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

来源 :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并非单个的行动者,而是依附特定网络联系而存在的某种实体.行动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为物,它们平等地在集合的连锁效应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网络则是指诸多行动者可以依附的关系场域,它具有变化以及扩展的作用,从而将诸多人与非人的行动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异质纷陈的联合形式.行动者网络以人与非人的行动者之间的交织缠绕和相互依存为前提,近年来在物的理论、自我以及文本与阐释的本体论等相关文学批评领域引起广泛共识.从科学领域发展而来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势必对科技时代、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产生颇为有益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鲁迅与殷夫在1929年因翻译裴多菲而结缘,裴多菲作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密友,既成为他们了解彼此的中介,也为后人读解两代革命青年的异同提供了参照.裴多菲由"感应"到"行动"的精神特质,不仅对应了鲁迅"摩罗诗学"中的核心观念,也与殷夫在《孩儿塔》里表现出的抒情机制高度相似.辛亥革命是鲁迅革命经验的起点,裴多菲式的撒旦诗人神话构成了鲁迅身上挥之不去的"鬼气"的来源.以殷夫为代表的"大革命一代"则以大革命为全新的意识起点,转变前的情感积累同时培养了一种裴多菲式的革命悟性,为意识形态批判准备好了可供否定的对立面.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了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关于三封信件的叙述,讨论这些叙述如何呈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并贯穿起小说的核心情节,以此为基础理解小说叙述所包含的对人类语言文学的隐喻及反思.如果说小说中爱玛的信显示出用语言模仿他人和自欺的性质,他的情人罗道耳弗的信则隐喻着操纵语言欺骗他人的性质;卢欧老爹的信更为复杂,它虽然是个体真实情感的表达,但由于其自我书写的特质,这种语言引起共情,却无法带来真正的认知.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自身的写作,正是希望超越这三者,用文体的支撑反思语言的幻象和欺骗,让读者进入觉知与批判的模式
绘画艺术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维米尔作为普鲁斯特本人最喜爱的画家,在整部作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本文将对维米尔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将之归纳为三种情况:一、融入情节、刻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质;二、以场景描写来复现维米尔的画面;三、通过贝戈特之死直接阐发维米尔绘画的启示.通过上述分析讨论维米尔在不同文本层面的隐喻意义,并指出维米尔绘画、尤其是其代表作《德尔夫特小景》对写作者普鲁斯特的启示:如何于日常中发现真理、艺术品所能矫正的视野及艺术家的天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