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0年11月,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震惊欧洲的华沙起义。起义在硝烟中持续了十个月,最终不幸被沙俄军队镇压而宣告失败。肖邦得知这一消息心情十分悲痛。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吗?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肖邦将自己对祖国的全部热爱溶入音乐当中,以波兰人民那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为灵感创作出这首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这首练习曲是肖邦一生创作的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中,流传的较为广泛的一首,乐曲除了总的热情奔放、惶惶不安的性质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情绪轮番交替:英雄性的激越慷慨、内心的万分痛苦以及悲愤的抗议,它充分体现出肖邦对沙皇俄国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华沙革命失败的悲痛心情。
一、练习曲概念的阐释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这类曲子很多,仅十九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肖邦的这些练习曲除了具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之外,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的练习曲,这也是肖邦练习曲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乐曲不只是指法的练习,同时也是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因此,肖邦的练习曲被誉为钢琴曲中的“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钢琴音乐史上的一种“革命”。综观肖邦留下的27首练习曲,皆为技能技巧艰深思想内容翔实的极富韵味和诗意的篇章,系悟性的觉醒,灵性碰撞的结晶。作为练习曲,肖邦首先着眼于技能的训练。他将各种更具难度、深度,更为新颖的技巧精心地编织,并且每首练习曲都对某一个难点予以侧重;作为艺术品,他又会在每首曲子中呈现出一个情感深邃、性格鲜明的主导乐思,并将其精心镶嵌在多为蜿蜒起伏的音流中。从而使学习者(欣赏者)在获得某种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熏陶。肖邦《c小调钢琴练习曲》写于1834年。这已是肖邦携带着一抔故乡的泥土离开祖国漂泊异乡的第四个年头。生于1810年的肖邦,从小便在母亲吟咏的波兰民间歌舞音乐的旋律中,在参加过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起义的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求学期间广泛接触的多位爱国志士和富于民族意识的艺术家,使其爱国主义的情怀更为深化;特别是他耳闻目睹的民族灾难——从1817年维也纳会议上波兰的再次被瓜分,1825年波兰皇位被沙俄所窃取,到1832年2月波兰沦为俄国的一个省,不屈不挠的波兰人民一刻未停的抗争,震颤着这位坚定的爱。
二、肖邦小调练习曲的音乐性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个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下降,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充满了刚毅、坚强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的代表作,影响较大。
肖邦曾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在他的某些作品前面也有类似的语句)。这些话充分体现出肖邦对祖国波兰的深厚感情。毫无疑问,肖邦是十九世纪30~40年代,波兰爱国志士民族解放思想的最天才表达者。他用他的音乐谱写着波兰人民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了自由和为了民族解放的斗争)。他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写到:“由莫扎特经过肖邦和格林卡而到90年代末的现代还存在的……纯旋律,应当还继续存在下去,否则音乐的命运便会沦为颓废派”。阿萨菲耶夫称肖邦是“最理想的古典作曲家”。因为他摒弃甚至是批判浪漫主义那种“故做多情、装腔作势、浮夸和扭捏作态等”感情超出理智的艺术形态,而将古典主义的严整与“革命后时期”青年的激情、复杂、矛盾的感情相结合。李斯特写到:“在音乐里,像在文学里和一般生活中一样,所有像传奇剧的东西都使他感到难受。他摒弃了浪漫主义的狂激和奔放的一面;炫惑效果和过分到荒诞的地步,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虽然公开地走到浪漫主义者的行列中来,但他的旗帜上写的还是莫扎特的名字”。