘挖’”的深意,但第三点则明显是在回答“提出‘挖’”的深意。其次,这三点答案都只是由文章最后一段抽取、概括出来的,并未结合全文进行概括。既然作者的观点是“不要捧而要挖”,则可知“挖”的做法应该是与“捧”的做法相对的,因此回答“挖”的深意必然要与上文谈“捧”的危害的三例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我认为此题答案应包含以下几点:(1) 对于贪婪者,不要迎合他,甚至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2) 对于廉洁者,不要恭维他,甚或腐化他;(3) 对于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4)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要自己解决问题;(5) 要打倒封建统治者。其中(1)(2)(3)和(4)(5)分别是由三个事例和结尾一段提炼概括而成。这种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可称为结合全文联系语境。
  另外,文中“他(指那个都督)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中的“绿林大学”很多考生不懂,而误以为那个都督是个大学生,从而影响到第16题的正确表述。这是由于不懂“绿林”这个典故而造成的。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等人率领农民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起义,号为“绿林兵”,后来常用“绿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兵或抢劫财物的人。文中的都督可能是指绍兴光复后入城的王金发。这种因知识的欠缺而带来的读不懂,在短期内是难以突破的,必须靠平时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
  第二个要领是“审清”,即审清题意。这应该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也应该是个常识,但几乎每次考试都有考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如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有部分同学不是概括论述思路而是概括文章大意,答非所问,造成人为失分。事实上,如果看清了题意,必然会按“首先”、“其次”、“再次”的程式去回答。即使拿不到满分,也绝不会4分全失。再如前面我所认为欠妥的第17题参考答案,也正是由于审题不清所造成的,命题者混淆了“提出的‘挖’”和“提出‘挖’”这二者的区别。
  第三个要领是“会答”。所谓会答,至少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要有得分意识,分点回答。如4分题一般要分两点回答,6分题一般分三点回答。但新高考阅卷办法要求考生答全要点。为应对这一调整,我们在回答4分题时最好不少于三点,因为评分标准很可能是: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而在回答6分题时最好要从四方面回答。会答的第二层意思是要规范答题,突出关键词。就现代文阅读鉴赏题而言,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摘抄原文词句,而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并进一步提升概括。
  如《捧与挖》后面的第二题: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对该题第一问,不少考生只是对例证材料进行概括而不作提升,答不到关键。比方说答“知县寿辰,给他送了金老鼠,他就想要金牛金象;都督被捧得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跟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河道愈壅愈高,一旦溃决,祸害就更大”。更严重的是,流于例子表面不作概括,便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因为不会规范解答第一问,又直接影响到第二问的解答,出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时间上的古今递进”、“从故事到事实的递进”、“由人到物的递进”等。
  [参考答案]后果:(1) 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2) 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3) 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1点2分,共6分)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2分)
  “读懂”、“审清”、“会答”这三个答题要领,不只适用于现代文阅读鉴赏题,同样适用于古诗鉴赏题,下举一例简要说明,考生可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和体会。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 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2.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3. 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
  【简析】读懂古诗要注意几点:1. 把古诗当文言文一样逐字逐句进行理解。2. 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3. 知人论世,如作者杜甫的生活年代、时代背景及一贯思想等。4. 千万不可放过诗后的“注”,如注意到本诗后面的注①和注③,便不难理解颈联上句为想象(虚写),下句为实写。审清题意在古诗鉴赏中特别重要,一定不能忽略题干的任何信息。如第1题中的“哪些”,第2题中的“颈联”,第3题中的“结合诗句”、“概括”、“哪些”等。会答,最主要体现在第2题,分析特色一定要按照“手法+说明+作用”的顺序规范答题,再有,分析颈联包括颔联的写作特色绝对不要答对偶,因为这是所有律诗所共同的要求而不能称为“特色”。
其他文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学的入主改写了诸暨有城无大学的历史,诸暨首次拥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诸暨人终于圆了大学梦。  B.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并不妨碍市场对其的关注力度,一只又一只王亚伟重仓股被市场挖掘。  C.小贩、排档主一见执法人员离开便从附近弄内鱼贯而出,顷刻间百米多长的人行道被占据得水泄不通。  D.利字当头的生意场其实时时处处都被人的情
期刊
观察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动向,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及价值导向。如果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消极、颓废甚至是不健康的,一定会影响考生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致使阅卷者“痛下杀手”,严重影响得分。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可不慎重对待。  【能力解说】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之一。“思想健康”,要求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
期刊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常感才思枯竭,一番搜肠刮肚仍是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大多为腹中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诚然,如今的高中生学业繁重,没有多少时间阅读课外读物,更谈不上有多少社会阅历,掌握的材料不多,情有可原。然而,同学们却身在“宝山”而不自知。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殊不知自家山中亦有奇珍。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无不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只要大家灵活运用,恰当处理,就可成为自己写作的绝好材料
期刊
文言文考查的第三个层级“分析综合”,除了上一讲讨论的“筛选文中的信息”外,还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我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心意思进行概括。题目考查的重点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而命题重点往往会落在一些细节上。  高考试题中概括分析题常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从文中归纳概括出四个选项,让我们找出错误的一项。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若不说明,下文均为2012
期刊
如果说第一轮复习主要抓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主要抓综合能力突破,那么第三轮复习的着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应用能力上。这个时候离高考还有50天左右,对高三学子来说,已经到了临考冲刺、准备“收网”的最后阶段。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如何在最后的冲刺中攻城掠地、稳操胜券?笔者提出如下备考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考试要求。熟悉试卷结构  高考考什么,就应该无条件地去复习
期刊
2012年各地高考试卷中把高考实用类文本作为选作类试题的有5套,2013年增加到7套,解答實用类文本试题除了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探究等语文能力角度进行外,还可以从内容角度人手。
期刊
【专业户的提出背景】  一、 海量素材,谁能过目不忘?新闻热点、科技前沿、名人传记、典型案例、经典作品……生活五彩缤纷,素材五花八门,海量信息眼前过,谁能记住那么多?作文需要鲜活素材,但因为时间、精力、兴趣的关系,我们能记住的鲜活素材其实很有限。怎么办?  二、 “文以载道”,道是有限的。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因为“圣贤之道”是有限的,所以,前些年考过的“诚信”,才会在20
期刊
思想深刻,是一个令很多考生望而生畏的字眼,然而,高考作文除了文通字顺的基本要求外,思想深度绝对是划分文章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思想深度是一道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鸿沟吗?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你的思想也可以深刻,你的作文也可以出类拔萃。  一、善于发掘出奇文  写作要使立意不同寻常,要使思想高人一等,首先需要作者掌握一种善于思考、善于钻探与善于发现的方法。  (一)小中求大  把典型的小事放到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
期刊
美国有家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赏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不少人都绞尽脑汁、提笔应征。结果有篇题为《三封电报》的小说获得了头奖: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