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专栏,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一个社会化视频制作案例:《从前有个X》。
这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网剧项目,计划做1000集,每集1分钟,如果每天更新1次,几乎可以更新3年之久,想想2018年,奥巴马都不是总统了,可这个网剧还在上演,难免有些小激动呢。自从我转型做导演以来,已经拍了100多条片儿,但几乎都是客户定制的各种微电影、病毒视频,大多数玩得也很嗨,但终归被缚着手脚,舞且舞着,姿势就没那么优雅了。这个网剧不同,它完全是自己研发、自己制作、自己找渠道传播的,不受制于任何资本方,套用《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口头禅,一个字:自由!
我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多次强调过,技术是有伦理属性的:工业的伦理是集权,而互联网的伦理是自由。电影是工业品,因此是集权的生成物;社会化视频是互联网情景中的产物,因此必须在自由的土壤中才得以生发。如果摆脱不了资本的宰制,视频也还是视频(更多表征为一种媒介技术,与印刷技术之于出版无异),但“社会化”三个字就会大打折扣。权力与社会亘古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前者是单中心的,是凝聚的,是审美的;后者则是多中心、甚至扁平的,是流溢的,是符号化的。作为一个社会化视频的鼓吹者,必须同时毫无保留地拥抱社会,尽管它与我们长期浸淫其中的剧场、教堂、学院气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社会化基因,必须先行瓦解自身的精英理想,上山下乡,到群众中去,到贫下中农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视频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是一种工农艺术,贫困、质朴而直接,反对隐喻,反对技术以及资本宰制。早期工农电影,应当可以作为社会化视频表意实践的技术源泉。传统舞台艺术、说唱以及游吟根脉,也许会在社会化视频场域中复活,因为它们是农业时代的残余,因而具有某种自由基因,只不过在工业、技术与资本的联合宰制下,日渐沉睡而已。隔代遗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大层面,这都是一项基本规律,“拨乱反正”也是这个意思。
絮叨这么多,只为阐明一点:视频只是一项媒介技术,而社会才是一种价值。该价值与自由同构。社会化视频,是VIDEO,更是SOCIAL。不再赘言。
《从前有个X》,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路,才开始立项并进行制作的。X,音chā,一声,可以任意组词为傻X、牛X等等。这个X,与《万万没想到》中的王大锤不同,并不是屌丝的代表,而是一种古老荒诞精神的传承者。在任何情景下,他都是一个局外人,面目模糊不清,毫无存在感,跟网络中的无名ID一样。唯一可以识别的人格特征是:喜欢钱。他生命中唯一的一次闪光,是与某个大人物的偶遇,然而,正因这样的偶遇,“从前有个X,后来他死了”。每集1分钟,就是X由一个无名小辈登上舞台然后猝然而死的历程,如昙花一现。如果该剧有个副标题,可以叫做“1000种作死的办法”,是的,X每次都是自找死,而不是像英雄人物一样被卷入某种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中。X是一个笑话,却无法搏得阿Q、孔乙己式的普遍同情与同理自省;发生在X身上的事儿,绝无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他只是一个笑话。我的意思你也许明白,X不是你我的镜像。
听听X的故事吧。从前有个X,有一天,他下山来卖铁。他找到铁匠洪七公。洪七公时任丐帮帮主,因为帮众常遭狂犬袭击,木制打狗棒难以御敌,七公想把所有打狗木棒升级为打狗铁棒,奈何盐铁专营,原料问题一直未能解决。X领着七公,翻山越岭,历时六十九日,来到长安。X指着铁路说:就这两条,从长安到波斯,你开个价!于是,他被七公一棒打死了。这是第一集。
从前有个X,是个掮客,有一天,他找到天使,想将一尊“粮食放大神器”卖给他。当时连年蝗灾,颗粒无收,天使奉命下凡拯救黎庶,苦于毫无对策。X领着天使,来到宝鸡,指着一台手摇爆米花机对天使说:这就是粮食放大器,可放大任何粮食,用于解决饥荒,再好不过。于是,他被天使弄死了。这是第二集。
