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一些理论是也在不断创新。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党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征;党政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体现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多个阶层参加的广泛民主的,体现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实际上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和策略。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表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新认识,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
在当今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总体增长,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面对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突出的创新性
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说“社会和谐”这一目标是在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既体现了继承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和谐”两个字的添加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更加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客观规律和价值理念的统一。而不同于以往的片面强调经济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产技术水平并没有提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也没有改进。以“和谐”为重要目标之一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有机统一的道路,是不断体现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族复兴之路,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3.内涵的丰富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涵更加丰富。它除了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社会生活。“富强”指的是经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们现阶段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民主”指的是政治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文明”指的是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是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指的是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党政理论创新
1.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着力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使理论与不断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历史创造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思想武器。理论只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在实践中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
2.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心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
3.党政建设的重要性治
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党政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征;党政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体现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多个阶层参加的广泛民主的,体现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实际上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和策略。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表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新认识,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
在当今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总体增长,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面对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突出的创新性
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说“社会和谐”这一目标是在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既体现了继承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和谐”两个字的添加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更加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客观规律和价值理念的统一。而不同于以往的片面强调经济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产技术水平并没有提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也没有改进。以“和谐”为重要目标之一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有机统一的道路,是不断体现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族复兴之路,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3.内涵的丰富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涵更加丰富。它除了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社会生活。“富强”指的是经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们现阶段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民主”指的是政治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文明”指的是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是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指的是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党政理论创新
1.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着力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使理论与不断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历史创造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思想武器。理论只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在实践中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
2.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心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
3.党政建设的重要性治
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党政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