他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民间艺术密不可分,他将整个波兰的民间戏剧、生活、感觉、对人的美的崇拜和人性、骑士风的自豪的民族性格、抒情诗和歌曲全部用于创作,通过作品的节奏、重音和音调可以看到波兰人民的舞蹈,通过曲调可以听到波兰人民的心声,通过和声编排可以看出波兰人民真挚的心灵。他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也是人道主义的艺术,他的音乐中有波兰人民真挚心灵的美妙体现,有宏伟的史诗,有英雄气概的篇章。在肖邦音乐的悲剧性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那发自内心的哀痛。这哀痛不是要使人气馁,而是使人坚强地走向生活,使人感到做人的自豪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心。这种艺术是肖邦受他生活和创作所处时代的先进理想的鼓舞而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肖邦音乐艺术的灵魂。
三、在钢琴演奏中的技巧和音乐上的表达
《C小调练习曲》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旋律。它的训练课题是手指触键的灵敏、快速和准确及和弦的连贯歌唱性。因此,在钢琴演奏中我们需要注意:
1、在力度方面。这首作品的整体力度是以强(f)力度为主,情绪最激烈时是ff力度(如第 41 至 49 小节,65 小节,81 至 84 小节)。这里有一个听觉现象需要提出,就是当一个作品的音量整体较强时,作品中那些偶尔出现的弱奏乐句就会显得非常宝贵且非常有音乐效果。因此,在弹奏这个练习曲时,我们需要重视作曲家写有 p 记号(弱记号)的地方。例如:第一个段落两次主题的出现,作曲家就有不同的安排,第一次(第 10 小节)是强力度(f),第二次(第 20 小节)是弱起(p)。其实,第二次用弱奏的效果是很重要的,它更能表达出作品所需要的压抑而悲愤的情绪。当然,一定要注意不能弹得又虚又弱,应该是“轻而浓”的感觉,触键要深。另外,即便是一个长乐句内部,作曲家也是有明确的力度要求的,如:第 10 小节至 18 小节是一个大乐句,当中第一小句和第二小句的力度就有强烈的对比(乐谱上的记号是第一句 f,第二句p),如果说第一句(第 10 小节)是音乐在放声呐喊,紧接其后的第二句(第 11 小节)则是压抑而沉闷的回答,这些细节需要我们在演奏中加以关注。
2、在气息方面。这首作品气势宏大,速度快,力度强,音乐奔流不息。我们在弹奏时,最好尽量用大乐句、长气息的感觉来组织句子,比如:第 10 至 18 小节应该是一个大乐句,中间气息不要断,当到休止符时,内心不要松劲儿,将句子拉住。气息如果太短,就会使分句太小、太碎以至于动作过多等,这样会增加双手的技术负担,特别是右手的八度会感觉很累。反之,如果内心的乐句组织得很好,不但心理上较为松弛,技术上也会相应放松的。
四、结束语
肖邦是一位独特的抒情诗人,从他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白中,可以领略到时代的忧郁和感伤在精雕细琢的形式中发散出迷人的芳香。他的天才甚至将钢琴的局限性也变成美的源泉,比如他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对祖国波兰的眷恋和思念,对它前途的担忧,使他在音乐中高度提纯和美化了乡土的一切,这是一个游子不尽的思乡梦。在他的音乐中也强烈地突出了斯拉夫民族因素,从此,这一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肖邦也为随之而来的民族乐派开拓了道路。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一个世界。肖邦的练习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他成功的将这一实用目标同重要的艺术内容结合在一起,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富有诗意,它们既是晶莹剔透的技巧练习曲,又是浓缩凝练的音诗。
参考文献:
[1]彭逸伟.浅谈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武增文,姚巍伟.浅析肖邦练习曲作品25号第11首的音乐与演[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张玉展.漫谈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及爱国主义情愫[J].广播歌选,2008(06).
[4]段召旭.永远的浪漫 不朽的激情——肖邦和他的钢琴练习曲[J].中国教师,2004(06).
[5]陈鸥.试谈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6]冯静.人生没有练习曲[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8.
[7]张驰宇.浅谈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8]唐寅玲.浅析肖邦钢琴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以《c小调练习曲》为例[J].黄河之声,2008(10).
[9]朱冬梅.流行音乐赏析[J].流行歌曲(艺考),2008(02).
