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课程,它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活动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其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的复杂性、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等,导致这门亮点课程在多数农村小学只是课程表上的一张标签而已。然而,农村有着城市学生无法获取的教学资源优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實践活动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对落后。
据现状分析,多数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宴践课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许多农村小学的实施情况更为薄弱,名义上把综合活动实践作为提升学校的品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仅在上级检查时在课程表上开出课程来做做样子。
教师的课程意识也相对缺乏。如教学固定课时、地点,用旧劳技教材等教学资源在教室里封闭讲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中的活动专题完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愿在过程复杂、指导琐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倾注更多热情,而乐意于指导语文数学等文化考试科目。更有大部分教师因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教材依据,对这一门课程基本不了解,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不懂如何开展活动。
2、教材“无本”和“有本”局限。
这门新课程是一种崭新而特殊的课程形态,国家在层面上只给我们规定了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许多地区性自编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生活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等,导致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广大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现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主题过于城市化,在农村学校很难开展和实施。实际上农村的学生比城市要多得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3、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农村学生获得外界的信息少,生活区域小,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弱,活动开展困难因素较大;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活动课没有像语、数学科那样受到得到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导致农村家长形成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跳出“农门”的朴素观念,但在实践活动上不给予支持,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之许多农村学校资金紧缺,课研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学生无活动场所和器材,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施和落实。
然而,农村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恰恰是城区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它为我们的农村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学生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城市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农村小学可以避虚就实、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活动形式,为农村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广阔空间。
二、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对策
1、明确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教师要转变观念,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同时教师要有突破封闭的教材和封闭的课堂的意识,把学生个体与农村生活、实践、学科综合在一起。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取得社会、家庭的支持,形成合力,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课堂向非形式课堂延伸、教学单一性向多样化的转变。
2、利用农村优势,合理开发课程活动资源。
农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字眼,特定的自然风光、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为农村学校提供了无限的可利用资源。我们要用好这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农村学生利用农村这个大环境,广泛接触农村。在活动中实践,在生活中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立足于农村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开发课程资源。农村的大自然美景、劳动精神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都可以作为主题活动来开展。比如“农村特色小吃研究”、“农村外出打工子女留守问题研究”、“农村红白喜事风俗探究”、“农民负担调查”、“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关于农村生活废水垃圾排放与处置现状调查”、“农村学生双休日情况调查”等等。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农村历史研究、农村经济探讨、农村地理考察、村落服务等角度切入活动主题,培养学生关心农村、关心他人、参与农村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
3、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农村生活融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村落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为军属、烈属、孤寡老人做服务劳动,培养为人民服务意识。又如开展“家禽粪便污染防治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研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粪污染的特点及危害,找到防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社会、家庭和学校结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构建农村特色活动的组织方式。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但是农村孩子生活村落分散的特定性,使得常用的小组活动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校。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可利用乡土地理优势对学生活动方式进行重组。
在校内或距离学校较近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时,可根据班内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活动小组,称为自主活动小组或主题活动小组。建小组时要求小组成员构成要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村落,便于按地域分工活动,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距离学校较远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时,则按“村活动小组”进行。即打破班级界线,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指导教师引导下组建活动小组。以村建组,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互相合作,一举两得。
总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从现状看,优势大于劣势。因此,我们农村教师应注重发挥农村优势,充分开发丰厚的农村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兴农、为农”的情感为出发点,合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田头村落去开展活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育人价值。
一、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对落后。
据现状分析,多数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宴践课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许多农村小学的实施情况更为薄弱,名义上把综合活动实践作为提升学校的品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仅在上级检查时在课程表上开出课程来做做样子。
教师的课程意识也相对缺乏。如教学固定课时、地点,用旧劳技教材等教学资源在教室里封闭讲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中的活动专题完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愿在过程复杂、指导琐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倾注更多热情,而乐意于指导语文数学等文化考试科目。更有大部分教师因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教材依据,对这一门课程基本不了解,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不懂如何开展活动。
2、教材“无本”和“有本”局限。
这门新课程是一种崭新而特殊的课程形态,国家在层面上只给我们规定了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许多地区性自编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生活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等,导致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广大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现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主题过于城市化,在农村学校很难开展和实施。实际上农村的学生比城市要多得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3、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制约。
农村学生获得外界的信息少,生活区域小,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弱,活动开展困难因素较大;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活动课没有像语、数学科那样受到得到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导致农村家长形成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跳出“农门”的朴素观念,但在实践活动上不给予支持,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之许多农村学校资金紧缺,课研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学生无活动场所和器材,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施和落实。
然而,农村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恰恰是城区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它为我们的农村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学生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城市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农村小学可以避虚就实、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活动形式,为农村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广阔空间。
二、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对策
1、明确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教师要转变观念,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同时教师要有突破封闭的教材和封闭的课堂的意识,把学生个体与农村生活、实践、学科综合在一起。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取得社会、家庭的支持,形成合力,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课堂向非形式课堂延伸、教学单一性向多样化的转变。
2、利用农村优势,合理开发课程活动资源。
农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字眼,特定的自然风光、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为农村学校提供了无限的可利用资源。我们要用好这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农村学生利用农村这个大环境,广泛接触农村。在活动中实践,在生活中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立足于农村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开发课程资源。农村的大自然美景、劳动精神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都可以作为主题活动来开展。比如“农村特色小吃研究”、“农村外出打工子女留守问题研究”、“农村红白喜事风俗探究”、“农民负担调查”、“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关于农村生活废水垃圾排放与处置现状调查”、“农村学生双休日情况调查”等等。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农村历史研究、农村经济探讨、农村地理考察、村落服务等角度切入活动主题,培养学生关心农村、关心他人、参与农村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
3、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农村生活融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村落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为军属、烈属、孤寡老人做服务劳动,培养为人民服务意识。又如开展“家禽粪便污染防治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研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粪污染的特点及危害,找到防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社会、家庭和学校结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构建农村特色活动的组织方式。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但是农村孩子生活村落分散的特定性,使得常用的小组活动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校。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可利用乡土地理优势对学生活动方式进行重组。
在校内或距离学校较近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时,可根据班内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活动小组,称为自主活动小组或主题活动小组。建小组时要求小组成员构成要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村落,便于按地域分工活动,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距离学校较远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时,则按“村活动小组”进行。即打破班级界线,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指导教师引导下组建活动小组。以村建组,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互相合作,一举两得。
总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从现状看,优势大于劣势。因此,我们农村教师应注重发挥农村优势,充分开发丰厚的农村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兴农、为农”的情感为出发点,合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田头村落去开展活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育人价值。