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在分析心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寓言杰作《白鲸》进行解读,从小说情节构建和创作意图两个角度分析集体无意识理论对其所刻画人物的影响,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尝试以此为视角诠释《白鲸》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人性野性自我实现美国精神
Abstract: Carl jung theory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alysis not on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also produced a great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the Herman Melville's fable masterpiece the white whale of reading, from plot constru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wo perspective o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ortray effects to help reader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Angle of view this interpretation "moby dick" of the deep connotation.
Key word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uman nature feral self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spirit
中圖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集体无意识理论起源于精神病研究领域,现如今已经在多个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的作用尤其显著。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的著作《白鲸》数十年来始终是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挖掘《白鲸》中隐含的集体无意识现象,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理解,并尝试以此为视角解读这一经典著作。
一、集体无意识在小说情节构建中的反映
《白鲸》主要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以实玛利在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捕鲸船上的航海经历。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为了复仇不顾一切地追捕白鲸莫比迪克,却最终与捕鲸船上除了以实玛利以外的所有船员一同葬身大海。受伤的白鲸则飞快逃脱并消失在大海深处。
集体无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船长亚哈对莫比迪克的疯狂追捕,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对亚哈的影响过程有两个表现形式,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导致了他覆灭的结局。
首先,亚哈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斗争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永不停息的矛盾的缩影。大自然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从而使得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从这个方面来讲,自然毫无疑问是丰饶与慷慨的。然而另一方面,自然也可以变得吝啬和残忍——她从不会主动赠与,人类在向自然获取生存必需品时除了索取与掠夺之外别无他法。因此,矛盾与共存成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这种抗争经过上百万年的累积沉淀,已经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代代传承的精神传统。在莫比迪克的故事中,人们强加于白鲸身上的是最为残忍和无理的对待。反之,莫比迪克则回报给人类最为激烈的反抗和最为险恶的报复。莫比迪克是大自然的守护神,而亚哈则是人类世界的君王(源自“亚哈”一名的含义)。这两者之间的冲撞在所难免,这场灾难的发生自始至终都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亚哈集体无意识中人与自然抗争精神的引导。
如果根植于亚哈集体无意识中的对自然的抗争精神是他与莫比迪克之间生死决斗的唯一诱因,那么他只是众多有些许胆量的平凡勇士之一。然而事实上,亚哈所特有的复杂心理状态决定了他永远都不会甘心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了此一生。一方面,船长亚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深受人类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他到达过食人族聚居的蛮荒之地并能够很好地适应荒野的环境。亚哈的人格表征中融合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特性——人类种族世代发展所积累的文明特质与人类祖先历经原始生存形态而保留至今的野性本质。这就为亚哈在后文情节发展中逐渐暴露集体无意识中的野性本质埋下了伏笔。而且,随着捕鲸航行的持续,大海广袤无垠为亚哈营造了一个完美的与世隔绝的处境,从而让他远离人类文明的中心,进一步为他个性中的人性与野性因素相互制约并达到平衡提供了机会。因此,船长亚哈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人类对抗自然的精神与复仇的野性本质是集体无意识影响亚哈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两个表现形式。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无意识是埋藏在人们心理活动较深层次的一种共同基础,所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均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荣格曾在他的自传《回忆·梦·思考》的开篇中提到:“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讲,猎杀莫比迪克也可看成是亚哈精神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在特定环境下所选择的一种自我实现方式。在追踪莫比迪克的航行中,亚哈的心理活动收到了集体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冲动驱使,最终导致其个体意识的逐渐丧失并一步步引发了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激烈碰撞。
二、集体无意识在小说创作意图中的反映
集体无意识如果以民族为单位,则主要表现为整个民族的主流精神风貌、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即以民族精神为主要表征。梅尔维尔的《白鲸》被称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其原因在于小说中反映出的集体无意识并不仅仅定位于整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经验传承,还特别立足于本土文化,将民族集体无意识以 “美国精神”的形式融入小说的创作意图中。
《白鲸》发表于1851年,正是“美国精神”在整个国家盛行的时期。在有条不紊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民族乐观主义几乎在美国所有行业内盛行。然而梅尔维尔却为小说设定了一个悲观的感情基调,并竭力渲染紧张、恐惧的气氛。小说中的大海永远是变幻莫测、冷酷凶险的,它充满着惊风骇浪,它有“鬼魂一样的白色海浪”,“它令这种异常的明朗天气也往往加入一种奇异的力量,这样的天气中,在那一抹温暖的海蓝色之下,有人说,那儿隐没着一股丑恶的势力。”而在这种拥有“寿衣的色彩”的海洋中孕育出的莫比迪克则在大海中肆意横行、凶残无比,被称为“海洋生活中的头号恶魔”。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叙述将大自然恶魔化,并塑造了莫比迪克作为自然与人类极端对立的象征,从而将船长亚哈的复仇心理逐渐推向高潮。
