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体会与方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既要纵向整理所学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又要横向沟通各种知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面,笔者以应用题为例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注意辨析易混的题型结构
  
  一些题型结构相似的题目,组织在一起进行辨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区别它们,排除相互间的干扰,提高判断能力。
  例1: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少。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例2:甲仓库有存粮1200千克,比乙仓库的存粮多。乙仓库有存粮多少千克?
  这两题只相差一个字,但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比乙仓库少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少;比乙仓库多是表示甲仓库的存粮多。前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后者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和是多少的应用题。它们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内在联系,都是已知比较量与比较量相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但相应分率是不同的。
  例3: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例4:有一筐苹果重24千克,用去,还剩多少千克?
  这两题题型结构相似,都是知总量求部分量。但3题中的“用去千克”是具体的数量,而4题中的“用去”是分率。抓住“千克”与“”的差别,辩析对比具体数量与分率的不同意义,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二、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不同的解题途径,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例1:两个城市相距82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甲速度是乙速度的。相遇时两列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分率转化为比:“甲速度是乙速度的”可以看作甲速度与乙速度的比是9:7,这样就是已知两部分量的比和总量而求部分量,可以按比例分配解。
  例2:甲加工组与乙加工组的人数比是5:3,从甲组调14人到乙组,现在甲组与乙组的人数之比是1:2。两组共有多少人?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已知甲人数与乙人数的比是5:3可以看作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又甲组调14人到乙组后,甲组与乙组的人数比为1:2,也就是甲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乙组人数占总人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14人对应分数是(-),就能求出总人数。接着,再算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就不难了。
  
  三、注意一题多解训练
  
  除了对知识进行纵向整理外,还必须注意知识的横向沟通。
  例1: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面粉85千克。这样计算,用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归一解法分析:由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85千克面粉,可以求出每千克小麦可以磨出0.85千克面粉,或磨一千克面粉需要几千克小麦,进而可以求得40吨小麦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算式:0.085÷0.1×40或40÷(0.1÷0.085)
  倍比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量不变,所以40吨小麦是100千克小麦的几倍,那么40吨小麦的出粉量也是100千克小麦出粉量的几倍。
  算式:0.085×(40÷0.1)
  正比例解法分析:因为每千克小麦的出粉率一定,所以面粉的重量与小麦的重量成正比例。可设磨出面粉为x吨。
  算式:
  分数问题解法分析:先求出小麦的出粉率,再求40吨小麦可磨面粉几吨。
  算式:
  用这四种解法来解同一个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全面、完整地掌握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四、注意揭示变式题的解题规律
  
  精心设计一些形异实同的变式综合题进行分析,揭示它们的解题规律,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1: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了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例2:某厂生产一种农具,原来每件成本要183元,现在每件成本减少到97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减小了”与“减小到”虽然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通过这样的变式题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3: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要3天,乙单独做要4天,两个一起干,完成时甲比乙多做了24个。求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例4: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3小时,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4小时,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两组题表达方式不同,但解法有其共同的规律,都要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这是不变的。第3题要找到“甲比乙多做24个”的对应分率,这就要先算出两个合干的时间1÷(+)=天, 24个的对应分率为。第4题要找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24千米”的对应率是,最后根据分数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解。
  总之,复习时只要把数学知识通过串珠成线、织线成网、纵横交叉,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就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复习更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阐述是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可见,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优秀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刚入学的儿童,语言普遍不够规范:有的口齿不清、奶声奶气;有的支支吾吾、说不完整;有的颠三倒四、没有条理。那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大胆尝试。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产生了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  新课程重
期刊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要扎实实践,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与看法,特别要鼓励与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质疑是求异的开始,学生的创见往往是在与多数人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这是一种敢于求异的精
期刊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地处洞庭湖畔、王茆山脚下、岳阳城东城乡结合处。学校分两个校区,总部设在奇家岭,分部设在长岭头,全校师生近3000人。由于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十三中一班人马抓住机遇,齐心协力,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学校坚持以“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依法治校”的综治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
期刊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中规定:“初中生每年作文量不得少于十四次,其它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农村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的不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将“其它练笔”这一部分也安排到课堂作文中来完成,如此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这样作文评改量较大,对于学生的每份作文,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作文评改该如何进行呢?    一、教师全评    全评学生作文,可在作
期刊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要克服题海战术,强化解题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解题的规范。  解题的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解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    一、审题规范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
期刊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一、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若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何为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是指用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期刊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汹涌而至。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    一、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习题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习题教学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题
期刊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开设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讲解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因此,实验课的开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开展实验课的一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原因,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