等,等,等,等。X就是这样一个自寻死的奇葩。但是,他骨子里的确有一种我们久违了的天真精神。在真相面前,他是那个戳破皇帝新衣谎言的小孩;在无趣的现实秩序面前,他是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不合时宜者。当他一遍又一遍地自寻死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理想的力量。“从前有个X,后来他死了”,我们想用这个句式的不断重复,来昭示一种理想主义的无奈处境——尽管这种理想主义,往往是以极其卑微的姿态出现的。
回到社会化视频的制作理路上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抹平人物,我们采用了剪影拍摄手法。看到样片后,好多朋友说:你们的动画做得不错啊!窃喜不已,实拍效果被误认为动画,证明我们在抹平人物层面做得不错。X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反人格的,与卡夫卡小说中的K,同理。如果仔细检视一下《从前有个X》,它显然是我在《社会化视频的制作原理》中提及的“互文性”“社会性”“扁平性”三大原理的产物。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有个X》是一种高冷的社会化视频,这与《万万没想到》《暴走漫画》等低骚路线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在拓展社会化视频的类型方面,想玩点不一样的东西,而不仅仅局限于充斥各大视频门户的搞笑类型。电影的类型化业已成熟,社会化视频的类型化才刚刚开始——如果完不成类型化,则无法给观众提供适当的观看期待,评价系统就会陷入紊乱。在此呼吁社会化视频的同行们,与我们一起完成类型化这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否则,社会化视频只会被永久性地贴上搞笑视频、病毒视频的标签,让我们创作者的路越走越窄。
当手机取代PC,成为最主流的终端时,社会化视频的魔力,才会冲开封印,席卷每个人。无视频,不表达,这一天为时不远,让我们拭目以待。而《从前有个X》,正是迎接这一时代的号角,因为我们更懂手机观看的习惯,更懂社会化,更懂视频,更懂正在崛起的主流网民——他们,不是靠挠痒痒就可以发笑的;伴随本山大叔的谢幕,主导社会化视频制作界的东北二人转势力,可以休矣!
这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网剧项目,计划做1000集,每集1分钟,如果每天更新1次,几乎可以更新3年之久,想想2018年,奥巴马都不是总统了,可这个网剧还在上演,难免有些小激动呢。自从我转型做导演以来,已经拍了100多条片儿,但几乎都是客户定制的各种微电影、病毒视频,大多数玩得也很嗨,但终归被缚着手脚,舞且舞着,姿势就没那么优雅了。这个网剧不同,它完全是自己研发、自己制作、自己找渠道传播的,不受制于任何资本方,套用《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口头禅,一个字:自由!
我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多次强调过,技术是有伦理属性的:工业的伦理是集权,而互联网的伦理是自由。电影是工业品,因此是集权的生成物;社会化视频是互联网情景中的产物,因此必须在自由的土壤中才得以生发。如果摆脱不了资本的宰制,视频也还是视频(更多表征为一种媒介技术,与印刷技术之于出版无异),但“社会化”三个字就会大打折扣。权力与社会亘古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前者是单中心的,是凝聚的,是审美的;后者则是多中心、甚至扁平的,是流溢的,是符号化的。作为一个社会化视频的鼓吹者,必须同时毫无保留地拥抱社会,尽管它与我们长期浸淫其中的剧场、教堂、学院气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社会化基因,必须先行瓦解自身的精英理想,上山下乡,到群众中去,到贫下中农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视频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是一种工农艺术,贫困、质朴而直接,反对隐喻,反对技术以及资本宰制。早期工农电影,应当可以作为社会化视频表意实践的技术源泉。传统舞台艺术、说唱以及游吟根脉,也许会在社会化视频场域中复活,因为它们是农业时代的残余,因而具有某种自由基因,只不过在工业、技术与资本的联合宰制下,日渐沉睡而已。隔代遗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大层面,这都是一项基本规律,“拨乱反正”也是这个意思。