作为小说中美国精神的象征,以实玛利被设定为故事的讲述者,整个小说以他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之所以采用双主人公的模式构建情节,就是为了通过对比亚哈与以实玛利的人物发展历程及最终结局,表达作者基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美国精神的思想倾向。以实玛利与亚哈航行的初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探求与追寻,这正是作者秉承西方文学古老传统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受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作者也将美国精神中平等、人道、友爱的理想主义与注重实用价值、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用主义融合到小说的情节构建当中,并在以实玛利的人物发展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正是基于这个设定,以实玛利虽航行初衷与船长亚哈类似,但航行经历却与之大相径庭。首先,以实玛利没有沉迷于对白鲸的兴趣,他在结识了魁魁格后被这个“吃人的生番”友好纯洁和高尚无谓的品质深深感动,让他对人性的平等和友善产生了新的认识,进而对他消除了最初的偏见并成为了好朋友。而在之后的捕鲸航行中,以实玛利又通过与船员们的接触和交往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并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中对他们产生了人道主义关怀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再者,以实玛利在航行途中接触到了大量捕鲸行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作者借以实玛利的视角不仅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而且以十分科学严谨的方式对鲸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大篇幅介绍,并且对捕鲸作业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作者对于实用技术的重视可见一斑。小说虽然继承了“追寻”的传统主题,但也丝毫不掩饰其中人物对于金钱和利益的崇拜和追求。在航行开始后,船员们为了获利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鲸作业,甚至通过与异族人争抢猎物来牟利。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安排将美国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实用、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宗教预言的角度来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实玛利受其名字的预示而必定成为裴廓德号最终的幸存者,而以“以实玛利”为象征、理想式地自诩为“上帝的选民”的美国民族也必定会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拯救——这正是作者遵从民族集体无意识进行主旨构建的鲜明写照。
三、结论
榮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在分析心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席位,其在文学解读领域也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集体无意识在对个体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时的不可感知性,挖掘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成为分析该现象的一种可选方式。集体无意识在梅尔维尔《白鲸》的情节构建和写作意图中均有体现。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船长亚哈和以实玛利正是由于受到两种不同的集体无意识的驱使而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而从小说的主旨构建角度来看,两个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走向也影射出作者自身基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价值取向,这也为读者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 G. Jun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New York: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6.
[2]Marinelli, Lydia, Andreas Mayer A. Dreaming by the Book: Freu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New York: Other Press, 2003.
[3]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M]. 晓牧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4]王晓德. 美国文化与外交.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5]张嫣格. 无意识的自我实现——浅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大众文艺, 2010(20).
[6]张曦. 美国精神与民族寓言——《白鲸》主题的深层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1).
[7]胡梅仙. 集体无意识原型、个人写作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5).
[8]袁萍.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重庆与世界, 2011, 28(9)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人性野性自我实现美国精神
Abstract: Carl jung theory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alysis not on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also produced a great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the Herman Melville's fable masterpiece the white whale of reading, from plot constru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wo perspective o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ortray effects to help reader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Angle of view this interpretation "moby dick" of the deep connotation.
Key word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uman nature feral self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spirit
中圖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集体无意识理论起源于精神病研究领域,现如今已经在多个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的作用尤其显著。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的著作《白鲸》数十年来始终是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挖掘《白鲸》中隐含的集体无意识现象,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理解,并尝试以此为视角解读这一经典著作。
一、集体无意识在小说情节构建中的反映
《白鲸》主要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以实玛利在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捕鲸船上的航海经历。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为了复仇不顾一切地追捕白鲸莫比迪克,却最终与捕鲸船上除了以实玛利以外的所有船员一同葬身大海。受伤的白鲸则飞快逃脱并消失在大海深处。
集体无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船长亚哈对莫比迪克的疯狂追捕,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对亚哈的影响过程有两个表现形式,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导致了他覆灭的结局。
首先,亚哈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斗争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永不停息的矛盾的缩影。大自然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从而使得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从这个方面来讲,自然毫无疑问是丰饶与慷慨的。然而另一方面,自然也可以变得吝啬和残忍——她从不会主动赠与,人类在向自然获取生存必需品时除了索取与掠夺之外别无他法。因此,矛盾与共存成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这种抗争经过上百万年的累积沉淀,已经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代代传承的精神传统。在莫比迪克的故事中,人们强加于白鲸身上的是最为残忍和无理的对待。反之,莫比迪克则回报给人类最为激烈的反抗和最为险恶的报复。莫比迪克是大自然的守护神,而亚哈则是人类世界的君王(源自“亚哈”一名的含义)。这两者之间的冲撞在所难免,这场灾难的发生自始至终都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亚哈集体无意识中人与自然抗争精神的引导。