[10]张婷婷.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作品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
[11]应佳.浅谈肖邦《革命练习曲》演奏的技术难点[J]. 广西教育,2008(18).
[12]常桦.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肖邦练习曲》的学习与探索(十六)[J].钢琴艺术,2008(06).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一、练习曲概念的阐释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这类曲子很多,仅十九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肖邦的这些练习曲除了具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之外,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的练习曲,这也是肖邦练习曲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乐曲不只是指法的练习,同时也是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因此,肖邦的练习曲被誉为钢琴曲中的“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钢琴音乐史上的一种“革命”。综观肖邦留下的27首练习曲,皆为技能技巧艰深思想内容翔实的极富韵味和诗意的篇章,系悟性的觉醒,灵性碰撞的结晶。作为练习曲,肖邦首先着眼于技能的训练。他将各种更具难度、深度,更为新颖的技巧精心地编织,并且每首练习曲都对某一个难点予以侧重;作为艺术品,他又会在每首曲子中呈现出一个情感深邃、性格鲜明的主导乐思,并将其精心镶嵌在多为蜿蜒起伏的音流中。从而使学习者(欣赏者)在获得某种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熏陶。肖邦《c小调钢琴练习曲》写于1834年。这已是肖邦携带着一抔故乡的泥土离开祖国漂泊异乡的第四个年头。生于1810年的肖邦,从小便在母亲吟咏的波兰民间歌舞音乐的旋律中,在参加过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起义的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求学期间广泛接触的多位爱国志士和富于民族意识的艺术家,使其爱国主义的情怀更为深化;特别是他耳闻目睹的民族灾难——从1817年维也纳会议上波兰的再次被瓜分,1825年波兰皇位被沙俄所窃取,到1832年2月波兰沦为俄国的一个省,不屈不挠的波兰人民一刻未停的抗争,震颤着这位坚定的爱。
二、肖邦小调练习曲的音乐性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个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下降,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充满了刚毅、坚强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的代表作,影响较大。
肖邦曾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在他的某些作品前面也有类似的语句)。这些话充分体现出肖邦对祖国波兰的深厚感情。毫无疑问,肖邦是十九世纪30~40年代,波兰爱国志士民族解放思想的最天才表达者。他用他的音乐谱写着波兰人民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了自由和为了民族解放的斗争)。他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写到:“由莫扎特经过肖邦和格林卡而到90年代末的现代还存在的……纯旋律,应当还继续存在下去,否则音乐的命运便会沦为颓废派”。阿萨菲耶夫称肖邦是“最理想的古典作曲家”。因为他摒弃甚至是批判浪漫主义那种“故做多情、装腔作势、浮夸和扭捏作态等”感情超出理智的艺术形态,而将古典主义的严整与“革命后时期”青年的激情、复杂、矛盾的感情相结合。李斯特写到:“在音乐里,像在文学里和一般生活中一样,所有像传奇剧的东西都使他感到难受。他摒弃了浪漫主义的狂激和奔放的一面;炫惑效果和过分到荒诞的地步,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虽然公开地走到浪漫主义者的行列中来,但他的旗帜上写的还是莫扎特的名字”。他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民间艺术密不可分,他将整个波兰的民间戏剧、生活、感觉、对人的美的崇拜和人性、骑士风的自豪的民族性格、抒情诗和歌曲全部用于创作,通过作品的节奏、重音和音调可以看到波兰人民的舞蹈,通过曲调可以听到波兰人民的心声,通过和声编排可以看出波兰人民真挚的心灵。他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也是人道主义的艺术,他的音乐中有波兰人民真挚心灵的美妙体现,有宏伟的史诗,有英雄气概的篇章。在肖邦音乐的悲剧性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那发自内心的哀痛。这哀痛不是要使人气馁,而是使人坚强地走向生活,使人感到做人的自豪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心。这种艺术是肖邦受他生活和创作所处时代的先进理想的鼓舞而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肖邦音乐艺术的灵魂。