絮叨这么多,只为阐明一点:视频只是一项媒介技术,而社会才是一种价值。该价值与自由同构。社会化视频,是VIDEO,更是SOCIAL。不再赘言。
《从前有个X》,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路,才开始立项并进行制作的。X,音chā,一声,可以任意组词为傻X、牛X等等。这个X,与《万万没想到》中的王大锤不同,并不是屌丝的代表,而是一种古老荒诞精神的传承者。在任何情景下,他都是一个局外人,面目模糊不清,毫无存在感,跟网络中的无名ID一样。唯一可以识别的人格特征是:喜欢钱。他生命中唯一的一次闪光,是与某个大人物的偶遇,然而,正因这样的偶遇,“从前有个X,后来他死了”。每集1分钟,就是X由一个无名小辈登上舞台然后猝然而死的历程,如昙花一现。如果该剧有个副标题,可以叫做“1000种作死的办法”,是的,X每次都是自找死,而不是像英雄人物一样被卷入某种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中。X是一个笑话,却无法搏得阿Q、孔乙己式的普遍同情与同理自省;发生在X身上的事儿,绝无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他只是一个笑话。我的意思你也许明白,X不是你我的镜像。
听听X的故事吧。从前有个X,有一天,他下山来卖铁。他找到铁匠洪七公。洪七公时任丐帮帮主,因为帮众常遭狂犬袭击,木制打狗棒难以御敌,七公想把所有打狗木棒升级为打狗铁棒,奈何盐铁专营,原料问题一直未能解决。X领着七公,翻山越岭,历时六十九日,来到长安。X指着铁路说:就这两条,从长安到波斯,你开个价!于是,他被七公一棒打死了。这是第一集。
从前有个X,是个掮客,有一天,他找到天使,想将一尊“粮食放大神器”卖给他。当时连年蝗灾,颗粒无收,天使奉命下凡拯救黎庶,苦于毫无对策。X领着天使,来到宝鸡,指着一台手摇爆米花机对天使说:这就是粮食放大器,可放大任何粮食,用于解决饥荒,再好不过。于是,他被天使弄死了。这是第二集。
等,等,等,等。X就是这样一个自寻死的奇葩。但是,他骨子里的确有一种我们久违了的天真精神。在真相面前,他是那个戳破皇帝新衣谎言的小孩;在无趣的现实秩序面前,他是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不合时宜者。当他一遍又一遍地自寻死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理想的力量。“从前有个X,后来他死了”,我们想用这个句式的不断重复,来昭示一种理想主义的无奈处境——尽管这种理想主义,往往是以极其卑微的姿态出现的。
回到社会化视频的制作理路上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抹平人物,我们采用了剪影拍摄手法。看到样片后,好多朋友说:你们的动画做得不错啊!窃喜不已,实拍效果被误认为动画,证明我们在抹平人物层面做得不错。X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反人格的,与卡夫卡小说中的K,同理。如果仔细检视一下《从前有个X》,它显然是我在《社会化视频的制作原理》中提及的“互文性”“社会性”“扁平性”三大原理的产物。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有个X》是一种高冷的社会化视频,这与《万万没想到》《暴走漫画》等低骚路线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在拓展社会化视频的类型方面,想玩点不一样的东西,而不仅仅局限于充斥各大视频门户的搞笑类型。电影的类型化业已成熟,社会化视频的类型化才刚刚开始——如果完不成类型化,则无法给观众提供适当的观看期待,评价系统就会陷入紊乱。在此呼吁社会化视频的同行们,与我们一起完成类型化这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否则,社会化视频只会被永久性地贴上搞笑视频、病毒视频的标签,让我们创作者的路越走越窄。
当手机取代PC,成为最主流的终端时,社会化视频的魔力,才会冲开封印,席卷每个人。无视频,不表达,这一天为时不远,让我们拭目以待。而《从前有个X》,正是迎接这一时代的号角,因为我们更懂手机观看的习惯,更懂社会化,更懂视频,更懂正在崛起的主流网民——他们,不是靠挠痒痒就可以发笑的;伴随本山大叔的谢幕,主导社会化视频制作界的东北二人转势力,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