如果根植于亚哈集体无意识中的对自然的抗争精神是他与莫比迪克之间生死决斗的唯一诱因,那么他只是众多有些许胆量的平凡勇士之一。然而事实上,亚哈所特有的复杂心理状态决定了他永远都不会甘心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了此一生。一方面,船长亚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深受人类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他到达过食人族聚居的蛮荒之地并能够很好地适应荒野的环境。亚哈的人格表征中融合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特性——人类种族世代发展所积累的文明特质与人类祖先历经原始生存形态而保留至今的野性本质。这就为亚哈在后文情节发展中逐渐暴露集体无意识中的野性本质埋下了伏笔。而且,随着捕鲸航行的持续,大海广袤无垠为亚哈营造了一个完美的与世隔绝的处境,从而让他远离人类文明的中心,进一步为他个性中的人性与野性因素相互制约并达到平衡提供了机会。因此,船长亚哈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人类对抗自然的精神与复仇的野性本质是集体无意识影响亚哈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两个表现形式。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无意识是埋藏在人们心理活动较深层次的一种共同基础,所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均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荣格曾在他的自传《回忆·梦·思考》的开篇中提到:“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讲,猎杀莫比迪克也可看成是亚哈精神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在特定环境下所选择的一种自我实现方式。在追踪莫比迪克的航行中,亚哈的心理活动收到了集体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冲动驱使,最终导致其个体意识的逐渐丧失并一步步引发了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激烈碰撞。
二、集体无意识在小说创作意图中的反映
集体无意识如果以民族为单位,则主要表现为整个民族的主流精神风貌、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即以民族精神为主要表征。梅尔维尔的《白鲸》被称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其原因在于小说中反映出的集体无意识并不仅仅定位于整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经验传承,还特别立足于本土文化,将民族集体无意识以 “美国精神”的形式融入小说的创作意图中。
《白鲸》发表于1851年,正是“美国精神”在整个国家盛行的时期。在有条不紊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民族乐观主义几乎在美国所有行业内盛行。然而梅尔维尔却为小说设定了一个悲观的感情基调,并竭力渲染紧张、恐惧的气氛。小说中的大海永远是变幻莫测、冷酷凶险的,它充满着惊风骇浪,它有“鬼魂一样的白色海浪”,“它令这种异常的明朗天气也往往加入一种奇异的力量,这样的天气中,在那一抹温暖的海蓝色之下,有人说,那儿隐没着一股丑恶的势力。”而在这种拥有“寿衣的色彩”的海洋中孕育出的莫比迪克则在大海中肆意横行、凶残无比,被称为“海洋生活中的头号恶魔”。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叙述将大自然恶魔化,并塑造了莫比迪克作为自然与人类极端对立的象征,从而将船长亚哈的复仇心理逐渐推向高潮。
作为小说中美国精神的象征,以实玛利被设定为故事的讲述者,整个小说以他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之所以采用双主人公的模式构建情节,就是为了通过对比亚哈与以实玛利的人物发展历程及最终结局,表达作者基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美国精神的思想倾向。以实玛利与亚哈航行的初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探求与追寻,这正是作者秉承西方文学古老传统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受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作者也将美国精神中平等、人道、友爱的理想主义与注重实用价值、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用主义融合到小说的情节构建当中,并在以实玛利的人物发展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正是基于这个设定,以实玛利虽航行初衷与船长亚哈类似,但航行经历却与之大相径庭。首先,以实玛利没有沉迷于对白鲸的兴趣,他在结识了魁魁格后被这个“吃人的生番”友好纯洁和高尚无谓的品质深深感动,让他对人性的平等和友善产生了新的认识,进而对他消除了最初的偏见并成为了好朋友。而在之后的捕鲸航行中,以实玛利又通过与船员们的接触和交往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并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中对他们产生了人道主义关怀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再者,以实玛利在航行途中接触到了大量捕鲸行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作者借以实玛利的视角不仅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而且以十分科学严谨的方式对鲸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大篇幅介绍,并且对捕鲸作业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作者对于实用技术的重视可见一斑。小说虽然继承了“追寻”的传统主题,但也丝毫不掩饰其中人物对于金钱和利益的崇拜和追求。在航行开始后,船员们为了获利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鲸作业,甚至通过与异族人争抢猎物来牟利。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安排将美国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实用、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宗教预言的角度来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实玛利受其名字的预示而必定成为裴廓德号最终的幸存者,而以“以实玛利”为象征、理想式地自诩为“上帝的选民”的美国民族也必定会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拯救——这正是作者遵从民族集体无意识进行主旨构建的鲜明写照。
三、结论
榮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在分析心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席位,其在文学解读领域也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集体无意识在对个体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时的不可感知性,挖掘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成为分析该现象的一种可选方式。集体无意识在梅尔维尔《白鲸》的情节构建和写作意图中均有体现。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船长亚哈和以实玛利正是由于受到两种不同的集体无意识的驱使而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而从小说的主旨构建角度来看,两个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走向也影射出作者自身基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价值取向,这也为读者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 G. Jun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New York: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6.
[2]Marinelli, Lydia, Andreas Mayer A. Dreaming by the Book: Freu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New York: Other Press, 2003.
[3]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M]. 晓牧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4]王晓德. 美国文化与外交.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5]张嫣格. 无意识的自我实现——浅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大众文艺, 2010(20).
[6]张曦. 美国精神与民族寓言——《白鲸》主题的深层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1).
[7]胡梅仙. 集体无意识原型、个人写作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5).
[8]袁萍. 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重庆与世界, 2011,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