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典型区域,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因此,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打造城市水系和滨水地带,使其既延续景观生态过程,反映城市独特的个性,又符合现代人居生活空间的要求,是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难点所在。
[关键词]:生态水岸 ;节约型 ;滨水景观 ; 可持续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对景观尺度和艺术化的盲目追求,使得景观资源消耗不断增加,高能耗材料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碳排放,严重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失衡。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节约型材料对减少资源消耗的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节约型生态滨水景观的设计对于应对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下对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研究中从传统滨水景观中汲取新的设计思想,从节能、生态、经济等方面考虑滨水生态景观的设计方式,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探讨节约型社会下滨水景观中的应用和可行性实践方法。
1、背景与现状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数量的城市还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社会的核心最终落脚在节能和生态低碳的环境上,对于现代各大城市的发展而言,如何构筑节约型城市滨水景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能和生态低碳,反映到景观设计上,主要应体现在资源的节约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具体思路如下:
1.1低碳、环保理念与生态设计相结合
生态持续景观设计应该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过程必须尊重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
整体最优从全局着眼,对水系进行整体的组织和设计。对于各种功能类型和布局也都要站在整个水域生态的全局角度来进行,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利益,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水系生态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设计中的生态自然功能的顺利完成。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推行设计的文脉承继,就是要在景观设计时,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尽可能利用本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理特征。
1.2注重滨水景观形象功能与审美系统梳
梳理物质形态滨水景观视觉形象的功能,可以对自然、人工和人文的不同体系做艺术的梳理 ,自然体系包括山水树石、花草禽畜等;人工体系主要指的是建构筑物、交通工具活动景观和市政设施等;人文体系则主要指的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行为、迹象,包括市民行为、民风习俗等。
分析意识形态下滨水景观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则需要考虑到景观使用者们的各种复杂情况,分別加以考虑。如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的人群,对景观的审美要求和感受不同,这也正是设计的难度所在。
2、滨水景观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滨水设计生态系统失衡
现阶段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退化,水是生态滨水景观的最主要的元素,是构成良好的滨水景观的前提。我国城市较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滨水景观的生态效益,当前的滨水设计由过去的自然土石变成了混凝土,破坏动植物的生态廊道。原有的绿化空间变成了硬质铺装和道路,把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掩埋。把水道改成暗渠,自然的河流被水泥包围,使滨水景观缺乏生态功能。
2.2滨水开发盲目性,人文内涵缺失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2.3 滨水设计形式单一,硬地率偏高,亲水性不足
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出于防洪的功能要求,设计中对曲流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堰、改道等。这样的设计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造成了工程建设的沉重负担,还把市民生活与水体隔离开来,严重破坏了滨水的自然生长环境。
3、解决滨水生态景观问题的方法研究
3.1 进行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生物多样,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
3.2 创造公共的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
3.3 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其关键在于协调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
4、 结语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中可巧妙地结合自然,利用本土材料将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
生态滨水设计和实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又需其相互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它重视人类在改造人居环境过程中和自然的互动,让人类知道利用自然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然,所以这种互动必须建立在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在建设实践中应巧妙地结合自然、利用好现有资源、本着节约、节能、环保的原则打造出适合人居且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因此,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应力争寻找一条更适合节约型社会下生态滨水景观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滨谊,周江,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4 (3): 49—52.
[3]贺勇,王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方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6 (3): 20—21.
[4]俞孔坚.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一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4,03一05.
[5]简天左.“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83-85
[关键词]:生态水岸 ;节约型 ;滨水景观 ; 可持续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对景观尺度和艺术化的盲目追求,使得景观资源消耗不断增加,高能耗材料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碳排放,严重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失衡。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节约型材料对减少资源消耗的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节约型生态滨水景观的设计对于应对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下对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研究中从传统滨水景观中汲取新的设计思想,从节能、生态、经济等方面考虑滨水生态景观的设计方式,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探讨节约型社会下滨水景观中的应用和可行性实践方法。
1、背景与现状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数量的城市还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社会的核心最终落脚在节能和生态低碳的环境上,对于现代各大城市的发展而言,如何构筑节约型城市滨水景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能和生态低碳,反映到景观设计上,主要应体现在资源的节约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具体思路如下:
1.1低碳、环保理念与生态设计相结合
生态持续景观设计应该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过程必须尊重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
整体最优从全局着眼,对水系进行整体的组织和设计。对于各种功能类型和布局也都要站在整个水域生态的全局角度来进行,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利益,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水系生态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设计中的生态自然功能的顺利完成。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推行设计的文脉承继,就是要在景观设计时,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尽可能利用本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理特征。
1.2注重滨水景观形象功能与审美系统梳
梳理物质形态滨水景观视觉形象的功能,可以对自然、人工和人文的不同体系做艺术的梳理 ,自然体系包括山水树石、花草禽畜等;人工体系主要指的是建构筑物、交通工具活动景观和市政设施等;人文体系则主要指的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行为、迹象,包括市民行为、民风习俗等。
分析意识形态下滨水景观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则需要考虑到景观使用者们的各种复杂情况,分別加以考虑。如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的人群,对景观的审美要求和感受不同,这也正是设计的难度所在。
2、滨水景观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滨水设计生态系统失衡
现阶段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退化,水是生态滨水景观的最主要的元素,是构成良好的滨水景观的前提。我国城市较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滨水景观的生态效益,当前的滨水设计由过去的自然土石变成了混凝土,破坏动植物的生态廊道。原有的绿化空间变成了硬质铺装和道路,把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掩埋。把水道改成暗渠,自然的河流被水泥包围,使滨水景观缺乏生态功能。
2.2滨水开发盲目性,人文内涵缺失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2.3 滨水设计形式单一,硬地率偏高,亲水性不足
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出于防洪的功能要求,设计中对曲流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堰、改道等。这样的设计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造成了工程建设的沉重负担,还把市民生活与水体隔离开来,严重破坏了滨水的自然生长环境。
3、解决滨水生态景观问题的方法研究
3.1 进行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生物多样,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
3.2 创造公共的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
3.3 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其关键在于协调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
4、 结语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中可巧妙地结合自然,利用本土材料将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
生态滨水设计和实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又需其相互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它重视人类在改造人居环境过程中和自然的互动,让人类知道利用自然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然,所以这种互动必须建立在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在建设实践中应巧妙地结合自然、利用好现有资源、本着节约、节能、环保的原则打造出适合人居且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因此,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应力争寻找一条更适合节约型社会下生态滨水景观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滨谊,周江,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4 (3): 49—52.
[3]贺勇,王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方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6 (3): 20—21.
[4]俞孔坚.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一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4,03一05.
[5]简天左.“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