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既要纵向整理所学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又要横向沟通各种知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面,笔者以应用题为例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注意辨析易混的题型结构
一些题型结构相似的题目,组织在一起进行辨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区别它们,排除相互间的干扰,提高判断能力。
例1: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少。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例2: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多。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这两题只相差一个字,但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比乙仓库少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少;比乙仓库多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多。前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后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和是多少的应用题。它们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内在联系,都是已知比较量与比较量相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但相应分率是不同的。
例3: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例4: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还剩多少千克?
这两题题型结构相似,都是知总量求部分量。但3题中的“用去千克”是具体的数量,而4题中的“用去”是分率。抓住“千克”与“”的差别,辩析对比具体数量与分率的不同意义,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二、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不同的解题途径,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例1:两个城市相距82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甲速度是乙速度的。相遇时两列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分率转化为比:“甲速度是乙速度的”可以看作甲速度与乙速度的比是9:7,这样就是已知两部分量的比和总量而求部分量,可以按比例分配解。
例2:甲加工组与乙加工组的人数比是5:3,从甲组调14人到乙组,现在甲组与乙组的人数之比是1:2。两组共有多少人?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已知甲人数与乙人数的比是5:3可以看作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又甲组调14人到乙组后,甲组与乙组的人数比为1:2,也就是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14人对应分数是(-),就能求出总人数。接着,再算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就不难了。
三、注意一题多解训练
除了对知识进行纵向整理外,还必须注意知识的横向沟通。
例1: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85千克。这样计算,用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归一解法分析:由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85千克面粉,可以求出每千克小麦可以磨出0.85千克面粉,或磨一千克面粉需要几千克小麦,进而可以求得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算式:0.085÷0.1×40或40÷(0.1÷0.085)
倍比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量不变,所以40吨小麦是100千克小麦的几倍,那么40吨小麦的出粉量也是100千克小麦出粉量的几倍。
算式:0.085×(40÷0.1)
正比例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率一定,所以面粉的重量与小麦的重量成正比例。可设磨出面粉为x吨。
算式:
分数问题解法分析:先求出小麦的出粉率,再求40吨小麦可磨面粉几吨。
算式:
用这四种解法来解同一个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全面、完整地掌握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四、注意揭示变式题的解题规律
精心设计一些形异实同的变式综合题进行分析,揭示它们的解题规律,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1: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了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例2: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到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减小了”与“减小到”虽然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通过这样的变式题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3: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要3天,乙单独做要4天,两个一起干,完成时甲比乙多做了24个。求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例4: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3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4小时,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两组题表达方式不同,但解法有其共同的规律,都要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这是不变的。第3题要找到“甲比乙多做24个”的对应分率,这就要先算出两个合干的时间1÷(+)=天, 24个的对应分率为。第4题要找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的对应率是,最后根据分数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解。
总之,复习时只要把数学知识通过串珠成线、织线成网、纵横交叉,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就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复习更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注意辨析易混的题型结构
一些题型结构相似的题目,组织在一起进行辨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区别它们,排除相互间的干扰,提高判断能力。
例1: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少。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例2: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多。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这两题只相差一个字,但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比乙仓库少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少;比乙仓库多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多。前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后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和是多少的应用题。它们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内在联系,都是已知比较量与比较量相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但相应分率是不同的。
例3: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例4: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还剩多少千克?
这两题题型结构相似,都是知总量求部分量。但3题中的“用去千克”是具体的数量,而4题中的“用去”是分率。抓住“千克”与“”的差别,辩析对比具体数量与分率的不同意义,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二、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不同的解题途径,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例1:两个城市相距82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甲速度是乙速度的。相遇时两列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分率转化为比:“甲速度是乙速度的”可以看作甲速度与乙速度的比是9:7,这样就是已知两部分量的比和总量而求部分量,可以按比例分配解。
例2:甲加工组与乙加工组的人数比是5:3,从甲组调14人到乙组,现在甲组与乙组的人数之比是1:2。两组共有多少人?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已知甲人数与乙人数的比是5:3可以看作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又甲组调14人到乙组后,甲组与乙组的人数比为1:2,也就是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14人对应分数是(-),就能求出总人数。接着,再算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就不难了。
三、注意一题多解训练
除了对知识进行纵向整理外,还必须注意知识的横向沟通。
例1: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85千克。这样计算,用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归一解法分析:由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85千克面粉,可以求出每千克小麦可以磨出0.85千克面粉,或磨一千克面粉需要几千克小麦,进而可以求得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算式:0.085÷0.1×40或40÷(0.1÷0.085)
倍比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量不变,所以40吨小麦是100千克小麦的几倍,那么40吨小麦的出粉量也是100千克小麦出粉量的几倍。
算式:0.085×(40÷0.1)
正比例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率一定,所以面粉的重量与小麦的重量成正比例。可设磨出面粉为x吨。
算式:
分数问题解法分析:先求出小麦的出粉率,再求40吨小麦可磨面粉几吨。
算式:
用这四种解法来解同一个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全面、完整地掌握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四、注意揭示变式题的解题规律
精心设计一些形异实同的变式综合题进行分析,揭示它们的解题规律,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1: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了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例2: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到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减小了”与“减小到”虽然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通过这样的变式题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3: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要3天,乙单独做要4天,两个一起干,完成时甲比乙多做了24个。求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例4: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3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4小时,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两组题表达方式不同,但解法有其共同的规律,都要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这是不变的。第3题要找到“甲比乙多做24个”的对应分率,这就要先算出两个合干的时间1÷(+)=天, 24个的对应分率为。第4题要找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的对应率是,最后根据分数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解。
总之,复习时只要把数学知识通过串珠成线、织线成网、纵横交叉,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就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复习更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