三、在钢琴演奏中的技巧和音乐上的表达
《C小调练习曲》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旋律。它的训练课题是手指触键的灵敏、快速和准确及和弦的连贯歌唱性。因此,在钢琴演奏中我们需要注意:
1、在力度方面。这首作品的整体力度是以强(f)力度为主,情绪最激烈时是ff力度(如第 41 至 49 小节,65 小节,81 至 84 小节)。这里有一个听觉现象需要提出,就是当一个作品的音量整体较强时,作品中那些偶尔出现的弱奏乐句就会显得非常宝贵且非常有音乐效果。因此,在弹奏这个练习曲时,我们需要重视作曲家写有 p 记号(弱记号)的地方。例如:第一个段落两次主题的出现,作曲家就有不同的安排,第一次(第 10 小节)是强力度(f),第二次(第 20 小节)是弱起(p)。其实,第二次用弱奏的效果是很重要的,它更能表达出作品所需要的压抑而悲愤的情绪。当然,一定要注意不能弹得又虚又弱,应该是“轻而浓”的感觉,触键要深。另外,即便是一个长乐句内部,作曲家也是有明确的力度要求的,如:第 10 小节至 18 小节是一个大乐句,当中第一小句和第二小句的力度就有强烈的对比(乐谱上的记号是第一句 f,第二句p),如果说第一句(第 10 小节)是音乐在放声呐喊,紧接其后的第二句(第 11 小节)则是压抑而沉闷的回答,这些细节需要我们在演奏中加以关注。
2、在气息方面。这首作品气势宏大,速度快,力度强,音乐奔流不息。我们在弹奏时,最好尽量用大乐句、长气息的感觉来组织句子,比如:第 10 至 18 小节应该是一个大乐句,中间气息不要断,当到休止符时,内心不要松劲儿,将句子拉住。气息如果太短,就会使分句太小、太碎以至于动作过多等,这样会增加双手的技术负担,特别是右手的八度会感觉很累。反之,如果内心的乐句组织得很好,不但心理上较为松弛,技术上也会相应放松的。
四、结束语
肖邦是一位独特的抒情诗人,从他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白中,可以领略到时代的忧郁和感伤在精雕细琢的形式中发散出迷人的芳香。他的天才甚至将钢琴的局限性也变成美的源泉,比如他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对祖国波兰的眷恋和思念,对它前途的担忧,使他在音乐中高度提纯和美化了乡土的一切,这是一个游子不尽的思乡梦。在他的音乐中也强烈地突出了斯拉夫民族因素,从此,这一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肖邦也为随之而来的民族乐派开拓了道路。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一个世界。肖邦的练习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他成功的将这一实用目标同重要的艺术内容结合在一起,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富有诗意,它们既是晶莹剔透的技巧练习曲,又是浓缩凝练的音诗。
参考文献:
[1]彭逸伟.浅谈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武增文,姚巍伟.浅析肖邦练习曲作品25号第11首的音乐与演[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张玉展.漫谈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及爱国主义情愫[J].广播歌选,2008(06).
[4]段召旭.永远的浪漫 不朽的激情——肖邦和他的钢琴练习曲[J].中国教师,2004(06).
[5]陈鸥.试谈肖邦钢琴练习曲的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6]冯静.人生没有练习曲[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8.
[7]张驰宇.浅谈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8]唐寅玲.浅析肖邦钢琴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以《c小调练习曲》为例[J].黄河之声,2008(10).
[9]朱冬梅.流行音乐赏析[J].流行歌曲(艺考),2008(02).
[10]张婷婷.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及其作品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
[11]应佳.浅谈肖邦《革命练习曲》演奏的技术难点[J]. 广西教育,2008(18).
[12]常桦.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肖邦练习曲》的学习与探索(十六)[J].钢琴艺术,2008(06).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